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工作生活双赢--方法比什么都重要

第5章


他们在一生有限的时间里,不但充分利用上天赐予他们的每一分每一秒,还善于把隐藏的时间找出来,一刻不停地工作、积累、进步。
  方法比什么都重要
  第二篇讲求效率做好事我国古代有一个名叫董遇的学者,勤奋好学,很有学问,不少人拜他为师。但是董遇首先要求求学者把每篇文章读100遍。求学者觉得为难,因为没有那么多的时间读书。于是便问:"如何才能有如此多的读书时间呢?"董遇答道:"为学当以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意思是说:冬天是一年里闲余的时间,夜晚是一天里闲余的时间,阴雨天是时节闲余的时间,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闲余的时间来读书,不就好办了吗?求学者听后恍然大悟,就抓紧时间学习了。
  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素质的竞争。要增强竞争力,就必须不断充电,提高自身素质,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否则就会落后于时代的步伐,就会被社会所淘汰。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时间显得更为紧张。然而,我们又经常面临这样一种困境:想要不断地进修,提升自己,但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怎么办?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充分利用闲余时间。闲余时间并不只限于古人董遇所指的时间范围,而泛指所有闲余时间。当然,在闲余时间之内也应合理安排,使学习与休息、家务、娱乐等活动兼顾,否则就会顾此失彼。应注意的是,闲余时间多是点点滴滴,稍纵即逝,往往为人们所忽视,如能珍惜它,积少成多,专注一件事,就可以有所作为,甚至可以成就一番事业。
  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从小就热爱大自然,在上学的时候就利用闲暇时间广泛采集植物、昆虫的标本,而他的父亲则更希望他能够成为一名"尊贵的神父",对他的爱好并不支持,甚至认为他不务正业。于是,他既要满足父母的要求,不耽误学业,又要发展自己的兴趣。他是怎么做的呢?或许在别人看来,达尔文是个不爱惜书籍的败家子,因为他每买一本新书,都要把它一页页撕下来,放在口袋里。有人觉得奇怪,便问:"多可惜,一本书就这样被你毁了。"他回答:"我去外面采集标本,无法带上整本书,只能利用零碎的时间,躺在草地上把这一页的内容看完。把一本书保持完整很好,但是放在家里不看,岂不更可惜?对我而言,还是撕下来好。"达尔文正是这样想方设法充分利用一切闲暇时间,为他以后的事业积累了大量的资料,才使他成就了常人不能成就的伟业。
  其实仔细想想,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时间都是被白白地浪费掉了。在办公室工作的时候,你根本就不可能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到工作上,外人来访、接打电话都会打乱你原有的工作计划,甚至因为办公桌不整洁,在堆积如山的文件中寻找资料也会浪费宝贵的时间。所以,如果想在职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你就必须学会有效地抵抗厉害的时间杀手。
  第10节:越简单越有效
  抵抗时间杀手,除了要充分利用闲余时间之外,还要懂得利用时间,在同样多的时间里干更多的事情。为此,你就必须知道自己的时间如何耗用,就要记录时间的耗用情况,并要掌握用精力好的时间干最重要的事情。
  如果你把最重要的任务安排在一天中最有效率的时间里去做,你就能花较少的力气,做较多的工作。一般来说,人的脑力巅峰是在上午10时至下午3时。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这个时间,有的人脑力巅峰却是中午12时到下午6时。人的一天之中,头脑最灵活的时间,是因人而异的。重要的是自己要找出自己的巅峰在哪里,低潮在哪里,并且好好地运用它。在信息庞杂、运转高速的职场,高效能人士必须在愈来愈少的时间内,完成愈来愈多的事情。在你的脑力低潮时间,可以做些简单的事,如接不重要的电话,或是看看报纸;而在巅峰时间,就应该全力以赴去做最重要的事。
  越简单越有效如果说四两拨千斤是中国功夫最高境界的话,那么,化繁为简就是实践的最高境界。一旦你拥有化繁为简的智慧,你自然就会进入一个自己都意想不到的广阔天地。记得美国太空署曾遇到过一个难题:怎样设计出一种笔,它能够帮助宇航员在失重的情况下,方便地握在手里,书写起来流利,且不用经常灌墨水。在绞尽脑汁都想不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后,太空署只好求助于社会公众。最后,最有效的方法来自于一位小女孩,她的建议是:"试一试铅笔吧,如何?"问题就如此简单地解决了。
