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如梦又奈何

第58章


你是不是觉得尹姑娘之所以会有如此结果,全是因为你当初的一念之差造成的?”
  良诚点头:“正是,母后,儿臣此时心里很不好受。”他看着唐皇后,眼中带着愧疚,“儿臣一直在想,该怎样弥补儿臣的过错。”
  唐皇后安慰他:“母后和你一样,也没料到事情会变成这样。你父皇既然已经下旨,我们就不能插手,也不能多说什么了。等到哪一天,尹姑娘再嫁,母后替你多送她一份嫁妆就是了。”
  良诚迟疑着:“母后,儿臣可不可以请求父皇,收回密旨,这样,事情又可以回到从前,全当没有发生过。”
  唐皇后失笑:“诚儿,事情都已经发生了,我们怎么能当作没发生过?你那是掩耳盗铃啊,于事无补的。至于说请求收回圣旨,这话你千万不要对你父皇提,只能当作是讲给我听的笑话。你别做傻事哦,你父皇的性格,母后知道得很清楚,你可以和他偶尔开个玩笑,但是绝对不能挑战他的权威,他的皇权。你父皇的圣旨即使是错的,也不允许更改。”
  良诚无奈地道:“儿臣总要帮她一下,总不能袖手不管吧?”
  唐皇后正色道:“这件事你就不要管了,交给你母后吧,母后定会好好待她,给她重找一份好的归宿的。”
  良诚见母后态度如此坚决,不再争辩,起身向唐皇后告辞。唐皇后见儿子目光坚定,心中似乎已经做了什么决定,心中不由自主地一慌。
  良诚的脾气,她是知道的,一旦他决定好的事,他就会想方设法来完成,从不管事情后果的。唐皇后看见儿子迈出顺宁宫,心中一急,叫道:“诚儿!”
  良诚停住脚,回过头看唐皇后一眼,笑道:“母后是担心儿臣吗?没关系,儿臣不会连累母后的。”
  唐皇后叫住儿子,再一次提醒:“别去对你父皇说这件事,更不要说请他收回圣旨这种混话。你要设身处为他想想,他日你若为九五之尊,你拟好的圣旨岂能随意改来改去?”
  良诚道:“儿臣明白母后的意思,但是儿臣觉得,如果自己做错了,就要改过来,绝不可将错就错,一错再错。”说完此话,他大踏步走出顺宁宫。
  这一晚,唐皇后睡得很不安稳,一直担心良诚会做傻事,说出请顺宗收回旨意的话来。第二天一大早,她就让人叫德公公,叫他去太子的宫中看看,看太子在做什么,有没有和往常一样上朝,有没有去太傅病榻前问安。
  德公公奉了皇后懿旨,急忙赶往东宫,听闻太子上了早朝,并没有做出什么异常的举动,不觉松了一口气,急忙向唐皇后回禀,唐皇后听了,也稍稍放宽了心。
  可是唐皇后还没有来得及将这颗心安安稳稳放回肚里,东宫的善公公就急匆匆赶来求见皇后:“太子殿下早朝后,就去了御书房面见皇上,也不知说了什么,皇上对他一顿呵斥,此时太子殿下正跪在御书房思过呢?”
  
