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评传

第33章



岂止是“惊人句”,“惊人”的篇章也不乏其例,而最有代表性的是《乌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此诗因版本不同,题目又作《绝句》、《夏日绝句》,写得很通俗,即
使用事亦不难懂。比如“人杰”和“鬼雄”,读者不难看出这是对杰出人物
和死于国事的战士的褒美之语,但却不是随意杜撰之辞。“人杰”是刘邦称
① 刘昫等《旧唐书?高力士传》,中华书局1975 年版。
② 周烬《清波杂志》卷八。
① 陈宏绪《寒夜录》卷下。
赞张良、萧何和韩信的话:“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
下也。”①“鬼雄”,出自《楚辞?九歌?国殇》的“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
毅兮为鬼雄。”李诗的前两句是说,人活在世上就应该作一个象张、萧、韩
那样的治国平天下的豪杰,死后则应该成为象屈原所歌颂的为国捐躯的鬼魂
中的枭雄。后二句借用项羽的故事,意渭项羽在生死关头不肯过江苟安,不
失为盖世英雄。他在楚汉战争中被刘邦击败,最后从垓下突围至乌江(今安
徽和县东北),乌江亭长把船靠岸,等待项羽上船,并说:“江东虽小,地
方千里,众数十万,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②项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项羽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
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
不愧于心乎?”③遂自刎而死。
看来,李清照是很佩服这位末路英雄的。这在当时不仅是一种独到之见,
亦不失为一种可取的英雄史观。但此诗的意义主要不是在歌颂项羽,而是与
她同在建炎年间所写的上引《咏史》诗一样,旨在讥讽不图规复的南宋朝廷
和宋高宗的逃跑主义。《咏史》诗主要当是针对张邦昌、刘豫之流而发的。
任河北路割地使、曾与康王赵构同质于金的张邦昌,在靖康之变后,降金建
立傀儡政权,称“楚帝”三十三天后,高宗赵构即帝位,张邦昌被放逐到长
沙处死。三年之后的建炎四年(1130 年),历任河北提刑等职的刘豫受金册
封为“齐帝”,并多次配合金兵攻宋。李清照的《咏史》诗把这班无耻之徒
比作篡夺汉室政权的王莽“新朝”,并嘲之为多余无用的“赘疣”;而《乌
江》诗则偏重于劝喻。同期同类之作尚有“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
琨”和“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诸则失题之句。读这类诗时,
我们仿佛触摸到了诗人的一颗渴望恢复的赤子之心。把对江山社稷的这番忠
荩之意,变为以古鉴今的“惊人”篇章,这当是此类诗的肯綮。
今天我们评价《乌江》诗,还应赘言几句,提请读者不要拘泥于字面,
而应该看到就是李清照本人的初衷也不在于对项羽“不肯过江东”本身的称
颂,尽管我们不是在提倡以成败论英雄,但项羽的失败并不是什么值得个人
效仿的英雄行为。此外,诗人倡导生作人杰、死为鬼雄,类似于我们今天所
说的人要有一点精神、要有志气的意思,而与那种志大才疏、徒有豪言壮语
自封的“英雄”,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既崇拜那种叱咤风云光采奕奕的英
雄,也看重在日常生活中,默默地燃烧自己照亮他人具有烛光精神,和那种
消耗自己滋补别人具有“维他命”风范的无名英雄。但愿有更多的人,去充
当那种不再上演“别姬”悲剧的,既平凡又豪迈的新时期的真正的人杰和英
雄。
① 《史记?高祖本纪》,中华书局1959 年版。
② 《史记?项羽本纪》。
③ 《史记?项羽本纪》。
二、意在言外的抒情诗
欧阳修《六一诗话》谈到梅尧臣曾对他说:“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
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
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见于言外”和意在言外是一个意思,
都是说诗的真意在语言、文辞之外,语意含蓄,让人自己体会其真正用意。
胡仔针对杜牧的《宫词》:“监宫引出暂开门,随例虽朝不是恩,银钥却收
金锁合,月明花落又黄昏”,而云“此绝句极佳,意在言外,而幽怨之情自
见,不待明言之也。诗贵夫如此,若使人一览而意尽,亦何足道哉”①。李清
照的诗不同于她的词,内容多忧时伤乱,其格主豪迈雄放。但豪放不等于直
露,如果说她的咏史诗其意寓于史事、故实之中,那么她的抒情诗大都意在
言外。过去对清照这类诗的评解,大都尚停留在语言、文词的层次上,没能
揭示出其中暗含着的用意,甚至造成了对“文本”的误解。
(一)亦幻亦真的《晓梦》诗
《晓梦》是现存《李清照集》中仅见的一首一韵到底的五古正格:
晓梦随疏钟,飘然蹑云霞。因缘安期生,邂逅萼绿华。秋风正无赖,吹尽玉井花。共看藕如船,
同食枣如瓜。翩翩坐上客,意妙语亦佳。嘲辞斗诡辩,活火分新茶。虽非助帝功,其乐莫可涯。人生
能如此,何必归故家。起来敛衣坐,掩耳厌喧哗。心知不可见,念念犹咨嗟。
从字面上看,此诗应该属于那种“笔意亦欲仙”①的游仙诗。开头四句说
作者不但随着轻悠的晨钟进入梦乡,还腾云驾雾般地踩着云霞跻身仙境,先
是遇见了仙人安期生,又凭借他的引荐会晤了姿容绝佳的得道女仙萼绿华。
“秋风”四句化用“食巨枣,大如瓜”②和“太华峰头玉井莲,开花十丈藕如
船”③等语意,不仅起到了“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的修辞技巧所起不到的作
用,还很自然地说明自己与仙侣们在一起,赏藕、食枣? .,何等欢愉赏心!
