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杀红十月

第92章


只有在如下情况上甲板才允许上人:执行离靠码头部署时、通过狭窄水道抛锚小组随时准备抛锚以制止潜艇可能的冲滩时、执行水上救生部署时以及遇到其它特殊情况时。
                 
舰桥前面有两个漏斗状的洞,那是气笛、雾号,在水上航行时它很有用,相当于汽车的转向灯和喇叭。在一些新型的潜艇上号笛带有盖板,只有使用时盖板才打开,所以在新型潜艇的舰桥上很难发现号笛。号笛响一声表示“我艇正在向右转向”、二声向左、三声为后退,行话叫“一右二左三倒退”,四声则是在问对方想干什么了;两长声加一短声表示我要从你右舷“超车”、两长声加两短声表示我要从你左舷“超车”、对方若同意则是一长一短拉两遍,其它的用法与含义这里不赘述,免得读者犯晕。这些音响信号国际通用。
                 
舰桥两边还有航行灯,左红右绿,它们对夜间安全航行非常重要。如果夜航时见到一条舰(船)的航行灯的绿在左、红在右,那你俩一定是在迎头对开,此时两舰(船)应该各自向右转向避让,同时别忘拉一声气笛(记住:就一声!表示我艇正在向右转向)。别看大海如此广阔,撞船的事年年都有,许多都是人为操作失误所致。
                 
舰桥还有声呐换能器、测冰仪等。潜艇下潜时要放倒鞭状天线、有机玻璃风挡、取下信号灯、收军旗、提醒所有人员下舱。当然关紧升降口的上下盖最要紧,否则潜艇下去就上不来了。潜到水下后舰桥就全都灌满海水了。之所以上完水上厕所后要随手用手摇泵冲掉秽物的道理也就在于此,否则潜艇浮起后舰桥就会很不堪了。
                 
中国的常规潜艇一般有三个出入口,行话叫升降口,分别位于艇艏、艇艉和舰桥。平时艇员都由艇艏、艇艉升降口出入。由于潜艇干舷非常低,水上航行时这两个升降口严禁打开,所以此时人员一律走舰桥升降口,从舰桥升降口顺着一个陡直的梯子就可以下到指挥舱了。
                 
刚才说过水上航行时舵信兵在驾驶楼内操舵,那潜艇在水下航行时怎么办呢?
在指挥舱还有一个手柄(不是舵轮了),当潜艇在水下航行时,方向舵就转由它控制了。另外还有两个不大的手柄,它们分别控制潜艇的艏艉升降舵,上千吨的潜艇就由它俩控制在水下上下机动了,“玩”升降舵可是个技术活儿,能玩好可不易。方向舵、升降舵由两个舵信兵分别操作:方向舵手面艏而坐,升降舵手面右舷而坐,二者肩膀靠肩膀挨得亲密无间,随着舵手一会儿左一会儿右的操纵着手柄,能听到“夸嗒”、“夸嗒”的液压舵机动作时发出的声音。
                 
其实潜艇在水下航行时均衡非常重要,均衡的目的就是使潜艇的浮力差、力矩差接近零,这样潜艇在水下才有良好的操作性。潜艇上设有浮力调整柜和均衡柜,通过向前者注排水可调整浮力差,而向设在艏艉两端的均衡柜来回调水可消除力矩差,进行这项工作是由机电长组织实施的。所以潜艇在水下航行要想平平稳稳、不前仰后合得几方配合才行。以调整力矩差为例,水下航行时通常是几十立升、几十立升的调水量,所以此时特忌讳人员大距离(比如从艇艏走到艇艉)
的来回走动,因为那会使机电长、升降舵手又得一通乱忙乎。
                 
指挥舱还有好几排几乎把右舷铺满了的密密麻麻的阀盘,那是潜艇的高压气站、中压气站、低压气站、失事排水站……等等。还有一排排平时要上锁的潜艇主水柜注水阀、通风阀的操作手柄。潜艇舱室里有一道道圆形的金属肋骨,行话就叫肋骨,起加强潜艇抗压强度的作用。
                 
潜艇的舱室位置通常都用从××号肋骨到××号肋骨表示,在潜艇共同科目考试时这是常考的问题之一。不过这些数据记得快忘得也快,本人当年临阵磨枪硬记下来的数据现在都还给潜艇了。
                 
潜艇失事后的水下逃生潜艇是一个金属筒,被金属隔板隔成若干节,隔板分为凹、凸、平三种形式,以R 级潜艇为例,它们所能承受的压力分别是20、7 、4 个大气压。咱们打个比方:若你所在舱室的隔板是凹面朝外的,那么如果你的邻舱不幸破损进水,在水下200 米以内你的舱室是不会被压毁进水的,这点与通常理解的凸面更能抗压不同。舰艏鱼雷舱与指挥舱都是凹面朝外的,因而它们最牢固。凸面抗压强度仅为7 个大气压,折算为70米水深时的静水压力。不过每个舱室都有舱室失事供气阀,万一水下失事、邻舱破损进水时,可以打开它向本舱供气。
                 
