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传/宋益桥

第61章


也就是说,受小女孩一句话的触动,梁实秋不仅明确意识到了“老”境 已至的现实,而且也明确意识到了“老”的意义和实质。既然“老”已无可 
回避地来到了面前,那就得调整已延续了几十年的生活常规以与之相适应。 所以,从这天开始,他下定决心退休。他的想法很清楚:“我需要更多的时 
间享受我的家庭生活,也需要更多的时间译完我久已应该完成的《莎士比亚 全集》。”
在欣欣餐厅聚会后的第十天,梁实秋夫妇在北投金门饭店设宴,向师大 同人表示答谢。从此,他就算正式离职,开始了著述自娱的暮年生活。
在一个很容易令人伤感的时刻,梁实秋表现出了智者的明达和超脱。他 在道及自己此时心情时说的一些话,是十分精彩而富有哲理意味的:
老不必叹,更不必讳。花有开有谢,树有荣有枯。桓温看到他“种柳皆 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泣然流泪。”桓公是 
一个豪迈的人,似乎不该如此。人吃到老,活到老,经过多少狂风暴雨惊涛 海浪,还能双肩承一喙,俯仰天地间,应该算是幸事。荣启期说,“人有不 
见日月不免襁褓者”,所以他行年九十,认为是人生一乐。叹也无用,乐也 无妨,生、老、病、死,原是一回事。有人讳言老,算起岁数来斤斤计较按 
外国算法还是按中国算法,好象从中可以讨到一点便宜。更有人老不歇心, 伯以皤皤华首见人,偏要染成黑头。半老徐娘,驻颜无术,乃乞灵于整容郎 
中化妆师,隆鼻隼,抽脂肪,扫青黛眉,眼睚涂成两个黑窟窿。“物老为妖, 人老成精。”人老也就罢了,何苦成精?
照梁实秋看来,人生而有老,乃不可违抗的自然规律。冬行春令固为悖 理,老年人而强行青年、壮年所宜为同样违背人情之常。人到老来,种种方
面的人欠欠人,正好及时做个了结,而大可不必从头开张,另外张罗许多不 必要的麻烦。最低限度也应做到:“别自寻烦恼,别碍人事,别付人嫌”。 
他又把人生比做游山,年轻的男男女女携手攀登高冈,沿途可见无限赏心乐 事,自然是兴会淋漓,趣味盎然。而老年人于“日云暮矣”之际,互相扶持 
着走下山冈,偶而回首,来路宛然,也“别有一番情趣”。
怀着这种恬淡宁静的心情,梁实秋把退休后的日子安排得极其熨贴、适 意。
首先,他要彻底的放松一下,和妻子尽兴地到大自然中享受享受完全处 于“休息”状态时的情趣,把半生来因投身于工作和事业而失去的许多生活 
压趣找补回来:“退休之后,我们无忧无虑到处闲游了几天。最近的地方是 阳明山,我们寻幽探胜专找那些没有游人肯去的地方。我有午睡习惯,饭后 
至旅舍辟室休息,携手走出的时候旅舍主人往往投以奇异的眼光,好象是不 大明白这样一对老人到这里未是搞什么勾当。有一天季淑说:‘青草湖好不 
好?’我说:‘管他好不好!去!’一所破庙,一塘泥水,但是也有一点野 趣,我们的兴致很高。更有时季淑备了卤菜,我们到荣星花园去野餐,也能 
渡过一个愉快的半天。”
梁实秋更不会忘记还在退休前已做好的打算:尽情地享受家庭生活幸 福。现在正好是付诸实施的大好时机。于是,在这个由两个苍颜白发的老人 
组成的小家庭里,出现了一幅其乐融融的动人景象:“她每隔两日提篮上市, 我必与俱。她提篮,我携皮包,缓步而行,绕市一匝,满载而归。市廛摊贩 
几乎无人不识这一对皤皤老者,因为我们举目四望很难发现再有这样一对。 回到家里,倾筐倒箧,堆满桌上,然后我们就对面而坐,剥豌豆,掐豆芽, 
劈菜心,??差不多一小时,一面手不停挥,一面闲后泵常。随后我就去做 我的工作,等到一声‘吃饭’我便坐享其成。十二时午饭,六时晚饭,准时 
用餐,往往是分秒不爽,多少年来总是如此。”人们常爱说夭伦之乐,恐怕 再美的天伦之乐,上不会在这以上了。
但绝不能因此而把梁实秋看得很“俗”。他不仅象“‘音通人”那样安 享晚年,而且还继续辛勤地从事那不是“普通人”都能做到的事业。退休后 
的几年中,翻译莎士比亚依然在他的事业中占有中心地位 r“穷年累月,兀 兀不休”,他是这样描述自己的工作情景的。究竟其间包含了多少甘苦和烦 
恼,那是只有翻译者本人才清楚的了。
\象漫漫无尽的马拉松赛跑一样/梁实秋在经历了顽强的拼搏之后,终于 跑到了终。叔线。1967 年,由梁实秋一个人独力翻译的莎士比亚三十七种剧 
本全部出齐,这个奇迹极大地震撼 j”台湾又化界。8 月 6 日,台湾的叫刁国 文艺协会”、“中国青年写作协会”、“台湾省妇女协会”、“中国语文学 
会”等团体联合发起,在台北举行了有三百多人参加的盛大庆祝会,向为中 国文化建设事业建立殊勋的梁实秋致敬。当大的《中华日报》报导说梁教授 
是“三喜临门”:“一喜,三十六本莎翁戏剧出版了,这是台湾省的第一部 由一个人译成的全集;二喜,梁实秋和他的老伴结婚四十周年;三喜,他的 
爱女梁文蔷带着丈大邱士耀和两个宝主由美国回来看公公。”女作家谢冰莹 在庆祝会上的发言中,还特别提醒大家:“莎氏全集的翻译之完成,应该一 
半归功于梁大人!”
