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汽屋

第50章


这就是多阿布,处于恒河与朱姆那河会聚在阿拉哈巴德附近之前形成的
三角洲上。公元前二十世纪就已由婆罗门开垦的冲积平原,农民们采用的依旧十分原始
的耕作方法,英国工程师设计的大规模疏浚工程,这一带生长得格外繁茂的棉田,村庄
旁转动着的轧棉机吱嘎的响声以及操作工人的歌声……这些便是多阿布,——原始宗教
的发祥地,留给我的印象。
  旅途十分顺利。可以说一路的景致是随着我们的兴趣而变化。“住宅”为了取悦主
人们的双眼而不知疲倦地移动。这不正像邦克斯宣称的那样,是运输艺术进步的终极吗?
无论牛车、马车、骡车还是火车车厢,与我们的“流动房间”相比又算得了什么?
  九月十九日,“蒸汽屋”到达扎纳河的左岸。这条大河在半岛中部将拉加人①的聚
居地,即“拉加斯坦”,从印度人聚居的“印度斯坦”中划分出来。
  
  ①拉加人即印度的贵族。
  扎纳河刚进入第一次汛期。水流更为湍急,但也只会给渡河带来一点小麻烦,却不
能阻止我们通行。邦克斯已做过一些准备工作,但还要找一个较为合适的登陆处。最后
终于找到。于是,半个小时后“蒸汽屋”登上了大河对面的堤岸。对铺设铁轨的列车来
讲,过河要建耗资巨大的桥梁,瑟兰伽耳要塞以及德里附近便有一座圆管桥横跨扎纳河。
对我们的“钢铁巨兽”,对它牵引着的两辆挂车来说,河流则与半岛上最平坦的碎石铺
路一样易行。
  过了扎纳河,拉加斯坦国的领土上便有了一些工程师原定路线上要避开的城市。左
边是瓜黎约通城,位于萨文里卡河滨,建在玄武巨岩上,有精美绝伦的穆恩吉清真寺、
帕勒王宫、奇特的象门、著名的要塞以及佛教建筑——寺院;这是座老城,建在两公里
以外的新城布拉什卡正与它激烈竞争。就是在这儿,——印度的“直布罗陀海峡”①深
处,詹西女王拉妮——那纳·撒伊布的忠实伴侣英勇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我们知道,
就是在这儿,在与英国皇家第八轻骑兵团的两支骑兵连的遭遇中,她被莫罗上校亲手杀
死,当时上校率团里的一个营参加了战斗。我们也知道,从这一天起,那纳·撒伊布便
酝酿起他无法平息的仇恨。
  
  ①“直布罗陀海峡”位于西班牙,扼地中海出入口。
  大西洋之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一直到死也念念不忘复仇!对!最好不要让爱
德华·莫罗阁下再到瓜黎约通城门下重温回忆了!
  过了瓜黎约通以后,我们新路线的西面有安特利城及其广阔的平原,平原上散布着
许多山峰,好像是连成群岛的一组小岛。还有杜提亚城,建城历史还不到五百年,以其
雅致的房屋、中央要塞、尖顶变化万端的庙宇、柏辛·迪奥宫殿的废墟以及托普·卡那
的军火库而闻名——所有这些构成了王国的首都杜提亚,在本代尔肯德辖区的北部一隅
格外突出,现已处于英国控制之下。与瓜黎约通城一样,安特利与杜提亚也都在一八五
七年的反叛运动中遭受了重创。
  最后是詹西城,九月二十二日这天我们就在距它不到四十公里处经过。这个城市是
本代尔肯德地区最重要的军事重镇,城里底层贱民中的反抗情绪总是十分高涨。这个比
较现代化的城市主要经营土产细纹布与蓝色棉布的贸易。城中没有任何古迹先于它十六
世纪的建城时间。然而,参观那座英兵的弹雨未能摧毁其外墙的大本营城堡,瞻仰风景
十分秀丽的印度贵族大公墓却是很有趣的。这里是起义的印度兵在中印度最主要的堡垒。
在这儿,勇猛顽强的拉妮揭竿而起,并使起义迅速扩展到整个本代尔肯德地区。在这儿,
修日·罗斯爵士发动了一次持续六天的,损失掉百分之十五的部下。也是在这儿,尽管
顽强,尽管有一万二千名土锡兵做后盾、二万名士兵支援,唐夏·托比、那纳,萨伊布
的哥哥巴劳·洛,最后是拉妮,还是被迫向英军的先进武器屈服!还是在这儿,像马克
·雷尔给我们讲述的那样,莫罗上校把自己仅剩的一滴水让给手下的中士,从而救了他
一命。是啊!较之任何一个与这些不幸回忆有瓜葛的城市,詹西最应该从这条上校的挚
友们选定的路线上被删除。
  第二天,即九月二十三日,一次相遇耽搁了我们几小时,也证实了卡拉加尼此前所
做出的一个判断。
  当时是上午11点钟,我们已吃过午饭,都坐下来午憩,有的在走廊下边,有的在
“蒸汽屋”的客厅里。“钢铁巨兽”正以每小时九~十公里的速度行驶着。在棉田与粮
田中间,一条平坦的大路伸展在它面前,路旁还有高大的树木遮荫。天空晴朗,但阳光
灼烈——应该说,在这条路沿线上修建“市政”灌溉工程已刻不容缓。车前一阵微风,
扬起白色的粉尘。
  然布粉尘已无足轻重了——当我们看到两三英里外,空气中仿佛充满了滚滚沙土时,
——即使是一股强劲的西蒙风①也不会在利比克沙漠里掀起更厚的沙雾。
  
