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一生的一百六十九个小习惯

第11章


记住别人的名字,也就是为自己的人生迎得未来。这是赢得口碑,以及良好人际关系的开始。
要赢得别人的好感与支持
    越是竞争激烈的社会,我们越是应该赢得别人的好感和支持。一个孤立的人,在激烈的竞争中是很难经得起风吹雨打的,“一只筷子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牢牢抱成团;一个巴掌拍不响,万人鼓掌声震天”,这充分说明了个人力量的单薄,众人力量的强大。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去赢得更多人的好感与支持。
    好感与支持,在人生中是相辅相成的。获得了别人的好感,就更容易获得别人的支持;同样,你获得了支持,就容易对别人产生好感。这样彼此交错,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友谊,对人生是非常有意义的。
    要赢得别人的好感和支持,应该从丰富自我开始。如个人良好的形象、丰富的知识、诚恳待人的态度、宽广的胸怀、良好的语言表达方式、懂得尊重别人,以及赢得别人尊重的个人魅力。
    良好的个人形象是赢得好感的首要条件,谦虚而不自卑、自信而不骄傲、倔强而不狂妄才能赢得别人的好感。丰富的知识、敏锐的观念会赢得别人的尊重;胸怀宽广、待人真诚会赢得朋友的信任。除此以外,良好的语言表达方式、对别人的尊重都是赢得好感的重要条件。
    赢得好感是赢得支持的基础,在激烈的竞争中要赢得多方面的支持,就应该尽可能地赢得别人的好感。
    亚洲首富李嘉诚先生在谈及自己的成功之道时说:“这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一个性格孤僻、独来独往的人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我之所以能够拥有今天的成绩,可以说离不开朋友的支持。没有朋友的支持,我的经营理念得不到理解和贯彻,在我陷入低谷的时候,也是全靠朋友们的关怀与支持。否则,就没有我今天的事业与成绩。”李嘉诚先生还说,要赢得别人的支持,最重要的是赢得别人的好感,这是获得支持的基础。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李嘉诚先生的成功之道是我们最值得借鉴的良方。更何况,21世纪是一个更开放、更讲究合作的时代,只有通过相互合作、相互支持才能够获得更大的成功。
    在知识经济时代,不懂得如何赢得别人的好感和支持的人,将会一事无成。
学会与人保持适当的距离
    每个人都离不开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怎样保持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呢?这是一种交际艺术。有人认为只要不是陌生人,都可以保持一种比较熟稔的关系;而有些人则认为,人与人之间还是疏远一点比较妥当。无论是亲密还是疏远,都不是最佳的交往方法。比较中庸的方法是保持适当的距离:既不过分亲密,更不能过分疏远。“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这时就需要一个度的把握。
    太过亲密的人际关系,很容易使人感觉你这人很随便,与谁都是这样。或者,认为你这人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凡事都要与人商量,让别人替你参考。更有甚者,认为你是“应声虫”,喜欢跟着别人的后面打转,没有独立的人格和尊严。
    太过疏远的人际关系,很容易让人误以为你太傲慢,不容易与人相处,喜欢离群索居。如果碰见不理解的人,可能误会你瞧不起人,不喜欢与他们相处,甚至是讨厌他们。这在处理人际关系上是一个绝对的禁忌。
    可以看出,上面两者都不妥当。我曾就此问题特地请教过社交礼仪专家,以及一些学者、教授,他们的回答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强调不能亲密也不能疏远,掌握一个适当的度。至于怎样衡量所谓的度,他们都表示无法量化,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比如不同性别、性格、地位,以及与自己的关系等等。
    美国心理学家道格拉斯博士,针对亲密与疏远的程度做了一项调查,得出这样的结论:女性之间,喜欢保持相对亲密的关系;男性之间,关系一般都比较疏远;异性之间,如双方都有爱慕之意,关系则相对亲密,否则一般都比较疏远;性格孤僻的人,喜欢与人保持比较疏远的关系,相反,性格外向的人则喜欢与人保持亲密的关系;地位较高的人,喜欢与人保持疏远的关系,地位较低的人则喜欢与人保持较亲密的关系。
