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传/宋益桥

第69章


比如,他记述自己一次带领两个外孙去买玩具,在商店里,发现一个 须发斑白的美国老人也在柜台后面挑选模型玩具。看到梁实秋一行到来,那 
老人好象有些不好意思,冁然而笑说:“这玩艺儿很有趣”。梁实秋以为“他 一定也是给他的孙子在选购”,便信口回答说:“是的,给孩子们玩是很有 
趣的”。但那个老人先是摇摇头,后又慢吞吞地说:
“我就是孩子”。接着他还不厌其烦地反复向梁实秋申说,说“自己已 粘制了一满屋子的模型了”。梁实秋慢慢相信了老者的话,并且“陷入了沉 
思”。他领悟到:“人从小到老都是一直在玩,不过玩具不同。小时候玩假 刀假枪,长大了服兵役便玩真刀真枪;小时候一角一角地放进猪形储蓄器, 
长大了便一张一张支票送进银行;小时候玩‘过家家’,‘搀新娘子’,长 大了便真个的娶妻生子成家立业。有人玩笔杆,有人玩钞票,有人玩古董, 
有人玩政治,都是玩。”明白了这层道理,他不再感到眼前的老者是可笑的,
说他不过是“返老还童,又玩起模型来了”而已。既然都是“玩”,难道还 在乎“玩”什么和怎样“玩”的问题吗?于是,梁实秋在一篇题名《模型》 
的散文里,写进了自己如上感受,使之成为情韵理致俱佳的作品。
梁实秋自 1949 年出版了脍炙人口的《雅舍小品》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之 后,没有继续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犹如食客的胃口被吊了起来,却迟迟不 
见美味上桌一般,读者们眼巴巴地盼望着他的新作问世,但却始终“千呼万 唤不出来”。直到 1974 年,梁实秋才又出版了他的第二本《雅舍小品续集》。 
所幸他没有再让读者失望,此后便一本又一本地接连写了下去。
完全可以理解的是,《雅舍小品续集》没有如《雅舍小品》那样,引起 那么大的轰动效应。但这并不意味着作品的质量下降,相反,无论就那个方 
面看,新的作品都达到了更高的品位。浸透于作品里的思、情、意等等,更 加让人低徊咏叹、回味不尽,作者的具体表现手法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在总体思路、总的基调上,《续集》仍保持了《雅舍小品》的原有风貌,
但如细加品赏,立即可以发现,《续集》里的作品显然更加老到,更趋于成 熟。集中的开篇题目曰《旧》,论证世间事物的新旧关系,那笔调之汪洋恣 
肆而又简洁雅致,那思致之深邃绵密而又理趣横生,便在在表现出一个曾经 沧海、阅尽世故的人的高超襟怀。作者肯定“旧”有值得肯定的一面:“旧 
的事物之所以可爱,往往是因为它有内容,能唤起人的回忆??中秋赏月, 重九登高,永远一年一度的引起人们的不可磨灭的兴味。甚至腊八的那一锅 
粥,都有人难以忘怀。至于供个人赏玩的东西,当然是越旧越有意义。一把 宜兴砂壶,上面有陈曼生制铭镌句,纵然破旧,气味自然高雅。‘樗蒲锦背 
元人画,金粟笺装宋版书’,更是足以使人超然远举,与古人游。我有古钱 一枚,‘临安府行用,准参百文省’,把玩之余不能不联想到南渡诸公之观 
赏西湖歌舞。我有胡桃一对,祖父常常放在手里揉动,噶咯噶咯的作响,后 来又在我父亲手里揉动,也噶咯噶咯的响了几十年,圆滑红润,有如玉髓, 
真是先人手泽,现在轮到我手里噶咯噶咯的响了??国家亦然。多少衰败的 古国都有不少的古物,可以令人惊羡,欣赏,感慨,唏嘘!”与此同时,作 
者又清醒地意识到世界运转“日新又新”水无停止的自然之理,所以他又说:
“旧的东西之可留恋的地方固然很多,人生之应该日新又新的地方亦复不 少。对于旧日的典章文物我们尽管喜欢赞叹,可是我们不能永远盘桓在美好 
的记忆境界里,我们还是要回到这个现实的地面上来。在博物馆里我们面对 商周的吉金,宋元明的书画瓷器,可是溜酸双腿走出门外便立刻要面对挤死 
人的公共汽车,丑恶的市招,和各种饮料一律通用的玻璃杯!”在文章的一 放一合、一正一反之间,蕴含的是作者对人世间复杂事理的深沉透彻的领会 与把握。
从许多作品看来,似乎已彻底解透人生的梁实秋老人的胸怀也更为博大 宽厚。天地之大德曰生。他年轻时就是执着的人道主义者,现在则更能把宽 
容与爱心推己及人、推人及生、推生及物。一篇《虐待动物》,淋漓尽致地 反映了梁实秋老年时对“仁”与“爱”的呼吁:“一个人不可以有意的把‘不 
必要的’痛苦加在动物身上”、“许多地方的市场里,卖鱼的都是不先开膛 就生批逆鳞,只见鳞片乱飞,鱼不住的打挺。卖田鸡的更绝,涮的一下于把 
整张的皮活剥下来,剥出白生生的田鸡乱蹦乱跳。站在旁边看着都心惊胆 战”、“最残酷的事莫过于屠杀。所以说:‘仁者不杀’,”“动物涵意甚 
广,应该把人类也包括进去。防止虐待动物,易不亲亲而仁仁,先从防止虐
待人类始?”倡扬人道与爱,站在生物学角度上看,应该是一个最低、最基 本的原则:但不幸的是,若站在人类社会的演变运行实际看,又是为许多人 
衷心向往的最高原则。梁实秋喋喋不休于此,当是由于感慨遥深才不能已于 言的吧!
