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幽默化解困境/憨氏

第17章


如此,在苏州西园罗汉堂中,稍加留心,就可发现游人在500余尊罗汉像中会选择停留在千手观音与济公活佛的塑像前面。
    这是为什么?对于前者,许多人喜欢数一数究竟有没有一千只手。这是好奇感的一种表现。而后者,却以其诙谐生动、滑稽风趣的幽默形象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诸如雕塑等造型艺术,是在空间内对有形世界造出明显的、摸得着的、为视觉感受通路所反应的艺术形象。虽然幽默塑像是静态的,在时间上并没有发展,然而却具有无限长久的感染力,它总能通过视觉形象来揭示千姿百态的大千世界。现藏于美国旧金山布伦达治馆中的青铜胡人笑俑,其创作时代当在周至汉代之间,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但是,每当我们看到椎髻胡俑那副笑容满面的样子,总是感到乐不可支,它们笑得那么憨傻,人间有什么样的开心事能令人如此绝倒?
    除了幽默雕塑外,漫画、幽默摄影、幽默剪纸、哑剧和喜剧幽默片这些艺术形式中,认知和感受幽默的主要途径也在于视觉。幽默照片“被冷落的伙伴”就是通过鲜明的对比手法来揭示五彩缤纷世界中隐藏的幽默因素,对这一形式的幽默认知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视觉感官来实现的。
    如果说幽默摄影是通过镜头来观察世界中的可笑现象的,那么,通过瞳孔的认知可以说是最为直接的了。
    生活中可笑现象,乃至艺术的幽默创造通过人的感官反映后,究竟是不是幽默?这与感知者本身的文化素养、道德标准、心理素质以及当时环境对心境的影响等因素都有关系。这就是为什么对于同样一件事,有的人一触即发,而有的人却视而不见、笑不出来的原因。
    对于一个有幽默感的人,常常会看出环境和周围的许多可笑之处。著名法国物理学家安培一次外出后归家,走到门口,抬头看见门上贴了“安培不在家”的字条,于是就自言自语说:“他不在家,那我就走吧。”其实字条是他自己临出门时贴上的,因为他思考问题着了魔,才闹出这一笑话。目睹这种有趣现象,能不令人发笑吗?
    生活中的可笑现象以及哑剧和喜剧幽默片中的视觉幽默与漫画、幽默照片以及雕塑相比,具有一种动态性的显著特点。从感知角度来看,动态性刺激比静态性刺激更易引起人的注意,而且不大容易诱发视觉疲劳。针对人的这种生理心理特点,我们可以在视觉幽默创造过程中充分加以利用。无论对于何种形式的视觉幽默,其中所应用的视觉性“语言”或“符号”都要有其生活的根源,即所有反映幽默的动作、行为、姿势、造型都与人们的生活劳动分不开,否则,我们就无法看懂和悟出这些“语言”与“符号”所传达的信息,更谈不上对这类视觉刺激产生快乐性反应了。
    其实,我们身边的可笑现象和滑稽形象是很多的,而且千姿百态、各具风采,只要善于观察洞悉,不难随时找来一鳞半爪。从马路上浩浩荡荡的结婚车队中,在柜台的买与卖之间,是不是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景象?……只要稍加留心,你就会大饱眼福!
    听觉幽默以耳闻解颐
    相声、快板书、绕口令、急口令、笑话、喜剧性音乐等艺术式样的幽默理解和认识主要是通过听觉途径被感受的。
    在听觉幽默的表达方面,有的是以“噱头”或“包袱”来制造笑料,有的则讲究板式、辙韵和学唱,着重于烘托滑稽有趣的气氛。以言语、韵律、乐声为符号的听觉性幽默刺激通过言语听觉分析器传入通路,抵达大脑左半球皮层的威尔尼克中枢(WeniCke’s center)区,在那儿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反应。
    视觉幽默讲究目睹为快,我们可以在同一时间内一下子把某个场景中整个空间内的活动全部摄入眼眶,这对听觉途径所反映的幽默来说,却无类似的特点。不过,我们正好可以扬长避短,把在某一瞬间内的活动用说相声、讲笑话那样串成一根长线,先把笑料铺平垫稳,埋下伏笔,随后给听众感官以一步步刺激,把听众的注意力和全部心思都吸引到预先“伏下的线索”上去,并且顺其发展而思考,直到最后揭底之时突然打断原先的思路,造成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幽默效果。
    甲:有一天,我们正在原始森林中勘测,忽然窜出一头野牛,连蹦带跳,连吼带叫!
    乙:哎呀,糟了!
    甲:没关系,沉住气,我说:“马尔丁,你快躲开!老赵,别管它,让我来!”
    乙:你怎么办?
    甲:我躲起来啦。
    乙:什么,躲起来呀?
