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血大明/魔菊

第171章


其中男壮丁八千六百二十万六千零三人。”杨子荣上个月就给崇祯吩咐清点人数和可耕地,所以回答上来也是极为快速,“据前日截止,同样除去上述四省一隶外,共有可耕地是13万顷。不过,据臣计,此数据还可持续增长,因为还有不量的流民涌入朝廷现在辖区,他们还会持续不断的开垦荒地。”注:(以上数据为大概估计。)
“嗯,也就是说,如今人均耕地足有一顷。”崇祯思索道,“杨卿,你要注意一下,莫要过度开垦荒地。如今天气似乎在持续干旱,没有水再多地耕田也是没用。开荒之事可以放一放,你今后的重点是提高耕地的产量。对了,最好召集有经验的老农,将那些耕作技术和如何选取优质种子地种种经验一一录书成册,如《齐民要术》一般,成为一部可流传万世的有用之书,到时发放各地县令,以助当地。
耕田需水,水利建设也是必不可少。宋卿你多派知水利之人协助杨卿,务必将各地的江湖尤其是长江黄河等易发水患之地考查一番,凡是须开渠挖道、凡是要巩固坦防的,皆写成条陈直接递送于朕,朕亲自给你批。昔有大禹治水、苏公之堤、李冰之渠,朕也要你们建一条,哦不,建无数条造千秋之的名渠名堤出来。”
殿中官员不断暗记皇上所说之言,可是皇上越说越是兴奋,竟然如滔滔不绝地长江之水,有着非要淹死众官员才肯罢休的姿态。
“说到耕作,朕又有一想法,农业采取的方式了可以变上一变。一贯的小家庭式的精耕细作固然可以提高产量,但是提高也很有限。朕希望,所有农民在当地官员地组织下,实行统一的大规模地耕作,这样就不会出现劳动力闲置地情形,也便于集体应对暴雨、大旱之类地自然灾害。不知诸卿有何意见?”
拱手道:“皇上的刚才所说,皆是利国利民之策。虽然琐碎也不过一件费时之时,倒也易办。只是建设水利,不但耗时费钱,更要大量的劳动力。如今朝廷又四处征战,只怕国库支撑不过来。”
“杨卿考虑的也极为有理。”崇祯想了想道,“先行考察水利,以待国库盈之时再行实施,不过,易发水患的河堤却是不能再省。王福,建设市舶司官署所需要地银两并不用太多,你从中提取充入国库以用户、工两部所用。”
“遵旨。六个港口可得白银1650万两,除去必要的费用,可以提出1300万白银以充盈国库。”王福向前回道。
哗,市舶司果然是个肥得流油地官衙,还没有开始开始进行贸易,就已经有如此多的银子。悄悄吞下十多万两白银也够自己吃用一辈子。可是有黑面阎判阎应元缉查市舶司倒是难以入手,嗯,还是与市舶司司长王福多点来往才行,安插自己人进去。只要阎黑面走了,便可大肆下手。不是说,钓大鱼就要放长线不?一些官员又开始起了贪念,在心中暗暗算计。
“不。”崇祯沉思一阵又道,“不能将所有银两充于国库。你提出700万白银于国库,保留600万银子以备有用之处。”60两,可是用在六大港口开设工厂作坊地运营费用啊。不然,如此多的世家争着出海贸易,无货可买,贸易又从何做起,这才是钱生钱地道理,等下散朝后得与王福崔慕白等人谈论此事。
杨子荣脸上一笑道:“启禀皇上,有着这700万两白银支持,臣可保朝廷年年大丰收。”
“杨大人,这些银两可不是用全在农业之上。还有我工部的一部分。”宋应星在一旁提醒道,“皇上,制造火器的铁材已经所用无几,最多再支撑多十多天就要用完了。”
钱啊,什么都要钱啊!崇祯听得眉头一皱:“朕已经让人尽快调派铁材过来。宋卿你也多派人勘探各地,找出矿藏出来,自己去挖。如果实在不行,你们就研究开发新地火器。”
“臣遵旨。”
“王福,你尽快安排市舶司的建好。尽可能快弄起来。现在到处需要钱来支持各地建设。”
“臣遵旨。”
杨子荣又上前道:“方才皇上言及,所有农民在当地官员的组织下,实行统一的大规模的耕作。臣怕百姓不同意,毕竟那些田地是属于他们的,他们是不想别人插手于他们的田地。而且就算百姓肯,也怕当地官员从中贪墨。”
“杨卿,大规模耕作好处多多。你让人多多解释就行,如果还是不行,就先行搞试点。试点搞得好,不怕他们不答应。”崇祯现在是绞尽脑汁地给官员们指示,给他们点火,然后再让他们在大明各地遍地开花,“至于贪墨,这种事情绝不能出现。注意,当地官员只是起到组织监督作用,绝不能掺合到里面去。若是查到谁敢贪墨,朕诛他全家。对了,马卿,你立即起草一份临时律法,主要针对贪墨官员的惩罚。贪墨五百两以上革去功名,三代不能为官;贪墨一万两以上,抄家灭族;贪墨十万两以上,除了抄家灭族之外,还须刻碑立于路口以供万民唾骂。”乱世用重典。你们不是看重名声么,朕就让你们名声扫地。看你还贪不贪!