  ①西蒙风,指非洲和阿拉伯等沙漠的干热风。
  “我搞不懂这是怎么回事,——风很微弱嘛。”邦克斯说道。
  “卡拉加尼会给我们解释。”莫罗上校回答。
  印度人便被叫来,他走上阳台一看大路,马上就说:
  “是一支很大的商队,正在往北走,而且,像我以前告诉过您的那样,邦克斯先生,
这很可能是支班加利人的商队。”
  “噢,卡拉加尼,”邦克斯说道,“你大概能在里面找到几个过去的同伴吧?”
  “有可能,先生,”印度人答道,“因为我在这些游牧部落中生活过很长时间。”
  “那你想离开我们去和他们会合吗?”奥德上尉问他。
  “一点儿也不。”
  印度人没有搞错。半小时后,“钢铁巨兽”尽管强大,也被迫在一堵牛群形成的厚
壁高墙前面停止了前进。
  但却无需为这次耽搁而惋惜。因为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景观值得一看。
  只见一支大军,最少得由四、五千只雄牛组成,堵住了南面的去路,前后绵延几公
里。正如卡拉加尼刚才所述,这支牛群是属于一个班加利人商队的。
  邦克斯对我们说:
  “班加利人是印度斯坦真正的吉普赛人。他们与其说是‘部落’,不如说是个‘民
族’,没有固定住所,夏天睡帐篷,冬天睡草屋。他们是印度半岛上的搬运工,一八五
七年的叛乱中我看到他们也参加了。交战各方通过一个心照不宣的协定,任由他们的车
队穿过暴动波及的各省。他们的确是全国的食品供养商,不但供应英国皇家军队,也支
援本国的起义队伍。如果一定要在印度拨给他们——这些流浪者一块土地,那可能是拉
布塔那,更可能是米沃尔王国。眼下,既然他们要从我们面前经过,亲爱的莫克雷,我
希望你能仔细观察一下这些班加利人。”
  我们把火车谨慎地停靠在大路的一侧。“钢铁巨兽”是无法抵御这么大一批利角动
物的,在它们面前,即使是野兽也得退避三舍。
  依照邦克斯的嘱咐,我注意地审视着这支长长的队列;但首先,我得承认,“蒸气
屋”这一次可没产生以往的轰动效应。早已习惯于引起普遍赞叹的“钢铁巨兽”几乎吸
引不了班加利人的注意,他们大概已养成了凡事不惊的习惯。
  这些波希米亚种族的男男女女们相貌极其出众;——男人们高大健壮,面容清秀,
鹰嘴鼻,卷发,古铜色皮肤,身着长款制服上装,头缠方巾,都配备有长矛、挡箭牌、
圆盾和用交叉在胸前的带子背着的长剑;女人们身材颀长匀称,与男人一样面带以氏族
为豪的骄傲神情,她们上身穿紧身马甲,下身裹在宽大的裙摆里,从头到脚披着一件雅
致的呢织物,佩戴着或是金制,或是象牙,贝壳加工的耳环、项链、手镯和脚镯。
  在这些男女老幼身旁,数以千计的壮牛稳健地走着,没有配鞍也没装笼头,背上驮
着两只口袋,里面是小麦或其他谷物,脖子上的红色木球随着它们的脚步而晃动,脑袋
上的铃铛也一路鸣响。
  这便是一个完整的部落,在被称作“内克”的民选首领的指引下正出发经商,首领
在任期内职权不限,由他一个人来指挥商队、决定休息的时间以及安排宿营的。
  队伍的最前面走着一头大个儿公牛,步伐十分矫健,披着色泽绚丽的布匹,带着一
大串铃铛和贝壳饰品。我问邦克斯是否知道这漂亮的动物在队伍中担当什么职责。
  “卡拉加尼会很有把握地告诉我们,”工程师回答。“他跑哪儿去了?”
  大家齐呼卡拉加尼,他却不露面。四处一找,才发现他已不在“蒸汽屋”上了。
  “他大概去找某个老友叙旧了,”莫罗上校说道,“他肯定会在出发前回来的。”
  这解释合乎情理。照此说,没必要为印度人暂时的失踪而担心;然而,我心里还是
有些不安。
  “好吧,”邦克斯说道,“如果我没弄错,这头公牛在班加利人的旅队里应该是他
们信奉的神抵化身。牛往哪里走,队伍便往哪里行。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