“翩翩”四句对上文有所承转,意谓仙界不仅景物非凡,更有世俗中所得不
到的精神享受。“虽非”四句是说梦醒之后,更加期慕留恋其乐无穷的仙界
生活。最后四句以醒来后的怅惘心情进一步衬托梦境(仙界)的美好难得。
以上虽系在反复思考了有关专家的精辟见解后,所作的审慎解读,但它
仍然是停留在言辞之内的层次上,还不是实实在在的确切解释。解读如果到
此为止,把作者的名字换成有同等才力的其他诗人亦未尝不可。本书既然是
作为思想家的李清照评传,那么就应时刻不忘通过作品发掘出传主的真实心
意和思想状态。这就应尽可能地对其作品作出切实准确的解读。
正确解释任何一篇作品的前提,都离不开对作品进行确切(至少是认真、
慎重)的系年。笔者注意到有专家尝以令人信服的笔触反复强调,不应该把
李清照的这首《晓梦》诗说成是在其故家沦陷后所作,而应该把它看成是女
①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十五。
① 赵世杰《古今女史》诗集卷二。
② 《史记?孝武本纪》。
③ 韩愈《古意》诗。
诗人前期的作品。笔者不仅谨从是说,还试图进一步将此诗系于徽宗崇宁五
年(1106 年)。是年春。诏毁《元祐党人碑》,继而赦天下,除党人一切之
禁,清照遂得以由原籍返回汴京。经过四年多时松时紧的党争株连,此时得
以解脱,在政治上无疑是一件喜事。但是旧的忧患缓解了,新的忧患又接踵
而来。从本书第四章对《漱玉词》一些篇目题旨的解析可以断言,这时清照
又面临着婕好之忧。一定内涵的作品,必然产生在一定的背景之下。如果此
时清照的心里只有被解脱的喜悦,她何苦从睡梦中去寻找欢乐,梦醒后又怎
么会失望到连声叹息(咨嗟)的地步!如果此时左右她的是满心的喜悦,便
很难设想能够写出感情落差如此之大,又极为精致的作品,因为“欢愉之辞
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的规律,对一个作品的感情成分比重较大的“扫眉
才子”的制约,当有甚于对一般“须眉”的制约,又何况是对优喜易形于色
的清照呢?
那么此时使传主“念念犹咨嗟”的是什么样的“穷苦”之事呢?是“捷
好之叹”吗?虽然此时的“捷好之叹”,比在她受政治株连之时,上升到成
了其感情生活的主要矛盾,但在《晓梦》诗里却仍然没有它的位置。因为在
清照看来,作为儿女私事的爱情痛苦,只能在“别是一家”的妩媚的词中抒
发,在庄重的诗里,不容许有这般不宜公诸于世的私情。到底还有什么事,
使这个红得发紫的时相的儿媳对现状如此不满呢?在这里如果没有解读者的
感情投入和切身体验,就很难烛照诗中所暗含着的“不尽之意”。在现实生
活中,笔者一贯服膺这样的做人原则——当自己莫名其妙地被推向逆境时,
应表现出必要的自持自信,而自己一旦处在较顺利的境况时,必然想到今人
尊重的师长亲朋,而且认定任何一个作为人类精神餐桌上合格营养师的文学
家,都会具有这种品格。李清照以其饱尝人间甘苦的一生告诉笔者,她和后
来的秋瑾,以及近世把一切献给民众的诸多女性作家,在这方面各自具有不
同内涵的值得效法的地方。顺着这样的思路来考虑李清照的行实,不难设想,
当她回到了汴京的丞相府邸后,很自然地会想起,与她的父亲李格非有通家
之谊的晁补之和张耒。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