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杀红十月

第91章


它让当过潜艇兵的人感到熟悉而亲切:白色的通风管路,黄色的液压管路,深灰色的金属仪器罩、铁皮工具箱,褐色的人造革面沙发、折椅,硬梆梆、带塑料贴面的餐桌,用板材隔出来的通道,通道墙壁上挂着、镶着潜艇各种信号含义解释的玻璃镜框,舱室里密密麻麻、乱糟糟的仪器、管路、线缆,明灭闪烁的指示灯,狭小、拥挤的活动空间,潜艇兵爱留的小平头,连现在美国、俄罗斯潜艇兵在舱内工作时所穿工作服深蓝的颜色也与中国潜艇兵商量好似的如出一辙,艇长与译电员也都有一个被隔出来的“单间”,每逢收发报时译电员谁都不理地锁上房门、神秘兮兮地翻弄着密码本译写电文的特有规矩……等等,潜艇这个行当相似之处还是挺多的。
                 
潜艇的五颜六色潜艇里颜色多多而且各有含义与规定:白色的舱壁、深蓝色的高压气管路、浅蓝色的中压气管路、白颜色的通风管路、深绿色的排水管、黄色的液压管路、褐色的燃油管路、红色的高压气阀阀轮;深灰色的仪器罩、铁皮工具箱、褐或黑色的人造革面的沙发、黄唧唧硬梆梆、带塑料贴面的餐桌,用厚板材隔出来的通道;红的、绿的、黄的明暗闪烁的各种灯光信号、亮闪闪的电镀件与铜件,顺便说一句,潜艇上最大的铜件是沉重的螺旋桨。虽然潜艇的内部涂装是在试图使人感到尽可能的敞亮些,但总体而言下到潜艇舱室给人的感觉还是很郁闷、透不过气来,这主要是因为潜艇过于狭窄、拥促所致:在微弱的灯光下,各种林立、盘根错节的管道纠缠不清,大小各异的仪表密密麻麻,数不清的阀门铺天盖地的向你压将过来,成捆的线缆纠结缠绕,各种手柄、开关、阀门到处都是,见缝插针地布置在每一个角落,光这些就已经把人的视觉塞得满满当当了。
                 
有时难免让人觉得奇怪,潜艇肚子里塞满这么多沉重的铁疙瘩怎么居然还浮得起来,阿基米德搞没搞错?说到颜色大家不妨想想看,如果潜艇舱室涂成黑色或救火车似的红色会怎样?我敢肯定潜艇兵会一个不剩、宁可跳海也不在里面呆着了!所以舱内很少用丧气的大块黑色与令人浑身冒汗、血压上蹿的大面积红色。
                 
上下左右看舰桥欧美国家把潜艇的指挥台围壳称为Sail,Sail有帆及帆状物之意,若溯溯渊源、厘定由头的话,大概潜艇指挥台围壳是因其形状象帆而得Sail之名的,在英文里与水面舰艇的“舰桥”不是一个单词,不过想想倒也挺传神。
一直忙着“脱亚入欧”的日本,干脆就用英文的音译“セィル”(音:塞路)称之,只是这路大舌头似的日式发音英语国家的人听了未必买帐,Sail也好、“塞路”也罢,在中国一概称之为舰桥。
                 
潜艇并不是一离开码头就下潜,它离开码头后有相当一段路程都是处在水上航渡状态的,主要原因是这段水域往往不适于水下航行,潜艇都有专门划定的训练海区,潜艇到那儿才下潜。当然远航或执行作战任务时另说。
                 
驾驭潜艇(行话叫“操艇”)其实是动嘴不动手的,所以水面航行时艇长、值更官手持通话器动动嘴就行了,潜艇会按他要求的航向、航速行驶。水上航行时艇长、值更官可端坐在舰桥上的一个可翻上折下、覆有橡皮的金属板上,脚下有一个可以搁脚的金属踏板,面前还有一块可放倒的有机玻璃风挡。
                 
舰桥上部有个类似天井似的开口,四周包着一圈橡胶,人可以靠在上面,但风吹日晒雨淋是免不了的,所以一趟海出下来,舰桥上的值班人员都是一副饱经风霜的面色。操方向舵的舵手就在艇长、值更官前下方的驾驶楼内,舵手按他们的命令给舵。操舵台上有指示航向的罗经、舵角指示器,他可以透过前面与两侧的观察窗观察艇外的情况。由于驾驶楼可遮风挡雨,因而舵手风吹不着、雨淋不着的,比艇长、值更官们滋润多了。
                 