“这?”马士英与六部各位大佬对望了一眼道,“皇上,如此刑量,只怕过重了。”
“过重?”崇祯哼了一声道,“若是他们好好为官治民,不做贪墨之事,朕又岂会为难于他们。他们贪墨便是有辱圣人,替其祖宗蒙羞,也说明朕用人不严。要知道他们贪墨一两银子便使得一家百性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又使得十家百姓对朝廷失去信心。正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如果不落重刑,又如何对得起那些将身家性命托于朝廷地百姓。”
马士英没想到崇祯竟然说出这么一番话,不过细心思量,皇上所说的却是极为有理,贪墨一两银子便使得一家百性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又使得十家百姓对朝廷失去信心。马士英深深一弯腰道:“皇上英明,臣必定严格照办。”
同样的,这番话又惊得刚才还思量讨好王福地官员浑身起冷汗。仅仅贪墨五百两便要革去功名,而且三代不得为官,这代价也太大了。革去功,那是自己的耻辱,三代不得为官,那是全族地耻辱。若真是贪墨,只怕贪得银两也无福享受;更岂论刻碑于路口与奸臣一般被百姓唾骂。
“嗯,或许,官员的俸禄偏少。这样吧,崔卿,你对现有官员进行考查,若是清廉官员,即便是政绩不佳者,俸禄双倍。若是既清廉且政绩甚佳者,朕必不吝于赐赏。”
听得崇祯如此一说,崔慕白刚才与马士英同样地担忧已经消去:“臣遵旨!”
“刚才朕之所言,皆是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举,众卿须齐心努力以强盛朝廷。朕于昨晚立下一训示,凡有功于朝廷之功臣,其身后百年,朕必让人刻录记事于石碑于英烈墓,以供后人瞻仰。”
崇祯似乎对刻碑用上了瘾,奸臣、贪墨之人刻碑于路口以让百姓唾骂,为国牺牲之兵、有功进行之臣皆刻碑于英烈墓以让后人瞻仰。这些做起来简单,却是紧紧抓住封建文人士子看重名声的死穴,简直是百试百灵。
有功进行之臣皆刻碑于英烈墓以让后人瞻仰,这是何等荣耀,这可是配比流传史册地荣耀。百官心中一阵激动,热血上涌,恨不得立即做出几件轰轰烈烈地大事,皆是齐声大呼:“皇上英明,臣等必竭心努力。”
“朕对诸聊很有信心,必定能完成此等建国大业。”崇祯大声说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借用此言,愿诸卿与联共勉之。”
卷四、三足鼎立势-卷五、勇义铸碧血 卷四、三足鼎立势
第二百一十六章、首次出航
在崇祯制定的大框架之下,六部如同陀螺一般越转越快,各项政令如雪片一般从六部散发到各地,得到政令的本地官员又根据政令拟定通告,各地的百姓顿时被动员起来,有的投入秋收、开荒、疏通水利;经验丰富的老农和技匠则是齐聚在所在的县官衙内,向那些高不可攀的秀才公传授他们的经验;更多的水泥工匠则是聚在广州、泉州等六大港口建设官署,开挖港湾;全国各地原本废弃的官窑和民窑在不知觉被朝廷回收,然后当地的百姓参入这些叫做大明瓷器厂,开始疯狂的制瓷器,而且工钱比以前多了一半不止;江南各地的小家庭织作坊也在朝廷的劝说下入干股于大明织造厂,那些华贵的绫罗绸缎也如火如茶的开始生产………
崇祯的建国大业,轰轰烈烈的开起来。
如果说,崇祯定都南京是力挽将倾的大明,那么,这次轰轰烈烈的建国大业则是除去压在大明身上的枷锁并注入新鲜元素。这些新鲜的元素如同一股强心针,将流民融入到当本百姓当中,尔后官员又与百姓联系在一起,形成一股无比强大的活力,使得大明如同重获新生,到处都是热火朝天的工作场景。如非还有不断开往前方的士兵经过,或者从前方飞马而过的传令兵,任谁也不会相信,大明还处于四面为敌当中。
大明崇祯十七年九月二十四日,西历1664年113日,这也是一个值得庆幸的日子。因为今天,广州港口的市舶司落成并开始使用。
只见港口湾处停得密密麻麻近三百艘吃水极深地货船,每个船上皆挂着一面明黄大旗:大明贸易商队。
岸上挤满了人,领头的人一身正三品的大明官服,其人正是大明市舶司司长王福,其后站着二十多名手执兵器的士兵,这些士兵的对面却是一群皆是身着华服之人,有老有少,但每个人脸上都有同样一种表情奇Qīsūu.сom书,幸福的傻笑。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