说到底,刚才讲的20个大气压也好、7 个、4 个大气压也好,说的都是压力差。只要本舱一供气,那就可以大幅度提高舱室抗压标准了,不过这要受人员耐压的生理限制。此阀一打开会发出“嘭”的一声巨响,喷出的高压气能把潜艇固壳内部的绝热层崩得碎屑横飞,夺路而出的高压气中所含的水份与其一混和,整个舱室白雾腾腾,非常呛人。
                 
由于潜艇失事时来自己方的救援不会很快到达,所以每个舱室的上部还有涂成白色的失事食品箱与失事淡水箱,水下待援的艇员那时便可以食用了。以前失事食品是由压缩食品、水果罐头之类的构成,压缩食品由压缩肉松、巧克力、饼干等好几层压成一条,它的热量极高,但口感极硬,嚼起来“嘎嘣”、“嘎嘣”
作响,而且味道极甜、极咸,就象一把糖再掺上一把盐的味道,不好吃。吃完就会口渴,因为太齁.
                 
我总觉得若失事时靠吃这个维生,准是还没饿死先得齁死、渴死——显然,吃了它就得拼命喝水,一会儿淡水就会告罄,接下去的情景你自己想吧。这也算是研究、生产与实际脱节的一个例证吧!体制病?也许。
                 
每个舱室按岗位还配有单人救生装具,它由面具、状似救生圈的呼吸袋、三个高压气瓶(分别装氧、氦氧与氮氦氧)、减压阀、气体深度转换装置及气体交换装置等组成。深度转换装置可根据所在深度自动转换不同气体以供人员呼吸:20米内提供氧气,60米以内是氦氧,超过这个深度就是氮氦氧了,是什么深度就呼吸什么深度该呼吸的气体,这就可以避免氮麻醉、氧中毒之类的潜水病了。
                 
潜艇失事时有四种方式逃生:乘深潜救生艇、乘潜水钟、进潜艇逃生舱和利用单人救生装具逃生,咱们刚才说的就是第四种——用单人救生装具逃生。在水下逃生时可利用鱼雷发射管、位于升降口的救生闸套(指挥舱、尾舱各一个)逃离失事潜艇,每个发射管一次可以出去4 个人。人员离艇前先放出失事救生浮球,然后顺着失事浮标绳爬向海面,只是由于深水压力太大,得一点一点往上爬,每隔2-3 米(失事浮标绳上有绳结作为记号)就得停留3-5 分钟不等,这叫减压,从最大深度(200 米)逃生,减压过程需要近4 个小时。万不可快速冲向水面,那样你就可能象一个气充得太足又断了线的、冲向高空的气球,你血管、肺里的气体会恶性膨胀,人非爆不可!
                 
每个潜艇支队都有潜水塔,可供潜艇兵穿上单人救生装具搞潜水训练。下潜时水压压缩面具里的空气会使潜水者的耳膜极疼,此时应该捏住鼻子使劲鼓气或做吞咽动作以平衡耳膜内外压力,每潜几米就得鼓回气,否则就会发生耳膜穿孔,有些人潜水训练下不到池底,就是因为平衡耳膜内外压力的功夫不到家、疼。虽然潜水装具非常沉重,但下到水里人还是轻飘飘的,所以潜水训练时每个人还要佩带状似56式半自动步枪子弹袋、沉重的压铅,这样人在水下就容易控制自己的行动了,即使这样,要想在池底行走,动作也会慢得象打太极拳,要知道水的密度可比空气大多了。当潜水完毕、顺着潜水扶梯上来回到地面时,你立刻就会感到两个膝盖发软,那是因为水的浮力没了,现在只剩下重力了。入水、出水的体验会使你对不同介质的性质与对人的影响体会良深,甚至会由此作番哲学思考。
                 
潜与浮下潜——当潜艇航行到训练海区时就可准备下潜了。正常下潜时一般分为三步:1.海区备潜此时要收回军旗,放倒、固定舰桥鞭状天线,盖好分罗经水密盖,未装雷时鱼雷发射管还要注水,柴油机停车转换成主电机工作,关紧舱室水密门;
                 
2.由水上状态转入半潜状态潜入半潜状态的目的是以此来检查潜艇舱室的水密性,发现并消除纵、横倾力矩。因为处于半潜状态时艇体已基本淹没,此时可仔细检查固壳水密性是否良好,同时,由于预备浮力减小、吃水增大,如果潜艇有较大的纵、横倾力矩差存在便可发现。潜艇向艏、艉组水柜注水就可以下潜到半潜状态了:当潜艇打开水柜的注水阀、通风阀时,在舱里可以听到水柜内的空气受到海水挤压逸出后的呼啸声;若从旁边看,潜艇就象一条喷着水雾的鲸鱼,并且随着“呼呼”的气流声调渐次降低,潜艇艇体便缓缓浸入水中,最后仅有孤零零的舰桥矗立在水中,这种状态就叫“半潜状态”。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