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传

第81章


1899 年夏秋刘学询经清廷钦派赴日,明为考察商务,实则前去谋刺康、梁, 后人李鸿章幕府,成为其机要幕僚。梁启超说:“刘豚为肥贼军师,必竭全 
力以谋我。恐其必生多术,以暗算我辈。”因此必欲诛之而后快。自称“康 党”而又“奉懿旨捕康、梁”的李鸿章,既不敢违抗拿办康、梁的懿旨,又 
不愿与康、梁彻底决裂,于是历史呈现出复杂的情景。李鸿章一面“奉职而 行”,逮捕保皇党人罗赞新等 3 人家属,并请英国外交部电饬新加坡、香港 
总督及驻华各口领事查拿拘禁保皇党人,力图防止保皇党人以港澳为基地, 在广东掀起“武装勤王”风潮;一面“曲为保全”,预留地步。早在 2 月 11 
日清廷就命令李鸿章铲平康、梁在广东本籍祖坟,“以儆凶邪”。但是,李 鸿章迟迟不动。3 月 26 日总署责问李鸿章:“平毁康逆坟墓一事,如何办理, 
迅速电复。”李鸿章当即复电总署说:“新党”在香港订做“勇衣”、“战 裙”,“名为新党勤王,实欲袭城起事”,联系的“会目甚众”,筹集的“会 
银甚巨”。“惟虑激则生变,平毁康坟似宜稍缓筹办。”慈禧对李鸿章的态 度颇为不满,常驻北京的李经述等闻讯后立即通报其父,说“内意甚忌‘新 
党勤王’四字”,“深以缓平坟一语为不然”。事实确系如此,慈禧怒斥李 鸿章“语殊失当”,警告说“倘或瞻顾徬徨,反张逆焰,惟当李鸿章是问”。 
李鸿章无奈,只得平毁康有为祖坟。不仅如此,李鸿章还暗中与康、梁书信 往来。他在接到梁启超信后,曾请他的侄婿孙宝諠代复一书。李鸿章还特地
“使人问讯”康有为。凡此种种,博得了康有为一分为二的评价:“公向来 既无仇新党之心,而今日乃有显仇保皇之事,在名义则不正,在时势则非宜”
①;并终于软化了梁启超的强硬态度。4 月 12 日,梁启超致函康有为说:“得 省城不必戕肥贼,但以之为傀儡最妙。”至于刘学询,他们还是坚持除治, 
不稍宽恕,认定“豚子不宰,我辈终无着手之地”,此事“与吾党绝大关系, 虽多费亦当行之”②。刘学询和李鸿章的地位与用处毕竟大不相同。并且,就 
个人恩怨而言,康、梁与刘学询势不两立,因为刘学询一直自告奋勇充当谋 杀康、梁的凶手,而康、梁与李鸿章之间关系的紧张与缓和,则主要取决于 政治的需要。
李鸿章与以孙中山为首的兴中会的关系,颇为微妙,甚至富有戏剧性。 这主要表现在关于“两广独立”的筹议上。
李鸿章与孙中山的关系,可以追溯到甲午战争之前。1894 年 6 月孙中山 千里迢迢从广东赶赴天津,上书李鸿章,幻想借助李鸿章“仿行西法,以筹 
自强”。孙中山所以寄希望于李鸿章,不仅由于李鸦章是洋务派的旗帜,号 称“识时务之大员”,坐镇北洋,遥执朝政;而且因为李鸿章是孙中山就读 
的香港西医书院的名誉赞助人,提倡西洋医学教育,主张“使西方科学之利
②  《梁启超年谱长编》,第 2 册,第 206 页。
①  康有为:《上粤督李鸿章书》,《康有为政论集》,上册,第 429 页。
②  梁启超:《致雪君书》,《梁启超年谱长编》,第 2 册,第 238、239 页。
益,霑惠于中国医学之实用”。但是,李鸿章既未接见孙中山,也没有理睬 其书中主张。孙中山在上书碰壁之后,“抚然长叹,知和平之法无可复施”①, 
始决志走上革命道路,创立兴中会,把推翻封建的清朝政府和建立资产阶级 共和国结合起来,并决定于 1895 年童阳节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
当时与孙中山有同邑之谊的刘学询“事先亦略知情”,特地向孙中山透 露广州有巨额“闱姓”饷银“大可取作军用,借以表示好感”②。孙中山在乙 
未广州之役失败后亡命海外,积极争取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救国。1899 年 夏秋刘学询乘访日之机,在东京秘密会见孙中山,企图离间孙、康两派,并 
交换对时局的看法。刘学询返国 3 个月以后,成为商务大臣李鸿章的部属。 李、刘合谋诱骗孙中山对付康有为,孙中山洞悉其奸,置之不理。李鸿章移 
督两广后,刘学询作为心腹幕僚护持左右,在策划“两广独立”中主动为李 鸿章和孙中山搭桥。
1900 年春夏之交,义和团运动在北京、天津、保定三角地带迅速高涨起 来。义和团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采取武装斗争的形式,锋芒直指外国 
