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第31章


《纽约客》只喜爱巴塞尔姆这类冷淡的讽刺的超现实主义的东西,与它的奢侈品广告倒很匹配。但《纽约客》如要刊登真正的小说,便不能将它与昂贵的水晶器皿和皮毛大衣放在一起。不然水晶会震破,皮毛会飞走。但这杂志的非虚构作品倒不错。”
    总而言之,加德纳认为美国目前没有第一流作品,也没有“道德小说”。
    这样的批评发表以后,由于牵涉面广,反响很大。被批评者的反应,以约翰·巴斯最为直率。他说加德纳的攻击是“愚蠢的”,说他是打击别人,抬高自己,说他是为“右翼文学”作宣传,抛弃现代主义,“跳回到十九世纪文学祖先的怀抱”。
    厄普代克说:“我在书店里看到一本《论道德小说》,在书末索引中找到自己的名字。但我没有读完这本书。我不想读令人沮丧的东西。”厄普代克认为小说的道德性,其实就是准确性和真实性,凡是有真实性的小说,无论内容如何,都是有道德性的。
    贝娄只简单地回答:“如果我不是加德纳心目中的理想作家,我觉得很抱歉。我无法迎合各种各样的口味。”
    马拉默德指出,加德纳有时也会对同时代的作家稍加赞扬,“但他给你的一块巧格力蛋糕,常常满含蛆虫。我觉得加德纳缺少气度,有时更缺少见识。”
    海勒则更不客气:“加德纳是个自命不凡的年轻人(按加德纳今年四十六岁)。他说的很多,但说话没有分寸。他写枯燥无味的小说,也写枯燥无味而吹毛求疵的文学批评。”
    梅勒不屑评论,只说:“我们将在天堂相会。”
    加德纳对这些作家的话的反应是怎样呢?他说:“他们这些批评都很幼稚。我毫不怀疑,我的意见将占上风。我所相信的唯一天理是适者生存。”
    那么约翰·加德纳究竟是何许人呢?据我所知,国内对他的作品尚无翻译和介绍。加德纳不但写文学批评,也写长短篇小说、儿童故事、电影剧本、诗、歌剧。他是个多产作家,已出版过二十余种作品,包括六本小说。他从事写作已将近二十年的历史,但开首十五年没有出版商愿意出版他的作品,只是到近几年才突然引起注意,尤其是一九七六年他的小说《十月之光》获得全国书评界的最佳小说奖以后。要对他这个人和文学思想有个最概括的了解,莫过于他的处女作《复活》。这本小说与托尔斯泰的巨作《复活》同名,他对托尔斯泰也钦佩得五体投地,说托翁是他唯一完全折服的小说家,他甚至自以为是托翁再生,自称是同托翁一样是个“哲理小说家”,受基督教很大影响。他认为当代的创作艺术,缺乏道德上的认真态度,“我与托尔斯泰一样也认为,创作艺术的最高目的乃是使人善良”。
    加德纳生于一九三三年,父亲务农,喜欢读诗。母亲是个中学教员。他幼时受到母亲朗诵莎士比亚,父亲吟诗的熏陶,开始对文学有了兴趣。八岁作诗,十二岁写小说,十九岁时开始写他第一部真正的小说,叫《镍山》,但没有书店要它,到二十年后(一九七三年)始得出版。他在依阿华大学毕业获得文学博士学位后,一直在各大学教书为生(现在纽约州立大学宾汉普顿分校教创作),由于写作未获成功,曾数度企图自杀。二年前患结肠癌动了手术,愈后更感觉到在世之日不长,写作得更加勤奋了。他的写作速度极快,在四天之内可以完成一个电影剧本。他总觉得时间不够用,平时脑袋里总有十五、六种书在酝酿。
    《论道德小说》虽是一九七五年出版,他却早在一九六五年就写成了。由于此书批评了一些名作家,没有一家书店敢于出版,他后来收回修改重写,把口气改得稍为缓和一些,始能出版。
    《小说的艺术》问世以后,更是引起文学界的侧目。书名是向亨利·詹姆斯借来的。加德纳常常“借用”他人意见。他的《乔叟的生活与时代》曾被人指责剽窃他人著作,但他却说此书是从他人著作中“诱导出来”的。
    在《小说的艺术》中他解释“道德小说”说:“小说必须在读者心目中创造一个活生生的连续不断的梦境。”他又说:“在一本伟大的小说中,这个梦境必须与我们的思想打成一片。我们不但要对小说中的问题,象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一样有反应,而且必须引起我们的共鸣、思索与判断。”
    他对讲究形式的现代主义不以为然,这有他的道理。他认为二十世纪的创作艺术家,无论是小说家还是画家,都过于注意形式,只着重文学上的技巧及文字在视觉上的美和听觉上的音乐节奏,但忽略了人生的问题。因此,一件艺术作品虽在技巧上有很高造就,但失去了感情的作用。在他的心目中,不少当代作品与人生实际经验脱了节,这是他攻击当代小说,说它没有“道德寓意”的理由。
    说到这里,我们当然对他本人的小说发生好奇心。他有没有达到自己所定的标准呢?
