“黑”话水浒

第54章


但是智取生辰纲的时候,白胜卖给杨志一伙的家酿村酒要5贯钱合1500元人民币,似乎有点离谱。这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是宋代酒类是政府垄断专营的暴利行业,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所以酒价本身就很贵。宋史食货志记载,宋初太祖建隆二年(961年)私酿15斤酒就要被杀头,后来规制放松,但私酿到一定数量仍是死罪。另据宋史,神宗元丰2年(1079年),东京的酒价是“斤直钱二百五十”,白胜的一桶酒差不多应该有20斤,所以5贯也算合理,当然黄泥岗的物价肯定要比东京便宜。另一个原因可能是当时黄泥岗上白酒是稀缺商品,白胜又处于垄断地位,同时还有晁盖一伙在竞相抬价,才把这桶酒炒成高价的吧。        
第102节:水浒人物官职戏说(1)    
  读者可能注意到,无斋主人这部《“黑”话水浒》,将所出现北宋时代的官职全部替换为现代官职。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因为这部书完全是给现代读者看的, 也是用现代白话演绎的,所以使用今人官职更符合现代语境。二是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水浒人物的社会地位和相互之间的上下级关系。比如说“提辖”到底有多大?“防御使”是个什么职位?通判”又是个什么东西?现代读者若不是专门研究宋代官制的恐怕会一头雾水。 先简单介绍一下宋代的官制。宋代的官职分官、职、差遣,宋史上说,“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官用于寄禄,相当于现在的行政级别,仅用于确定待遇,宋代官名和实差大多数情况下是无关的,部分有实差的官又叫做职事官,用以区别寄禄官。职是指馆职(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秘阁等的职位),加上些虚衔如大学士,学士等,来表示高级文官的清贵地位。差遣才是真正的职权所在,一般都带有“判、权、知、直、监、提举、提点”等字,理论上算是临时性的职务。光有官名而没有差遣,就好比今天的处级科员一样,待遇上去了但毫无实权。水浒中,节度使、承宣使、防御使、团练使是官名,是单纯用来表示级别的虚衔。小苏学士的学士是个馆职。知府、通判、都监、安抚使则是差遣。到了神宗元丰年间,由于寄禄官和职事官混在一起,显得非常混乱,就将大部分寄禄官改成散官阶。元丰改制,共定了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到迪功郎共37阶,武散官、太尉到承信郎共52阶。比方说宋江当过的皇城使,既可用作寄禄官,又是职事官,元丰改制后,用于寄禄的官名就改成散官阶的武功大夫了。水浒中的太尉、保义郎、武功大夫、武德大夫都是武散官阶。除此之外,还有爵和勋。勋在水浒中没有出现过,我们不加讨论。爵是给宗室和贵族的,比如宋徽宗继位前的端王,就是爵的第一等——王爵。 
  现在我们来举个例子,比方说,《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曾担任过的一个职位,“龙图阁直学士、户部郎中、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其中户部郎中是寄禄官,元丰改制后改为朝议大夫、正六品,不过范仲淹另带馆职——从三品的龙图阁直学士,所以其地位等同于从三品,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才是真正的差遣,经略安抚使节制一路军政大权,副使是其副手,延州知州掌管延州一州的军政大权。再举个例子,岳武穆岳飞曾担任过的一个职务,“清远军节度使,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特封武昌县开国子”,节度使是个官名、从二品,宋代最高武职,制置使是南宋才设置的实差遣,相当于北宋的经略安抚使,掌管一路或数州军政大权,也就是说湖北路的荆州、襄州、潭州三州均归岳飞节制,开国子是爵位的第11等。 