侵略者。外国驻华公使胁迫清政府扑灭义和团反帝怒火。清朝统治层从上到 下,对义和团一直存在着“剿”与“抚”的分歧。洋务派认为“‘助清’者 
实为清优,‘灭洋’者益增洋衅”③。顽固派则表示“赞助”,企图控制、利 用义和团,“扶保大清不坏”。凌驾于洋务派和顽固派之上的慈禧,在“剿” 
与“抚”之间摇摆不定。
面对这种局势,以孙中山为首的兴中会决定“布背水之阵,以求一战”。 孙中山明确指出“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与华南人民商议,分割中华帝国的 
一部分,新建一个共和国。”为此,孙中山采取了双管齐下的方针,一面联 络三合会等准备在广东发动起义,武装夺取政权;一面根据何启、陈少白的 
建议谋求与粤督李鸿章合作,争取两广独立。5 月底 6 月初,“素与兴中会 关系密切”并与香港总督卜力“甚为相得”的香港立法局议员何启,向中国 
日报社长陈少白献策,“借重香港总督之力,劝李鸿章独立”,而由孙中山
“率兴中会员佐之”。陈少白深表赞同,立即函告孙中山。刘学询也闻风而 动,对李鸿章说:“如傅相有意罗致”孙中山,他“可设法使即来粤听命”。 
李鸿章没有明确表态,只是“颔之”而已。于是,刘学询便写信给孙中山, 说李鸿章“因北方拳乱,欲以粤省独立,思得足下为助,请速来粤协同进行”。 
孙中山虽然并不相信李鸿章“能具此魄力”,但却认为”此举设使有成,亦 大局之福,故亦不妨一试。”其实,孙中山怀疑李鸿章是不无道理的。当时 
义和团尚未大批涌入京师,顽固派尚未左右朝局,八国联军尚未组成,香港 总督卜力在外休修尚未介入。在这种形势下,说李鸿章“欲以粤省独立”, 
于理于势,均属虚妄。直至 6 月 10 日即孙中山从横滨乘船赴香港的前 1 天, 李鸿章在接到赫德来电之后,才感到“大局危甚”。是日,赫德以“急密” 
电通知粤海关税务司庆丕,让其“立即往访李鸿章,向他说明此间局势极端 严重,各国使馆都害怕受到攻击,并且认为中国政府即使不仇外,也无能为 
力,如果发生事故,或情况不迅速改善,定将引起大规模的联合干涉,大清 帝国可能灭亡。??我请他电告慈禧太后,使馆的安全极为重要。
①  孙中山:《伦敦被难记》,《孙中山全集》,第 1 卷,第 52 页。
②  冯自由:《刘学询与革命党之关系》,《革命逸史》,初集,第 77 页。
③  《端中丞劝成秦民告示》,《庚子国变记》,第 231 页。
对于所有建议采取敌对行动的人都应予驳斥。”①庆丕接电后立即去见 李鸿章,李鸿章“看了电报之后,很诀就了解了整个局势”,并立即按照赫 
德的意见电奏清廷。次日,李鸿章致电盛宣怀哀叹“国事太乱,政出多门, 鄙人何能为力”,请他续报朝局近况。
在此之前,李鸿章企图罗致孙中山以消除武装起义的威胁是可能的,与 之合作搞“粤省独立”,却只能是刘学询和何启的想法。当然刘、何的这种 
想法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广州和香港官绅急于防止变乱、安定秩序、维持 既得权益的反映。
6 月 17 日孙中山僧杨衢云、郑士良及日本友人宫崎寅藏等乘船抵达香港 海面。李鸿章派曾广铨率“安澜”号兵轮来迎,邀请孙中山、杨衢云 2 人“过 
船开会”。这时,孙中山得到“香港同志报告,知李督尚无决心,其幕僚且 有设阶诱捕孙、杨之计划,更有谓刘实为主谋者,故不欲冒险入粤”,仅派 
享有治外法权的宫崎、清藤幸七郎、内田良平三位日本友人代行赴会。当夜
10 点多钟, 宫崎等 3 人被接至刘学询的公馆,即时与刘学询开始谈判,曾 广铨担任翻译。谈判至次日凌晨 3 点结束,宫崎一行即时“乘暗夜回转香港”。 
这次谈判事属机密,过后宫崎在撰写《三十三年之梦》
时,还说“这一段情节有些象传奇小说,但事关他人秘密,至今不能明 言,深觉遗憾。”据台湾学者吴相湘考证,宫崎等曾向刘学询表示:如果李 
鸿章确盲诚意邀约孙中山参加广东独立工作,应该先做两件事,即保障孙中 山的生命安全、借款 6 万元(一说 10 万元)。刘学询请示李鸿章后,声称“一 
切照办”,希望孙中山“早日前来共策进行”①。这时孙中山为一种怀疑、戒 备与希望交织的复合心态所索绕。当谈判结束宫崎等人乘军舰返回进入香港 
港口时,孙中山的坐船“已经启碇,正向西贡开去”,宫崎等“挥帽呼叫也 没有人回应”。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