    甲:我躲在一个有利地形中,操起枪,碰!碰!碰!就是三下。
    乙:把野牛给打死啦。
    甲:不,我吓唬吓唬它。野生动物是宝贵财富呀。
    对于这段相声,让我们不妨用眼睛看的途径来认识一下其中的所有活动,可以发现,所有的活动几乎都是在一个瞬间中发生的,而且仅仅用眼是感受不到其中有多少幽默的。可是,一经把它改成听觉性表达方式,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在这一段子里,“躲起来”和“碰!碰!碰!”三枪就是在我们听的过程中埋下的两个笑料。从开始的挺身而出到躲起来,令人摸不着头脑,可话锋一转,接踵而来的解释又很圆满合理。随着“碰!碰!碰!”三声枪响,听众又急于想知道野牛是死还是伤,谁知却又轻描淡写地称“吓唬吓唬它”到这一当口,紧张的期待顿时烟消云散,化作一片笑声。
    应该在这里强调指出,在任何一种幽默的表达形式中,纯粹的视觉幽默或听觉幽默是很难区别的,它们通常是相辅相成,相映成趣的。比如,在视觉幽默的表现形式中的漫画或喜剧幽默片中,感知过程似乎仅仅与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的兴奋行动发放有关。
    其实不然,当我们在观赏迪斯尼的唐老鸭点燃火炮时,尽管没有任何配音或旁白,可是内耳系统里的听神经细胞也处在应激准备状态。这样,当炮筒口冒出缕缕青烟时,我们也会仿佛“听见”轰然一响,这在心理学上称为“通感”或“联觉”。所谓联觉或通感,心理学上指一种感官已经产生的感受,可引起另一种感官的感受变化。
    正如视觉幽默可诱发听觉的通感一样,听觉幽默也可引起其他感官的联觉。从视、听觉相互影响的通感心理现象来看,在听觉幽默表达中,注意选用人们所熟悉的东西作为幽默素材,则有加强听觉幽默效果的作用。
    在趣剧、喜剧中,幽默感主要在于视觉与听觉的综合。凡是能影响这种综合程度好坏的所有艺术手法都将最终影响幽默感染性的强弱,也就是影响美的享受效果。
    梁赞诺夫执导的苏联影片《办公室里的故事》头场,就通过我们的视网膜,呈现一连串快速剪接的镜头:上班铃刚响,办公室内的女公务员忙开了,梳头、抹粉、涂唇膏、照镜子……接着幽默的画外音传入耳中:这是“美人们上班化妆的情景,这已成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传统了,但用不了多久,她们又要投身于“甜蜜的、充满报表、数字、计划、报告的汪洋大海中去了”。
    这个开场从视听角度双管齐下,把观众不知不觉地引入幽默意境。这里,来自视觉和听觉方面的幽默刺激在各自的强度和出现的顺序上具有最适宜的搭配。所谓最适宜搭配,是指两者产生的效果是叠加的,而不是由于你争我夺,分道扬镳而且互相抵消的。
    一个感觉分析器的活动通过大脑皮层神经活动过程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从而影响其他分析器的感受效果。一种分析器系统的强刺激会削弱另一种分析器系统的感受性。比如,高强度音响的听觉刺激,可以降低视觉的感受效果。了解这种感知方面的心理机制,在舞台喜剧、影视喜剧以及一切有关视听综合性幽默表现的艺术形式创造中,是有指导性价值的。
    为什么有些喜剧中的表演会给人造成做作和别扭的厌恶感呢?这是因为感知者在欣赏那些自鸣得意、自以为能逗笑的表演时,由于在视或听方面感到“不顺眼”或“不顺耳”,感到严重的不舒服,才会产生这种抵触情绪。
    当剧情中出现幽默语言时,也许视觉方面的幽默配合仅需演员耸耸肩就足够了,但有时却为了逗笑而不适当地加大了滑稽动作表演的强度,结果适得其反。这是因为来自视听的刺激发生了冲突,造成了感受方面的混乱和不协调。不是吗?我们常常在一些喜剧中可以发现:有的跟头似乎不值得摔,有的脾气似乎不应该发,有的鬼脸似乎还是不做为好。
3.创造人生,幽默一百分
    再来讲幽默创意,其实生活中到处都有创意的好题材,例如做幽默演讲的时候,将一些人生哲理用浅显、幽默、押韵的句子说出来,多半能够达到良好的“笑”果。例如:讲到“笑神”的重要时,就说:“每天都要满面春风,走路才会有风,身体健康,事业才会赶快成功。”讲到“自我肯定”时说:“一支草一点露,天无绝人之路,有风就有雨,有路就有步,有学习就有进步。”
    创意的语言,是生活诸多创意中最有力的题材,最能让人印象深刻、感同身受。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