第七十七节 谁是黄雀(二)
  御书房内,良诚直挺挺地跪在地上,白色的衣袍垂在地上,丝毫不显狼狈,倒像是给他俊美无铸的脸庞映上了一层淡淡的光辉。他的头微微仰着,双眸也比往日明亮,望向顺宗的眼里,带着一种希冀。
  赵顺宗面无表情,背着手走来走去,不时冷眼看一眼地上的良诚。这个他一直引以为傲的儿子良诚,竟然会来请求他收回圣旨。这荒唐的要求,在顺宗为帝三十年的时间里,遇到的委实不多,简直寥寥可数。
  若是别的大臣,顺宗一定会暴跳如雷,狠狠惩诫一番,但现在这人是太子,倒让他为难起来。顺宗一直对太子良诚赞赏有佳,认为他是个优秀的储君。多年来,太子的所作所为,也为大周百姓所乐道,这在顺宗看来,自己立良诚为储君的决断是正确的,百年之后,他可以放心地将国家交给太子。
  而此刻,作为大周的储君,竟然对大周皇帝的决定产生了质疑,这在顺宗看来,是无法忍受的,顺宗看着良诚的目光由怒转淡,渐渐归于平静。
  顺宗也算一位明君,在位多年,鼓励农人开垦荒地,其荒地三年免税,广修农田水利,对官员贪赃枉法严惩,严禁官员结党拉派,各自为政。在他的统治下,大周百姓倒也和睦安顺。
  顺宗在书案边坐下,隔着书案与良诚对视。在良诚澄亮的眼神里,他看不到畏惧和害怕,反而看到了他的诚恳和坚决,还有一份对他的信任。
  顺宗竭力让自己的声音柔和些:“诚儿,其实这道圣旨,朕并不是一时冲动才拟的,你以为,你所做的那些事,就能瞒得了朕吗?别以为朕老了,不管事啦,其实,你,还有佑儿,还有你另几个皇弟,他们的哪些事又可以瞒得过朕?”
  良诚一惊,抬头看着顺宗,难道,自己和几个皇弟,都一直处在父皇的监视之下?
  顺宗看出了儿子眼中的疑问,笑道:“朕只是指某些事,很多事,朕不屑来管,你们大了,总要给你们飞的时候。”这一刻,顺宗的语气委婉,对儿子展露的也是真心,就像天下间所有普普通通的父亲一样。
  宫中大总管邓洪一直侯在书房,此时见顺宗脸色由阴转晴,适时插话道:“皇上,太子殿下一向谦恭谨慎,处处替皇上您分忧国事,哪件事不是处理得稳稳当当?您的旨意,太子殿下何曾违逆过,殿下,您说呢?”说完,给良诚递个眼色。
  顺宗点点头,有心给良诚一个台阶下,只要聪明的良诚向他认个错,这件事也就过去了。顺宗见良诚仍然跪着,冷声道:“起来吧!”
  良诚跪在地上不动,口里道:“父皇,既然您下的那道旨,已经无法更改,那儿臣就请求您再拟一道圣旨,让那尹氏与其夫君重新复合,求您答应儿臣。”
  顺宗声音很冷,听不出喜怒,他道:“这是你的真心话?”
  良诚低头道:“是,是儿臣的真心话。求父皇给儿臣一个改过的机会。”
  邓洪见良诚竟然与皇上对抗上了,眼看着皇上眼里已经愠了一丝怒色,不免焦急起来,走出御书房,正要悄悄给小太监递个眼色,好叫皇后来解围,却听得顺宗大叫道:“邓洪,回来!”
  邓洪转过头,一脸笑容:“皇上,奴才只是出去一下。”
  顺宗哼了一声:“朕知道你们的心思,想叫皇后是吧?别叫了,替朕看好门,谁来也不准进,皇后也不行,朕今天要好好和太子聊聊!”
  邓洪忙道:“诺!”关上了御书房的门,站在了门边。
  唐皇后此时匆匆赶来:“邓公公,你去禀报皇上,就说本宫求见!”
  邓洪忙移开几步,向皇后施礼,低声道:“娘娘恕罪,皇上要奴才把好门,谁也不让进,即使是皇后娘娘也不行!”
  唐皇后大惊失色:“糟了,皇上真生气了,诚儿这下可闯祸了……”在御书房门口走来走去,一时竟无计可施。
  跟随唐皇后而来的,还有一人,正是大周三朝元老孔立,今年六十一岁,官居一品,知识渊博,为人正直,多年来,孔立忠心辅佐顺宗帝,甚得帝王尊敬。孔立十分喜爱太子良诚,常常和太傅一起,在顺宗帝面前夸奖他。
  邓洪见唐皇后和孔大人一起守在御书房门口,等着良诚出来,于是好言安慰了一番,唐皇后也知道侯在此地于事无补,留下德公公,回宫等消息去了。
  书房内,顺宗沉声对跪着的良诚道:“起来说话吧!”
  良诚站起:“谢父皇!”
  顺宗示意良诚坐下,道:“诚儿,朕今天关起门来和你说话,是想让你明白,你一向是朕钟爱的孩子,你聪明、能干,勤奋,对治国之道也有自己的见解,朕欣赏你!但是你也要清楚,即使你是朕的儿子,你的一切,也是朕赐于你的,朕的话,你什么时候都要听,明白吗?”
  良诚道:“儿臣明白。”
  顺宗道:“好,你既然明白,朕也就不多说了,朕决定的事,不能更改。今日之事,就当没有发生过。你回东宫去好好想想朕的话!”
  话说到这个份上,良诚再坚持,只会让皇帝更加生气,让事情变得越复杂。皇帝满意地看着良诚转身,离去。
  只要拉开御书房的门,迈出这房间,今天这事,一切就当没发生过,这是父皇刚刚说的。
  “你以为当作没发生就没发生吗?那是掩耳盗铃啊……”母后昨晚的话还犹在耳边。
  良诚站住,转回头,“扑通”一声,跪在皇帝面前。
  “你还是不死心?”顺宗怒了。
  “请父皇恕罪,儿臣错了,只求父皇能给儿臣一个改过的机会!”
  “你错了吗?”
  “儿臣错了。”
  “错在哪里?”
  “儿臣不该因一时的私欲,将事情演变成如此不可收拾局面,致他们夫妻劳燕分飞……”良诚一脸愧疚。
  这个孩子,还是那么心软,顺宗叹了口气,向良诚招手:“你过来!”
  良诚走了过来,脸上还是那付诚恳期待的表情:“父皇,儿臣于心不忍——求父皇成全。”
  “于心不忍?你怎会如此优柔寡断?将来如何管理国家?太傅是怎么教你的?”顺宗厉声训斥。
  良诚低下头去,不争辩,垂首听皇帝教训。在他心里,父母终是疼爱自己的孩子的,训过之后,多数会满足他的愿望。
  顺宗越说越气:“你这样如何当好储君?为一个小小女子而与父皇我抗衡,值吗?”他怒极反笑,“那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和佑儿,竟然都为她所动,为她说话?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