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大运河

第11章


这要靠置闸来调节水位。而这里的‘闸’不是普通、一般的闸,应该建成复闸。”
  “复闸?”
  “是。”
  “愿闻其详。”
  “漕船到了闸口前,先打开第一道闸门放进船来,然后关闸,放水,将船只升高到一二十米,再放进第二道闸,再放水,再升高,以此类推,重复操作,直到与水坝出口的水位持平。通过复闸,可使漕船航行的阻力减少到最低程度,河道畅通无虞。”
  “本官再谢!”听到这里,宋礼不仅是激动,简直感激涕零!望着眼前的白英老人,他深深感到了潜藏民间无尽的智慧和伟力!
  这次邂逅相遇,白英接受了宋礼的真诚邀请,走上了治运一线。
  永乐九年(1411)夏,宋礼调发青州、兖州、济宁及直隶、徐州民工20余万人,按“白英策”展开施工。
  引汶济运的主体工程是戴村坝,戴村坝调节汶河水,依靠的是不同坝段的不同高程和长度。戴村坝自南向北分为三段。三坝中间高,北端次之,南端最低,各段间有衔接段。筑坝导汶,简单地讲,就是筑坝拦住下泄的汶河,再开一个小口引水接济大运河。即使根据现代流体动力学等水利科学来设计戴村坝的不同坝段,也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白英是如何“算”出来的?我没有找到更多的史料,令人惊叹!
  白英虽年逾半百,但他亲自选坝址——让我感到十分惊奇的是,郭守敬没有测出运河上的制高点,一个并没有饱读诗书的“老人”却准确地找到了运河的“水脊”!——划河线,参加勘测设计,指导施工。
  戴村坝所用的建材主要是万斤方石和三合土。民工们从附近的山上采来方石,一块一块加以垒筑,构成坝体。起初,民工们用石灰粘接石与石之间的缝隙。白英以为这不行。他找到工程“总指挥”宋礼,建议说:
  “用石灰勾缝是不行的。石灰经不住水的浸泡,用不了多久就会渗漏。一渗漏,坝体就回坍塌。”
  “老人家,那你说该用什么来勾缝才好呢?”
  “当用‘勾缝剂’。”
  “勾缝剂?”
  “是。就是用糯米浆调和石灰,兑成‘勾缝剂’。用它勾缝坝体才结实,才牢固。”白英回答说。
  “好!就这么办!”
  工部尚书宋礼对白英老人的话深信不疑。他下令从附近数省调集数十万斤糯米来济宁。
  运载糯米的漕船到达济宁运河码头时,宋礼带着白英老人登船查验,看是不是真的糯米,有没有将其它品种的米充着糯米,影响工程质量。在没有水泥的明代,“勾缝剂”是富有中国特色的。从现代坝工技术看,这就是“灌浆防漏。”
  在每分钟流量上千立方米的大汶河主河道上,修筑高于河槽4米、全长437.5米的戴村坝,是一项巨大的工程。由于工部尚书宋礼督民工修筑有力,历“二十旬而工成”(光绪《山东通志•运河考》)。
  戴村坝成:“水高于坝,漫而西出,漕无溢也;水卑于坝,顺流而南,漕无涸也”(戴村坝碑文)。
  宋礼征发来的数十万民工,一部奋力修筑戴村坝,一部按白英划定的河线疏浚东平境内沙河,“筑堰障之,合马场泊之流,入会通济运。”“又于汶上、东平、济宁、沛县并湖地设水柜陡门”,“以蓄泉”,“以泄涨”。“复浚贾鲁河故道,引黄水至塌场口会汶经徐、吕入淮”(光绪《山东通志•运河考》)。
  至永乐十三年(1415),整个会通河工程全面竣工。结果河道加深,“深则能蓄水,而其深三丈”,漕运畅通。
  明政府此时彻底地停止海运,专行河运。会通河上再也见不到元代费尽心机构筑的“隘闸”和“石则”了,“八百斛之舟迅流无滞”。南北大畅的运河上除漕船之外,商船、民船来往于南北各地,经年累月,“千樯万艘”。开通的第一年,通过运河输送到北京的粮食就有646万2990石。这意味着需要漕船6419只来运送,再算上往返,漕船次数一年在12000只以上穿行于运河之上。杭州与苏州的锦缎等丝织品,也沿运河而来;从江苏、浙江两省每年运载绸缎、天鹅绒、衣服的船舶即在三百艘以上。运河的漕运能力10倍于元王朝,迎来了京杭大运河有史以来的鼎盛时期。
  之后,会通河历经明清两代450余年的考验,始终不废。迄今数百年过去了,它仍然在发挥着无法估量的经济、社会会、科学、文化效益。这不能不说是白英这位“汶上老人”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治水奇迹。
  《千古大运河》 第三部分
  喜讯传到紫禁城,明成祖龙颜大悦:“传旨,着工部尚书宋礼携汶上老人白英即刻晋京复命,朕要重重地赏他们。”
  宋礼携白英踏上了赴京复命、觐见皇上的路途。
  不料,宋礼一行走到德州桑园时,白英老人突然感到胸口疼痛,接着满脸虚汗淋漓。
  工部尚书宋礼一见,十分焦急,急切地招呼随从:“快!快!快扶白英老人躺下!”
