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耐基口才学

第26章


 
        差役欲带赵生,赵生不明其故,差役告之,赵生即随差役进府。曹知府见赵生昂然而来,拍案喝道:“尔等小民,见本府怎不下跪?”赵生瞪眼回答道:“大胆府官,既知曹丞相前来,怎不降阶而迎?”曹知府气得脸色铁青:“你,你,谁认你是曹丞相?你是唱戏假扮的!”赵生冷笑一声说:“哼,大人既知我是假扮者,又为何当真,欲将我治罪呢?”曹知府只好放了赵生。 
        其三,谈话中,提出一个更新鲜有趣的话题,利用好奇心理,就可以把对方的谈话吸引过来,岔开原来的话题。 
        如孩子看到火车,常常会问:“妈妈,火车为什么跑得那么快?”这个问题一句半句讲不清楚,你可以说:“是呀,火车跑得可快了!过几天带你去姥姥家,咱们就坐这么快的火车。”孩子多半会高兴地拍着小手,数说起去姥姥家的事。 
        利用原来的话题,借助邻近内容隐蔽地转移对方的注意中心,由此及彼,以新换旧,也能自然而又机智地转移话题目的。 
        比如,某人滔滔不绝地介绍某次展销会上的羊毛衫款式,而你又不感兴趣,那么,可以抓住他说话的间隙,插上一句: 
        “那次我也看了,不是还有各种名牌冰箱吗?”这样,就能把话题引到“冰箱”上去。 
        说话罗嗦向来为人们所讨厌,然而,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或特殊气氛中,“罗嗦”几句也无防。 
        巧妙地运用罗嗦语言,不但能活跃谈话气氛,增强谈话的趣味,而且还可以使你随机应变,接受一些正常语言无法胜任的舌战。 
        在一对新人的婚礼上,宾客们指着新娘问新郎:“这位是谁呀,也不介绍介绍?”新郎略思片刻,顺口答道:“她是我丈母娘的大女儿,也是我妈妈的大儿媳妇。” 
        两句罗嗦话,说得宾客们哄堂大笑。按常理,像这样的问话,可简练地回答:“她是我妻子。”而新郎却采用罗嗦语言绕了几个圈子,一下子使婚礼的气氛活跃起来。 
        当你处在极为窘迫的境地时,不妨罗嗦几句,它可帮你摆脱困境。 
        有对青年夫妇,结婚几年还没有孩子,俩人都非常苦恼。 
        有一天,他们在路上碰到老同学,说话间,老同学的儿子突然发问:“阿姨,妈妈说要把你的儿子给我作干弟弟,我什么时候才能见干弟弟呢?” 
        面对小朋友的问话,妻子十分为难,答吧,怎么答?不答吧,又下不了台。这时丈夫灵机一动,答道:“不在今年,就在明年,不在明年,就在后年……。”几句罗嗦话,不但帮妻子解了围,而且不使小朋友失望。 
        对那些明知故问,以别人取乐者,罗嗦是一种有力的武器。 
        有位好事者,经常搜集他人隐私。当他得知邻居小李的妻子比小李大七岁时,便来到小李家,想取乐一番。 
        他问小李:“你妻子多大了?”小李知道此人不怀好意,便没好气地答道:“年龄三十,籍贯山西,性别女,她比我大七岁,我比她小七岁,她的年龄减七是我的年龄,我的年龄加七是她的年龄……还有什么需要知道的吗?”罗嗦话像连珠炮一样射出去,使对方没有插话的机会,好事者最后只好悻悻离去。 
        要在常人,小李是不会那样回答的。但面对这位好事者,小李不采用罗嗦的回答,对方便会喋喋不休地发问,使自己难以下台。 
        生活中,并不是每句话都必须直说的,有时候以暗示代直言,同样可以收到机智应变的效果。 
        暗示是人际影响的一种特殊方式,指的是暗示者出于一定的目的,采用一定的方法,含蓄、巧妙地向对方发出某种信息,以此来影响对方的心理,使其不自觉地接受一定的意见、信念,或改变其行动。 
        一次,某乡党委为了加强机关干部管理,在工作考勤等方面作了一系列规定,决定由曾在乡属企业担任过多年负责人,不久前到机关任传达工作的一位老同志负责考勤登记。这位老同志认为这工作容易得罪人,不愿意干。说自己过去就是因为办事太认真,得罪了不少人,正在吸取“教训”。 
