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道——春秋三巨头传奇

第60章


(知人善任,不拘一格,庄王好气魄!)
 孙叔敖于是继任虞丘做了楚国的令尹,在他担任令尹期间,楚国经济、政治、军事均有重大发展,这当然是楚庄王即位后,内平隐患、外抗强晋,实行开明治国路线的结果,但与孙叔敖以身作则、勤于政事、精明干练、忠心辅佐也是分不开的。所谓“孙叔敖治楚”,即指孙叔敖任令尹前及任内,为民办事,政绩斐然,不愧为一代名相。
  
  第一,兴建水利工程,发展航运和农业。按《淮南子·人间训》说法,孙叔敖在出任令尹前,就“决期思之水,而灌云雩之野”,即带领当地百姓在期思县境内的史河、灌河流域建成清河,又在下游黄土沟柴家港引水,长40里,称为堪河,并利用这两条河水引灌史、泉河之间农田,这就是后人一直称道的“期思陂”了,它也是中国入史最早的水利灌溉工程。现在的梅山灌区就是在古灌区的基础上改建而成。一直到现在,“期思云雩灌区”的引水部分工程仍在发展着灌溉作用。(春秋时期思属楚,汉世祖(光武帝)更名固始。延熹三年(公元160年)五月,县令段世贤曾为孙叔敖建庙立碑。明人刘昌《谒楚令尹庙》诗曰:“期思城里吊遗踪,祠庙深沉动鼓钟。阴德已闻慈母教,余恩犹启后人封。霜葭摧碧连荒草,雨藓沿青上古松。读罢残碑出门去,寒山漠漠水重重。”今天的河南固始县境内东南有孙相公河,城内文庙、玉皇阁等处皆有歌颂他的碑文,在淮滨桂花岗开发区内还建有孙叔敖塑像,另据《固始县志》称,县北期思镇,有春秋楚令尹孙叔敖墓。可惜如今均已荡然无存。)
  
  孙叔敖任令尹后,继续兴建水利工程,据说安徽寿县境内的芍陂,也是孙叔敖所创建。这是我国第一个大型陂塘建设工程,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水利工程(安丰塘、漳河渠、都江堰、郑国渠)之一,被誉为“神州第一塘”,“世界塘中之冠”。当时,淮水流域常常会闹水灾,影响了农业的发展,芍陂本来是一片低洼地,孙叔敖于是发动民工十万人,修筑堤堰连接东西的山岭,开凿水渠引来河水,造出了一个人工大湖。有水闸可以调节水量,既防水患又可以灌溉浇田,芍陂唐代改名为安丰塘,至今仍发挥着灌溉效益。《后汉书王景传》:“(庐江)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水经肥水注》:“芍陂周一百二十里许,在寿春县南八十里,言楚相孙叔敖所造。”又注:“陂水径孙叔敖祠下,谓之芍陂读。”史料记载多称芍陂“径百里,灌万顷”,其规模当可想见。东汉、三国时期、唐肃宗、元世祖当政年代,都曾在这里屯田,大获其利。但由于垦殖过度,历代豪强占塘为田,虽几经修整,到解放前夕,芍陂堤堰残废,灌溉面积仅六七万亩。解放后建成淠史杭水利工程,芍陂已成为淠东干渠的反调节水库,面貌焕然一新。如今的芍陂,长约25公里的塘堤全部用块石块铺砌,塘内烟波浩渺,堤岸绿柳成荫,水面5万亩,蓄水达1亿多立方米,放水涵闸19座,可灌溉63万亩农田,北堤外建有孙公祠(孙叔敖祠),现存殿宇、碑库各3间,石刻19块,碑文记述芍陂地理位置、水源、灌区分布、用水规划及历代整修情况。如楚相亡灵有知,亦当含笑九泉了吧!
  
  孙叔敖不但兴修了大量的堤坝和灌区,还开凿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运河,《史记·循吏列传》裴[马因]集解引《皇览》说:“或曰孙叔敖激沮水作云梦大泽之池也。”古沮、漳水入江通云梦泽,此项工程当在沮、漳水下游,后代人们称这项工程是“云梦通渠”(又称荆汉运河),这条运河不仅沟通江汉之间航运,且可灌溉两岸农田,对以郢都为中心的农业水利灌溉带来极大方便。据考证,这项水利工程比引漳十二渠早200年左右,比都江堰工程早350多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人工运河。这样,楚国南之江汉水流域,北之淮水流域,都兴建了水利工程,形成了南、北灌溉网络。汉代王延寿在《孙叔敖庙碑记》中又说其:“宣导川谷,陂障源泉,灌溉沃泽,堤防湖浦,以为池沼,钟天地之美,收九泽之利,以殷润国家,家富人喜。” 孙叔敖注重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的方针与实践,不仅为楚庄王争霸中原奠定了物质基础,而且也为我国水利建设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二,自律廉洁,注重法治。据刘向《说苑·敬慎》载,孙叔敖出任令尹时,百姓官吏皆来送礼说好话,祝贺他升关发财,却有一位父老身穿粗衣,头戴白帽来吊,孙叔敖立即正衣冠出迎,问:“敖自知才能低微,不堪任令尹重任,只是我看大家都来祝贺,老先生为何却单单来吊我呢?这里有什么说法吗?”。父老说: “有说法。地位变高了却态度骄横,老百姓就会对你离心;官变大了却听不仅其他意见,君王就会讨厌你;工资变高了而不知道满足,你就会犯错误。小敖,我可是看着你长大的,你可不能骄傲啊!” 孙叔敖连忙对那父老恭恭敬敬的鞠躬道:“小敖知道了,今后我一定谨遵教诲,老先生还有什么话,请一并吩咐了吧!”那父老见孙叔敖态度诚恳,便语重心长地告诫他说:“地位越高而越关心百姓,官越大而权欲越小,工资越高而越廉洁,你只要谨守这三句话,就可以当一个好令尹了。”
  