    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我曾经与商界一位著名人士探讨过。他向我介绍自己与朋友相处的方法。他这样对我说道:“对于关系比较好的朋友,已经不存在亲密与疏远,无论哪种情况双方都能理解和原谅;对于女性,如果没有工作上的事情,基本上没有私人会晤,因为私人会晤容易使关系暧昧不清;我个人性格开朗,所以与性格外向的人很谈得来,与他们的关系甚为亲密。”另外,这位成功人士还向我介绍了他对人际关系的具体处理方法:“如果对方喜欢与你保持亲密关系,可以频繁通过电话交往,也可以增加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如果对方不喜欢与你保持亲密关系,就应该减少面对面交流机会,但少不了适当的电话等其他通讯交流,否则容易使关系中断。”
    每一个人的性格都不一样,人生观念与原则也不尽相同,在不同领域里接触的人也是形形色色,怎样去维系与处理人际关系?到底是亲密还是疏远?这应该视具体情况而做出决定。无论怎样,我都将告诉你们,能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这是人生是否一帆风顺、是否能够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扬起理想的风帆,让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成功的路上助你一臂之力。
请别人帮忙时要适当适量
    世间之人,几乎没有一个是完美的。即使你是一个技能出色、高专业水准、综合能力超强的人,但也并非就能够良好地掌握生活、工作中每一个领域里的知识。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向别人请教是在所难免的事情。我主张,遇到困难时要多请朋友帮忙。但是,万事都得讲究度量,适可而止,超出某个界限,就会适得其反。
    请求别人帮忙特别讲究艺术,其中主要是时机适当、提出的要求也要得当,如果你提出过分而对方达不到的要求,令双方都觉得不太好。
    请教别人的时机比较重要,有很多时候,别人是有能力、也愿意为你提供一定的帮助,但是,往往因为你提出要求的时机不当而导致别人不愿意帮你。其中,应该充分注意场合、对方的心情等因素。比如,我有一个朋友跟我讲起他吃闭门羹的事情。当时,他需要找一位官员朋友帮忙,他们平时关系非常好,而且事情本身对官员朋友来说是件小事情。但,他却被对方拒绝了。究其原因,那时官员朋友正跟公司某同事的关系紧张,弄得他心情异常糟糕。所以,他拒绝了好朋友在他失意的时候提出的请求。我问这位朋友:“为何不改天再去拜访?”他非常后悔地回答:“我以为大家是非常要好的朋友,而且事情不大,只需要他吩咐下属去处理就可以了,至少他不会当即拒绝。想不到他当场拒绝,可能是他当时的心情的确糟糕透顶了。”我说:“一个人自己的心情难以平静,哪还有心情去处理别人的事务。”
    由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在找别人帮忙的时候,要充分把握时机。
    另外,度量也非常重要。绝不能因“芝麻大”的小事也去麻烦别人帮忙,即使与对方非常熟悉,或者关系特别好。凡是需要别人帮助的事情,一定是自己想尽办法也无法突破的事情。如果小事也去找别人帮忙,会让人觉得你这个人能力不行,明摆着就是把事情推给别人。再者,不能找同一个人帮你解决所有的麻烦,否则会让人觉得你非常讨厌。
    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曾经对他的助手大发脾气,原因就是他的助手凡事都要喋喋不休地来问他。有一次,他的助手问他一个非常简单的常识问题,爱因斯坦显得极不耐烦,对助手说:“我又不是你的小学老师,不懂的常识就去查找资料,直到弄懂为止。”事后,有人针对这个问题问起爱因斯坦,他解释道:“他是我的助手,凡事都要来问我,他就是失职。我可以为他解决一些他不懂而确实又非常深奥的问题,但是绝对不能做他的小学老师,基础常识也要一点一点地教他。”的确如此,帮忙并非是尽义务,所以我们在请求别人帮忙的时候,切勿将所有事情都推给别人。
    在请别人帮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时机与适量,这对改变人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努力提高沟通能力
    我的朋友跟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男一女两个人同样性格孤僻、缺乏沟通能力。除了工作与生活必需之外,他们平时几乎不与别人沟通与交流。当网络盛行时,他们同时迷上了网络,面对冰冷的荧幕与在网上认识的朋友交流。后来,这两个人竟然在网上相识并谈起恋爱来了。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他们约定见面,可是见面后才发现他们俩在同一个公司上班,而且中间只隔着一张办公桌。
    这个故事说明,现在有很多人缺乏沟通与交际能力。在网络盛行的年代,大家都把交流寄托在网络上,而很少面对面地与别人交流。
    一个要成就事业、谱写光彩人生的人,绝对不可能性格孤僻,杜绝与人沟通和交流。相反,这一切都必须依赖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帮助。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