在狭窄、空气浑浊的潜艇上,能有机会呆在舰桥可是一种福份:视野开阔、空气新鲜,还能随便抽烟。窄窄的舰桥仅能并排坐上两个人,但侧身坐时也能挤坐三个人。水上航行时政委一般也坐在舰桥上,同志们常说有党在身边大家心里特亮堂。至于副政委,按潜艇部队不成文的规矩,出海时他的岗位主要是在厨房,是“帮厨专业户”,更多的是干点儿削土豆皮、择菜之类的“专业”。所以航行时除了实在内急他才会爬上来上趟厕所外,一般情况下他都在下边厨房外面的过道上跟黄瓜、茄子、芹菜们打交道。凡有过在潜艇上搞政工经历的军官,他们下厨时一般都会个三拳两脚的,厨艺如何咱们暂且不论,但小菜儿一定是择得又快又好。
                 
你若留意一下各国潜艇,就会发现苏/ 俄式潜艇的舰桥上一般都有观察窗(阿尔法、阿库拉、V 级等艇型除外),而西方国家的新型潜艇基本都取消了观察窗,虽然没观察窗的舰桥看上去平顺光滑、样子挺时髦,但舵手却得陪着栉风沐雨的委屈点了。当看到西方那些体躯伟岸的核潜艇——美国俄亥俄级、英国前卫级、法国凯旋级——高耸的舰桥上一帮艇员跟窝在洞口的田鼠似的挤成一团地东张西望,你一定觉得挺滑稽。当然,型号较老的西方潜艇舰桥上是有观察窗的,至于后来为什么取消,相信自有说法。我只想说一句:迄今有案可查的潜艇最高水下航速(44.7节)是由苏联双舵双桨的P 级(661 型)核潜艇创造的,它的艇体、舰桥较之某些艇型来说并不流线,它的舰桥带观察窗,但是(!)它创造的记录迄今无人打破,有没有观察窗对潜艇的航行性能无甚影响由此也可略见一斑。
                 
潜艇的航速是通过通话器告诉指挥舱内的机电长,机电长再拉伡钟给动力舱下命令。通话器是通过一根话线与指挥舱的舱内通话系统相连的。坐在艇长、值更官的位置低头往下看就是象口深井似的升降口,到指挥舱的地板差不多有6-7米,足有两、三层楼高,航行时从忽忽悠悠、摇摇摆摆的舰桥看下去不免眼晕。
人员若想来舰桥,上上下下全得爬陡直的梯子。舰桥升降口直径不大,若上面有人挡着路你需要在“井壁”处停一下,只要身体往后靠上去即可,圆形的金属壁就会给你提供坚实的依靠。
                 
舰桥上还戳着一个了望/ 信号兵,他负责观察了望、收发灯光或旗语信号。
一般潜艇的舰桥上面没有分显示器(美国SSN-21“海狼”例外),所以雷达发现的目标都是从下面的雷达室通过通话器报到舰桥的,各国好象都如此。也看过几部国外摄制的介绍潜艇的专题片,即使是型号很新的国外潜艇,舰桥上的配置也很简单,没发现电子分显示器。我想一定是耐压防水问题不易解决,因为对娇贵的电子设备而言,当潜艇在几百米甚至一千米的深度航行时所承受的水压实在太大了。潜艇雷达是360 °的视野,舰桥人员的视野往往受限于潜艇舰桥的突起物阻隔,艇型不一样视野也不同。另外就是潜艇发动机引起的艇体抖动使传统的光学望远镜看目标时也跟着抖,距离远时要看清来船舷号有点费劲,若换了带图像稳定装置的望远镜,这个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顺便插一句,在海上,观察者到水天线的距离叫视距,航海上有个求视距的公式:D=2.08√ˉe ,这里D 为视距(单位:海里),e 为“眼高”(单位:米)。(我的电脑没有“根号”,请补上!!!!!!!!!!!!!!!)如果处于水上航行的潜艇“眼高”为6米,则视距为5.1 海里,约合9.4 千米;若潜艇在水下航行,假设潜望镜伸出海面0.5 米,那么此时潜艇的视距为1.47海里,折合2.7 千米,所以潜艇的视距很有限。另外,海上常用的是“目标能见距”,它的公式为D=2.08(√ˉe+√ˉh ),h 为目标高度。假设目标高度为25米,如果潜艇“眼高”仍是6 米与0.5 米,我们可以根据公式很方便地算出此时理论上的目标能见距分别为28.7千米和22千米。
实际上目标刚一露头就被发现的可能性不大,往往需要露出一定高度后才能发现它,所以一般情况下实际发现目标的距离比“目标能见距”略小。
                 
好,打住,我们接着说舰桥。舰桥的天井两边一边一个电罗经的分罗经,它可以显示航向,航海长可用上面的方位仪测量地标方位给潜艇定舰位,下潜时扣上沉重结实的半球形分罗经盖子,并用摇把压紧以保持罗经的水密。
                 
舰桥上“包藏”了许多东西:潜望镜、雷达及雷达侦察仪、柴油机水下进、排气管、无线电升降天线、无线电导航天线等,除了固定的柴油机水下排气管,这些装置统称为升降装置。除此之外舰桥下部还有水上厕所,推开一扇窄而低矮的金属门就可以到潜艇的上甲板了。
                 
按规定潜艇航行时任何人都不得到上甲板去,以免落水。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