  在宋礼随从的帮助下,白英老人躺在了船舱里。不一会,老人双目紧闭,呕血数斗。
  泪,立时溢出了宋礼的眼眶。他想到了白英在会通河工地上没白没黑忙碌的身影,他想到了白英监督熬制数十万斤米汁的日一夜夜,他想到白英为他贡献出的84个字的治水之策……没有眼前的老人,怎么会有会通河的大畅?没有眼前的老人,且无郭守敬之才的我宋礼又怎么可能立下这不世丰功呢?
  想到这些,宋礼用心呼唤:“白英!你醒醒!”
  “白英!你醒醒!”宋礼摇着白英老人的胳膊,大声呼喊着为会通河鞠躬尽瘁的老人。
  白英睁开了眼睛。然而,身边的人全是模糊的影子。他再使劲睁,这才终于看清宋礼的面孔。他用微弱的声音对宋礼说:“尚书,我得感谢你。是遇到了你,才能实现我这辈子治水的念想,才使我这一生没有遗憾。”
  说着,又吐出几口血来。
  “我不行了。我们是在彩山见的面吧?我喜欢那地方。我死后,请求你把我葬在彩山之阳,以便我视汶水,看戴坝,望三湖……”
  “放心吧,放心吧,本官一定照办!还要告诉你,本官早就想好啦,本官百年后要葬在南旺,葬在你的身边,和你做伴。你不寂寞,本官也不寂寞,我们还可以在一起再……”
  说到这里,宋礼停住了。他开见白英泛着紫色嘴唇合起了,握在自己手心里的手变冷了……
  由于为会通河操劳过度,时年56岁、正值壮年的白英老人合上了他的双眼,永远地走了。
  突然,大雨像一片巨大的瀑布,没有任何预告地遮天盖地的卷来。雷在低低的云层间轰响着,震得人的耳朵嗡嗡作响。闪电,不时用它耀眼的蓝光,划破黑沉沉的天幕,照出在暴风雨中狂乱地摇摆的田河。一刹那间,电光消失了,天地又合成了一起,只有哗哗的豪雨在肆意倾泻……
  得知白英仙逝晋京途中,永乐皇帝很是哀伤,他降旨工部尚书宋礼:朕封白英为“功漕神”。延迟回京复命,即刻扶柩南下,遂老人之遗愿,葬白英于彩山之阳。
  宋礼换去官服,着素衣扶白英灵柩沿运河返回。
  载着白英灵榇的官船缓行在运河上。得知消息的沿岸百姓、十里百里外的百姓,扶老携幼,披麻戴孝,自发地站在运河两岸,从德州桑园一直站到济宁,绵延400里,目送着灵船通过,送他们的亲人、大运河的儿子——白英老人的英灵归去。
  灵船驶入会通河。每过白英生前设计修筑的坝闸,守坝官员和送灵百姓便燃起数千响的长鞭,告慰这位虽没有显赫身世,但却功勋卓著的普通老人……
  没有鸿篇巨著传世,所见者只有明清文献记载的83个字的“白英策”,但白英老人以自己的智慧和实践为中国水利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的名字与会通河工程一起永留在青史上。
  永乐年间明王朝自迁都北京,并完成会通河等河段的改造和疏浚后,京杭运河成为明王朝赖以维持统治的南北交通大动脉。也从此开始,明王朝倾尽心力,维护着京杭大运河的畅通无阻。
  运河穿黄河南行,受黄河的影响最大。
  在颤抖的悠悠岁月里,黄河赋予中华民族的一半是血泪,一半是黄金。法国大作家雨果曾说过大自然是“双面像”,这在黄河身上展示得淋漓尽致,表现得无以复加。翻开尘封的典籍,搜寻关于黄河的书页,每一页的正反面上写满的都是“水患”二字!更有甚者,黄河,稍有不快便更辙易道,随意夺口,时儿北走天津,时儿南下江淮,沿黄百姓痛苦不堪。
  此时,有着三百万年河龄的黄河下游却十分紊乱,主流迁屣不定,或者北冲张秋(今属山东阳谷,明代会通河与大清河交汇处)运道,或者南夺淮、泗入海。到了嘉靖前期,黄河下游走的主要是“南道”,即自今河南开封而东,到江苏徐州注入泗水,南流到淮安汇淮河,流入黄海。而京杭大运河呈南北流向,在淮安一带黄、淮、运十字交会。这有有利的一面:徐州以南运河水量不足时,可以得到黄河水的补济;但不利的一面更大:黄河泛滥时,会立即造成运河淤塞,漕运中断。
  一匹快马,奔驰在潼关至洛阳的驿道上,马背上的骑手不住地大声呐喊:“汛情——汛情——”
  快马以一昼夜行500里的速度(快于洪水的推进速度),向下游接力传递水情。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