粱实秋于 1974 年出版的作品,还有一本催落许多读者眼泪的《槐园梦 忆》。
爱妻的猝死,给梁实秋留下了终生难以平复的心灵疮痛。程季淑的遗体 安葬完毕之日,也是梁实秋含着热泪写他的“梦忆”之时。他没有捶胸顿足、 
哭天抢地,他对人生运会的透彻理解使他不可能做出凡夫俗子般的举动。他 把对故妻的深沉的爱与无尽思念,完全溶入了以心血凝成的文字中。
这是一部长达六万五千多字的长篇散文,不,应该说是一首文笔优美柔 婉、情调缠绵凄怆的长诗。中国古代长诗中以叙事为体而又情韵特佳的,当 
推白居易《长恨歌》第一。在本书作者看来,从梁实秋的这部《槐园梦忆》, 正可看出《长恨歌》的流风余韵。
“季淑于 1974 年 4 月 30 日逝世,5 月 4 日葬于美国西雅图之槐园?? 
墓旁有一小喷水池,虽只喷涌数尺之高,但汩汩之泉其声呜咽,逝者如斯, 发人深省。往远处看,一层层的树,一层层的山,天高云谲,瞬息万变。俯 
视近处则公路蜿蜒,车如流水。季淑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地方长眠千古。”作 品是在这样一种以平静、自然掩盖着的忧伤、凄凉氛围中开场的。数语寥寥, 
却令读者再也难以驱掉心头那沉重的迷惘与哀伤。
“‘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这是很平实的话。 虽不必如荀粲之惑溺,或蒙庄之鼓歌,但夫妻版合,一旦永诀,则不能不中 
心惨怛。”这里的每一句话都是极其平易的,但每一句话又都仿佛包含了相 当的感情份量,如沉重的槌子般,一记记地敲在读者心上,永不能忘。
在惆怅心酸的气氛中,作者拉开了他精神上的帷幕,进入了漫长的回忆 世界。从故妻的出身家世,到热恋、分离、结婚,而后几十年同甘共苦,相 
濡以沫的伴侣生活,作者一件件一桩桩的娓娓道来,翔实而鲜明。虽是记事, 实为寄情。而情之听至,也真有金石为开的力量!昔王国维论文:世间一切 
文字,余爱以血书者。象《槐园梦忆》,堪算是“血书”的文章。只不过不 是淋漓尽致的“血”,而是淡而又细,几乎到了难以觉察到的那种“血”。 
在经历了漫长的精神跋涉历程后,《槐园梦忆》最后仅以十六字作结:
“缅怀既往,聊当一哭!衷心伤悲,掷笔三叹!”这是一个极其漂亮的结尾! 曾有人推出几部名著作为作品“开头”的典范,我以为,如果再推举最好的
“结尾”,那么,梁实秋的这十六个字是可以入选的。它好就好在以最省俭 的笔墨最有力的传达出了作者和读者共同的深层心理意识;而从审美上看, 
又是那样的洒脱、空灵!
第九章暮年风情
(1974——1980)
一、泪洒槐园
我现在茕然一鳏,其心情并不同于当初未娶时。多少朋友劝我节哀顺变, 变故之来,无可奈何,只能顺承,而哀从中来,如何能节?我希望人死之后 
尚有鬼魂,夜眠闻声惊醒,以为亡魂归来,而竟无灵异。白昼萦想,不能去 怀,希望梦寐之中或可相见,而竟不来入梦!环顾室中,其物犹故,其人不 
存。元微之悼亡诗有句:“唯将终夜常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我固不仅 是终夜常开眼也。
相依相伴了将近五十年的妻子猝然物故了,梁实秋悲不自胜,终日以泪 洗面。在想念妻子到达极点、实在难以忍耐的时候,他就一个人跑到槐园的 
妻子墓前。在那里,他先在一只“半埋在土里的金属瓶里”插好鲜花,然后 徐徐灌进清水。他泪眼模糊,“低声的呼唤她几声”。他非常小心,不敢高 
声喊叫,“怕惊了她”。他细声细语地絮絮而谈,“把一两个星期以来所发 生的比较重大的事报告给她”。要做的事都做完之后,他说:“我默默的立 
在她的墓旁,我的心灵不受时空的限制,飞跃出去和她的心灵密切吻合在一 起?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