  在《淮南子·道应训》也记载了一件类似的事情,有一个叫狐邱的老人跟孙叔敖说人有“三怨”:“爵位高的人会召人嫉妒,官大的人会召人厌恶,工资高的人会召人怨恨。”孙叔敖回答说:“我爵位越高,我就越对百姓好;我官越大,我的心就越平淡;我的工资越高,我就越参加慈善事业希望工程什么的,这样就不会再有‘三怨 ’了”。《荀子》、《韩诗外传》等亦有类似记载。这说明孙叔敖出任令尹,受到吏民的关怀,纷纷告诫,而孙叔敖亦能虚怀若谷,认真听取,任令尹后勤于职守,处处自律,留下了许多历史佳话。如在《新论·国是》和《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上都记载过这么一件事:
  
  据说孙叔敖的妻子从来不穿绸缎等名牌服装,他的马也从不吃小米等上选饲料;另外,他出行乘坐的都是竹木做的破车子(联系当今社会,真正的人民公仆是不开宝马奔驰劳斯莱斯的,他们骑自行车上下班),而驾车的马也是瘦弱不堪的母马(春秋时用母马拉车很没档次,真正的达官贵族都用公马拉车);还有,他平常穿的不过是廉价的羊毛衫,吃的也不过就是粗粮烙的饼,菜叶煮的汤,好不容易打次牙祭,吃的还是咸鱼干。(要知道楚国之地本是鱼米之乡,一个相国想吃点鲜鱼,本是极容易也是情理中的事,孙叔敖却宁肯吃咸鱼干,可见其廉洁。)
  
  孙叔敖如此廉洁,连他的警卫员都看不过去了,都说:“开名牌车出行才安全,用健壮马的拉车车才跑的快,穿狐皮大衣才暖和,大人你何苦要这么自己折磨自己呢?”孙叔敖回答说:“我听说君子穿的越好,就越恭敬;小人穿的越好,就越骄傲。我这个人没什么德行做君子,所以不敢穿好衣服啊,还是继续保持我艰苦朴素的作风吧!”
  
  另外,在《孙叔敖碑》上也说他“专国宠权而不崇华,一旦可得百金,于殁齿而无分铢之蓄。破玉块不以宝财遗子孙。……病其临卒,将无棺椁”。(为官多年,家中却没有积蓄,临终时,连棺椁也没有。真是令人感动啊!)另据《史记·滑稽列传》载,孙叔敖卒后不久, “其子无立锥之地,贫困负薪以自饮食”(成语“负薪而食”、“立锥之地”典出于此),足见孙叔敖生前两袖清风,死后一贫如洗,堪称念国忧民、廉洁自守的 “廉吏”。一个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士大夫都能达到如此境界,比之今世,那些个贪赃枉法的腐败份子,应羞惭无地也。
  
  
  孙叔敖不但是个“廉吏”,还是一个“循吏”(循:循理也,即依照原则行事),司马迁在《史记·循吏列传第》中将其列为“循吏”第一人,可见孙叔敖在执政中十分注重法治和公平。在孙叔敖为相期间,他亲自动手编修了《仆区》(楚国刑书),健全法制,并执法如山,不循私情。据《说苑·至公》载,荐孙叔敖为令尹的虞丘子,家里有人犯法,孙叔敖却并没有顾念恩人的面子,而是把那人抓起来将其处死以明证典刑。得知这件事后虞丘子却很高兴,对庄王称赞孙叔敖说其“奉国法而不党,施刑禄不骫,可谓公平”。由于孙叔敖奉公律己,带头执法,楚国吏治清明,人民生活比较安定。据《史记·循吏列传》载,孙叔敖执政后,“施政教民,使得官民之间和睦同心,世俗盛美,执政宽缓不苛却有禁必止,吏无奸邪,民间也无盗贼发生。秋冬农闲季节则劝百姓进山采伐林木,待到春夏便借上涨的河水把木材运出山外卖钱,于是百姓们各得其所,都生活得很安乐。(看来孙叔敖还是个经济学家)刘向《列女传》更称其时楚国在他的治理下“道不拾遗,门不闭关,而盗贼自食”。(未完)
 其三,整顿军制和军法,加强楚军战斗力。孙叔敖考究楚国制度,对楚军进行了军制改革:在行军时,右军跟着主将的车辕所向而进退;左军打草作为歇息的准备;前军探道,以旌为标帜告后军,以防不测;中军斟酌谋划;后军以精兵为殿。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