  从整部水浒来看,施大爷对北宋官制的了解基本上是一塌糊涂。他老人家所犯的低级错误很多。比方说梁山平定田虎、王庆之后,宋江被封为“保义郎,带御器械,正受皇城使”,卢俊义被封为“宣武郎,带御器械,行营团练使”。根据宋史职官志,皇城使相当于武功大夫,正七品官,而保义郎仅为正九品、武散官第49阶。根据宋代官员的叙迁制度,从保义郎要爬上个10多级才能到武功大夫(皇城使)这一级。卢俊义的团练使是从五品官,在宋代算相当高的武职,宣武郎则不见于宋官制中,但既然是个“郎”,级别肯定要低于“大夫”,从最低的武义大夫到武功大夫大约要爬5、6级,而从武功大夫(皇城使)要爬到团练使,大概又是10级左右的样子。从常理上讲卢俊义的官职也不应高于宋江,显然施大爷在这里是闹了个大笑话。最后平定方腊后,宋江被封的是“武德大夫楚州安抚使兼兵马都总管”,而卢俊义却是“武功大夫”,武德大夫低武功大夫1级,最多就是个正团级级别,而安抚使是个实差遣,兼管一路军政,本身就包含兵马都总管的职位,按职能相当于副省、部级文官兼正军级军官。这里施大爷又闹了另一个笑话。 
  如果完全用宋史职官志来考据水浒人物的官职,难免又有些不妥,因为可能会背离施大爷写书时的真实想法,而且有些官职根本就查不到,比如提辖、制使、都统领。再说施大爷基本上是把官、职、差遣混在一起的,常常只给出了一个,也不管是官名还是差遣。比如说施大爷把团练使置于都监之下,其实两者一个是官名,另一个是差遣,毫不相干、也没有上下级关系,团练使本身就可以兼都监这个实差。本部《“黑”话水浒》是一部游戏文章,而不是研究宋代官制的学术文章,所以将照施大爷的样子,把官、职、差遣等混在一起戏说为主。基本上是根据水浒的具体描写,再参考宋史职官志而写的个人理解,只求自圆其说。 
  要考察当时的官制,必须先要介绍一下今时的体制。国家领导人以下,总理,副总理级,下面是大军区级,省部军级,地司师级,县处团级,乡科营级。我国恢复军衔制后,根据199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共设3等10级,从上将到少尉,所对应的级别为: 
  上将:军委委员以上,各总部首长,及正大军区级。 
  中将:副大军区级 
  少将:正军、副军级 (省部级)  
  大校:正师级  (地市司局级) 
  上校:副师级(正旅) 
  上校:正团级(副旅)  (县处级)  
  中校:副团级 
  少校:正营级  (乡镇科级) 
  上尉:副营级 
  上尉:正连级  (股级)  
  中尉:副连级 
  少尉:正排副排        
第103节:水浒人物官职戏说(2)    
  水浒上出现过的官职次序为: 
  1、第12回,大名府梁中书曾带文武官员出场,排列次序是都监(闻达、李成)、指挥使、团练使、正制使、统领使、牙将、校尉、正牌军(当时索超的位置)、副牌军。 
  2、宋江清风寨一节,秦明的统制(兵马总管)高于黄信的都监、高于花荣的知寨。 
  3、武松孟州一节,张都监高于张团练。 
  4、呼延灼征讨梁山时,呼延灼的都统制应该高于韩、彭两位团练使。 
  5、关胜征讨梁山一节,关胜的领兵指挥使应高于原来的蒲东巡检司和宣赞的衙门防御使。宣赞的防御使要远高于蒲东巡检司。 
  6、梁山受招安后的第一次封官,宋江的皇城使应不低于卢俊义的团练使,虽然正史上正好相反。我们还是以水浒为准。 
  7、梁山平定方腊后的大封官,依次是宋江、卢俊义的安抚使、吴用的承宣使、关胜的大名府正兵马总管、呼延灼的兵马指挥使、其余天罡星的都统制和诸地煞星的都统领。 
  我们还需要一个假设来作为基准。从水浒上的描写来看,团练使是一个州军分区的军官,所指挥的军队最多也就在2000至3000人左右的规模,相当于一个团级的军事单位,而级别上低于州兵马都监,更低于知州,所以无斋主人将团练使对应为今天的团长,上校正团级。但查宋史职官志,团练使为从五品,相当高的武职,根据宋史上记载的武官叙迁制度,从团练使到武将最高官职节度使不过相差5级(遥郡防御使、防御使、观察使、承宣使、节度使),月薪150贯,而当时县令不过从八品,月薪15贯。我们知道现在的体制县、团是同级的,这是个矛盾的地方。从水浒上的具体描写来看,团练使是当作实差来写的,差不多一个七品中级武官的样子。无斋主人以为这里是施大爷将团练使与后世的团练混淆了,宋代团练使是个虚职,只表示高级武官的行政级别,并不到各州上任、实际统领兵马。从宋江、卢俊义的第一次封官来看,施大爷显然也认为卢俊义的团练使,要低于宋江的正七品皇城使。此外,宋代的县令也是虚职并不到县里赴任,真正执掌县政的是作为差遣的知县,而知县的寄禄官完全可以高于从八品。因此我们假定宋代的知县等同于现在的县长,水浒上的团练使(不是宋史上的团练使,下文若不加特别注明,团练使均指水浒中的团练使)等同于今天的上校正团(县处级)应该是合理的。由于本书是关于水浒的游戏文章,而不是专门研究宋代官制的学术性论文,有关官职上如果出现水浒与宋史上矛盾的情况,而水浒上又提供了有说服力的证据的情况下,采用的是水浒的说法。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