        听了他的话,乡党委书记委婉地讲了一个故事:某电影导演,为拍一部片子四处寻找合适的演员。一天,发现了一个合适人选,便通知他准备试镜头。这个人十分高兴,理了发,换了新衣,对镜子左照右照,总感到自己两粒“犬牙”式的牙齿不好看,于是到医院把牙齿拔掉了。后来,他兴致勃勃地去报到,导演见到他,失望地说:“对不起,你身上最珍贵的东西,被你自己当缺陷给毁了,影片已经不需要你了。” 
        故事讲完后,这位老同志懂得了“坚持原则,办事认真”正是自己最珍贵的特点。他愉快地接受了任务。这里,乡党委书使用的是一个故事暗示的语言技巧。 
        一次,几位老同志反映机关晚上不安静,楼上的小青年不注意,老同志在楼下睡不好。这属于两代人的生活习惯问题,如果把这个问题在会上讲,就会使老同志和青年人之间产生隔阂。 
        党委书记和小青年闲谈时,讲了一则笑话进行暗示:有个老头晚上很难入睡,恰好楼上住了一个经常上晚班的小伙子。小伙子每天下班回家,双脚一甩,鞋子“噔噔”两下,重重地落在地板上,每次都将很不容易才入睡的老头惊醒。老头提了意见,当晚小青年下班回来,习惯性地甩出了一只鞋,刚甩出第一只鞋之后,他意识到不应当,便轻轻地脱下了第二只鞋。第二天一早,老头埋怨小伙说:“你一次将两只鞋甩下,我还可以重新入睡,你留下一只没有甩,害得我等你甩第二只鞋等了一夜。” 
        笑话说完,小伙子们悟出了笑话是有所指的,明白了自己的不检点。这里,党委书记用的是笑话暗示法。模糊语言也是语言技巧的一种,恰当地使用模糊语言,能使自己有一定的灵活性,力避被动,争取主动。 
        比如,朋友邀你去做客,你自己无法确定具体时间,就可以说“大约在中秋节前后,我一定去一趟。”这样很灵活,可以在中秋节前,也可以在后。 
        如国际交往中,一方领导人当面向另一方领导人发出访问邀请,如果这一邀请事先未商定,被邀的一方对于是否应邀尚无把握,而出于礼貌又不便当场拒绝,则通常是说:“我高兴地接受您的邀请,将在方便的时候访问贵国。”这样,如果日后无意往访,可用各种“不方便”为托词。 
        再如,对突发事件,在尚未弄清来龙去脉,又不得不立即作出反应时,也需要这种伸缩性很大的模糊语言。如:“我们注意到了××事态的发展。”“我们注意到了贵国领导人的讲话。”“注意到了”只表示“知道了”,但并未点明自己的观点,使自己拥有主动权。 
        对本来已经清楚的事实或想法,出于某种策略的考虑,故意使用含义广泛的模糊语言,可以使你的话具有某种弹性,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有的单位领导为了纠正某种不良倾向,又不致于使矛盾激化,便使用模糊语言:“最近一个时期,我们单位的纪律状况总的来看是好的,绝大多数同志比较自觉,但也有极个别同志表现较差……”这里,使用了一系列的模糊语言:“最近”、“绝大多数”、“极个别”等。 
        模糊语言可以摆脱困境。项羽自称霸王后,想谋杀刘邦。 
        范增出主意说:“等刘邦上朝,大王就问他:“寡人封你到南郑去,你愿不愿意去?’如果他说愿意,就说明他意图养精蓄锐,有谋反之心,可以绑出去杀掉;如果他说不愿意,你以违抗王命杀掉他。” 
        刘邦上殿后,项羽一拍案桌,高声问道:“寡人封你到南郑去,你愿不愿意去?” 
        刘邦答道:“臣食君禄,命悬于君。臣如陛下坐骑,鞭之则行,收辔则止,臣唯命是听。” 
        项羽一听,无可奈何,只好说:“刘邦,你要听我的,南郑你就不要去了。” 
        刘邦的回答,就是使用了模糊语言,从而绕开了陷阱。 
        设置悬念又称“吊胃口”。它是利用听者的好奇心理,先说出一个发人深思或出人意料的现象、结论,设一“关卡”又秘而不宣,让听者自我猜测思考后才加以分析,和盘托出真情或道理的说话技巧。 
        有一次,桂林的一位导游带了一个旅游团到北京,在参观北海时,他指着九龙壁对游客说: 
        “我知道大家的眼力非常好,可是你们能看出哪条龙身上有块硫璃是假的吗?时间只给两分钟。” 
        游客惊奇地“喔”了一声,高兴地跑到九龙壁前仔细辨认。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