这以后,梁实秋没有松懈,又用了一年的功夫,译完了莎士比亚的三部 诗集。至此,莎翁“全集四十册算是名符其实的完成了,从此与莎士比亚暂
时告别。”
“理想的退休生活就是真正的退休,完全摆脱赖以糊口的职务,作自己 衷心所愿意作的事。有人八十岁才开始学画,也有人五十岁才开始写小说, 
都有惊人的成就。‘狗永远不会老的到了不能学新把戏的地步’。何以人不 如狗乎?退休不一定要远离尘嚣,遁迹山林,也无需大隐藏人海,杜门谢客
——一个人真正的退休之后,门前自然车马稀。”应该说,梁实秋的这段泛 论里对应“退休者”提出的要求并不算太高,但他引以为憾的是:世上总有 
那么一部分人,明明已是“耄耋之年”,却仍不愿意自动放弃“开会剪彩” 的殊荣;更有等而下之者,虽没有“开会剪彩”的资格,可要一旦剥夺他“喝 
喝茶,签签到,聊聊天,看看报”的工作,也难免惶惶然若丧家之犬。
比照之下,梁实秋对这样一些人于鄙薄之中还生出许多怜悯!
第八章再到美国
(1966—1974)
一、逼视生活的深层
现在,梁实秋有了充足的时间,去观察、体味生命最深处的奥妙。尽量 地沉静下来,细细地咀嚼年轻时顾不上推究的许多人情物理,使得这一时期 
的梁实秋对人生获得了更深刻也更透彻的启示与领悟。
他特别赞赏白乐天的人生态度。垂暮之年,白居易做过一首《睡觉》诗,
“老眠早觉常残夜,病力先衰不待年,五欲已销诸念息,世间无境可勾牵,” 梁实秋认为白居易才活得真“洒脱”,既不故作不食人间烟火语,又能在汹 
汹人海里俯仰自如,保持着个人良好的心态。照他看来,这才算真正懂得生 活。
所以,他十分瞧不起社会上的一班人:明明已是七老八十,衰老病侵, 连走路都得仰仗别人的扶持,却总是不甘心就此退出舞台,什么都要管,对 
别人一百个不放心,仿佛根本没有觉察到自己既老且丑的那副尊容是多么惹 人讨厌。
梁实秋是这么嘲笑这类人的:“其实人之老也,不需人家提示。自己照 照镜子,也就应该心里有数。乌溜溜毛毵毵的头发哪里去了?由黑而黄,而 
灰,而斑,而耄耄然,而稀稀落落,而牛山濯濯,活象一只秃犀。瓠犀一般 的牙齿哪里去了?不是熏得焦黄,就是裂着罅隙,再不就是露出七零八落的 
豁口。脸上的肉七棱八瓣,而且平添无数雀斑,有时排列有序如星座,这个 象大熊,那个象天蝎。下巴颏底下的垂肉变成了空口袋,捏着一揪,两层松 
皮久久不能恢复原状。两道浓眉之间有毫毛秀出,象是麦芒,又象是免须。 眼睛无端淌泪,有时眼角上还会分泌出一堆堆的桃胶凝聚在那里。总之,老 
与丑是不可分的。尔雅:‘黄发、龈齿、鲐背、耈老、寿也。’寿自管寿, 丑还是丑。”
饶是惨到了这般地步,这类人可还是愚顽到底,不肯觉悟,紧紧把揽着 一切不肯放手。从这活生生的事例中,梁实秋深切体验到人性中“恶”的成 
份一旦发作,其后果有多可怕!
梁实秋自从悟到了这层道理后,便时刻警惕着自身决不能重蹈复辙。退 休之后,怎样度过余年呢?五欲全销,不是易事,人生总有值得留恋的东西 
在。不过,梁实秋抱定了一个宗旨:决不能“冬行春令”。既然自己确实已 年老,就须“老年人该做老年事”,至少应以不让人讨厌为度。物老为妖, 
人老成精,“人老也就罢了,何苦成精?”
由于心灵世界通体透明清静,所以梁实秋在处理起个人的一些事情时就 显得明智而达观,充分表现出一种哲人式的散淡与通达。
比如,自从过了六十岁之后,他的耳朵便逐渐丧失了功能,一开始时觉 得别人“说话的声音越来越小,好象是随时要和我谈论什么机密大事”,不 
久就严重到“只见其嗫嚅,不闻其声响”,最后达到与人谈话必须“举起双 手附在耳后扩大耳轮的收听效果”。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