    他的初期小说《葛仑代尔》(Grendel,一九七一年),取材于英国第八世纪的古史诗《倍奥沃夫》(Beowulf),不过观点是水怪葛仑代尔。读者采取了水怪的立场,对它有了同情,即使水怪吞吃了人,也不见怪。当时的书评,称此小说是一本杰作。文学批评家理查·洛克(Richard  Locke),虽不同意《论道德小说》的意见,但赞扬《葛仑代尔》,认此书是“超过了道德之上”的。
    他的另一本小说《日光的对白》(The  Sun  Light  Dialogues,一九七二年),长达七百页,以他出生故乡小镇做背景。此书相当畅销,书中角色有八十一名,情节复杂,显示加德纳的想象力。我没有读过这本书,书中牵涉的事项太多了,其中有二个重要角色间的长而不断的哲学性对白,说得枯燥无味。一般批评家认为此书没有达到加德纳本人的理想。
    他的最近的小说是一九七六年的《十月之光》(October  Light),也是一本最佳畅销书。此书故事是叙述一个名叫詹姆斯的保守派老顽固,和他八十三岁姊姊莎莉之间的冲突。原来莎莉年事虽老,却是一个思想新颖的女权提倡家。某次吵架中,詹姆斯一怒而将姊姊反锁在卧室中。无事可做,莎莉找到一本小说开始阅读。小说的故事,与小说中小说的故事,搞在一起,情节也越来越复杂。此书虽然获全国书评界的小说奖,但若干批评家并不欣赏。罗伯特·道威斯(Robert  Towers)说他头脑富有各种知识,可敬可佩,但竟将全部他所有有关“希腊神话,西方从柏拉图到现在的哲学,中古寓言,英国文学,基督教神学的知识,与农夫、警察长、钢琴教师的生活”混搅在一起,实在有点过份。另一批评家狄安·柯尔(Diane  Cole)说,加德纳应该再学学“少即是多”的简明美德。
    加德纳的朋友威廉·格斯(也曾受他批评)谈到加德纳的近作说,加德纳应该多多改写,他的最大的缺点是噜哩噜嗦与说教。有人问格斯,为何加德纳的小说这么流行?格斯说,他的小说情节复杂,又大言不惭,加入哲学神学一类的思想在内,使读他的书的人们,有一种读了一本重要书籍的错觉。
    有人问加德纳,在他的文学批评文章中,为何不提到自己的作品。他答说,他不要写一本犹如《自作宣传》(“Advitisement  For  Myself”)的书。他这话是对梅勒的挖苦。因梅勒在二十年前最红时代,曾出了一本以《自作宣传》为名的书,只不过把零星散文、杂文、未完成的小说混在一起而出版,没有什么文学价值,不过是想在发红时赚点钱。
    有人问加德纳:“你把别人批得一钱不值,那你自己呢?你是不是美国一个重要作家?”
    加德纳答:“我是一个很认真的作家。我的书有缺点。但我是一个很认真的、很小心的哲理小说家。但你不能判断你自己的作品,因你不能判断自己的心理上的限度。”
    目前他正在进行一部新小说的创作,书名《阴影》(Shadows),已写了多年。
    无论他是不是一个重要作家,无论别的作家同意与否,他的文学批评伤了很多名作家的要害,因此而造成他声名狼藉。我认为中国读书界与文学界对此人在美国文学界的未来发展,应加注意。
纽约航讯
董鼎山
两位明年初将访华的英国作家
    由“英中文化协会”联系的两位将在明年初访华的英国作家是安东尼·思韦特(Anthony  Thwaite)和马尔科姆·布莱德勃瑞(Malcolm  Bradbury)。前者是诗人,后者是小说家。这两位作家在英美的学术界中虽然有名,但在公众当中却并非人人皆知。
    安东尼·思韦特生于一九三○年,曾在里兹、设菲尔德和美国受教育。一九五五年在牛津大学得到了文学硕士学位。从一九五五年到一九五七年他在日本东京大学任英国文学讲师。回英国后在英国广播公司工作,担任文学节目的制作人。一九六五年到一九六七年担任该公司出版的杂志《听众》的文学编辑。一九六八年到一九七二年担任《新政治家》杂志的文学编辑。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