  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先生在发明白炽电灯时,想要知道灯泡的容量,但由于手上工作太多,便让他的助手帮助他量一下一个没有上灯口的玻璃灯泡的容量。过了很长时间,爱迪生已经把自己手上的工作都做完了,助手还没有把灯泡容量的数据送过来。于是,他便来到助手的实验室。
  进门时,爱迪生看见助手正在桌子旁边忙碌地演算着,桌上堆满了很多演算用的稿纸。爱迪生便问他在干什么。助手回答:"我刚才用软尺测量了灯泡的周长、斜度,现在正用复杂的公式计算呢。"爱迪生笑了笑,然后对助手说:"你可以用简单的方法。"说着,他便向灯泡里注满了水,然后交给助手说:"你把灯泡里面的水倒在量杯里,这样就可以知道灯泡的容量了。"
  做事是智慧的一种运用。面对纷繁复杂的问题,做事的思维和方法应该从简切入,以简驭繁,化繁为简,避免陷入繁中添乱、漫无头绪的窘境。做事的全部奥秘就在于越简单越好。简单的东西,往往是最有力量的。如果说四两拨千斤是中国功夫最高境界的话,那么,化繁为简就是实践的最高境界。但遗憾的是很多人都不知道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问题总可以用更简单的方法去解决,无论这是个多么复杂的问题。人们最常见的习惯是,一看见重要的事情,往往会用复杂的方法去解决。结果,事情越做越复杂,最后变得更加困难。
  方法比什么都重要
  第二篇讲求效率做好事事实上,一旦你拥有化繁为简的智慧,你自然会进入一个自己都意想不到的广阔天地。
  简单管理是一种力求使复杂管理变得简约、集约和高效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它倡导化繁为简、以简驭繁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和君创业研究咨询有限公司总裁彭剑锋说:"简单管理解决的是"知行合一"的问题,本质上它是一种执行文化,解决的是国内企业普遍存在的"知行不合一"、"理念在天上飘,行为在地上爬"的矛盾。"在中国,企业做不到"知行合一",说一套做一套的太多了。
  每个人都希望梦想成真,成功却似乎总是远在天边遥不可及,倦怠和不自信让我们怀疑自己的能力,放弃努力。其实,我们不必想以后的事,一年甚至一个月之后的事,只要想着今天我要做些什么,明天我该做些什么,然后努力去完成,就像钟一样,每秒"滴答"摆一下,成功的喜悦就会慢慢浸润我们的生命。其实,很多事情的麻烦都是我们头脑中想象出来的,并使一些人望而却步。
  第11节:三只钟的故事
  有一个三只钟的故事总能给我以启迪。
  一只新组装好的小钟放在了两只旧钟当中。两只旧钟"滴答"、"滴答"一分一秒地走着。
  其中一只旧钟对小钟说:"来吧,你也该工作了。可是我有点担心,你走完3200万次以后,恐怕就吃不消了。"
  "天哪!3200万次。"小钟吃惊不已。"要我做这么大的事?办不到,办不到。"
  另一只旧钟说:"别听他胡说八道。不用害怕,你只要每秒滴答摆一下就行了。"
  "天下哪有这样简单的事情。"小钟将信将疑。"如果这样,我就试试吧。"
  小钟很轻松地每秒钟"滴答"摆一下,不知不觉中,一年过去了,它摆了3200万次。
  简洁是一种高素质逻辑思维的体现。它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直接准确,就如同有的人一眼看去就给人一种精干的印象一样,没有多余的赘肉与装饰,言谈举止绝不拖泥带水,拖拖拉拉。我们完全可以从日常的诸多小事入手,来练就这种本领。但遗憾的是,在日常工作中,却经常可以看到这种现象:某位员工就某件事情汇报了半天,领导却不得要领,不知其主要说什么;某位员工就某件事写了一篇文字材料,洋洋数千言,可这件事到底是怎么回事,看了半天也不明白。这是效率低下的普遍表现。
  担任沟通管理顾问公司詹森集团总裁兼执行长的比尔·詹森,自1992年开始至今,持续进行一项名为"追求简单"的研究,即通过长期观察企业员工的工作模式,探讨造成工作过量、效率低下的原因。最初的调查对象来自460家企业的2500名人士,如今已经扩大到1000家企业,人数达到35万人,其中包括美国银行、花旗银行、默多克与迪士尼等知名的大型企业。
  之后,詹森分别推出了《简单就是力量》和《简单工作,成就无限》两本书。詹森将"简单"的概念运用到日常的工作实务上。根据多年调查研究的结果,他认为,现代人工作变得复杂而没有效率的最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焦点"。因为不清楚目标,总是浪费时间重复做同样的事情或是不必要的事情;遗漏了关键的信息,却浪费了太多时间在不重要的信息上;抓不到重点,同样一件事情必须反复沟通。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