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鸿铭传

第28章


诵读刚完,当时还未兴起鼓掌,众人正在
回味之际,突听得一响亮的声音,接着话头朗吟:“呼呜哀哉,尚飨!”
众人顿时大笑不已,回首齐看,原来辜鸿铭在一角落里,正自兀然高座,
一副妙态,洋洋得意,沾沾自喜,硬将梁鼎芬费尽心思、搜寻美仑美奂妙语。
铺缀而成的一道颂词,比着一篇祭文了。因为古人祭文总是念给死者的后人听,
莫不大唱赞歌,只恐其少,不怕其多。
气得梁鼎芬脸色铁青,久久不发一语,只有香帅仍自坐在那里毫不变色,
充耳不闻,似未听到过一般,眼睛也没眨一下。
张之洞对他手下的这个谋士,还是很能容忍的,这既缘于张之洞的雅量,
但最重要的还是他对辜鸿铭的赏识,所以能对辜鸿铭的任气忤物,多加容忍。
就在1902年,慈禧太后生日,举国上下举行万寿节庆典时,辜鸿铭又发惊
人议论。
这日,张之洞总督府上张灯结彩,铺张扬厉,花了无数银两,邀请驻武汉
各国领事,大开筵席,并广招军界、学界人士,高奏西方乐曲,杯觥交错,喜
气洋洋。这时正逢圣谕令举国传唱爱国歌,辜鸿铭心下大有感触,遂问梁鼎芬:
“星海,满街都在唱爱国歌,怎么没有听到人唱爱民歌呢?”
梁鼎芬知他心有不平,必有妙语,遂怂恿道:
“汤生兄何不编他一首?”
辜鸿铭略一沉思,脱口而出:
“我已得四句佳句,想不想听?”
“当然愿意听了。”
随即高声吟道:
“天子万年,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
话音刚落,听者无不色变,还是张香帅充耳不闻,正自津津有味品着一杯
美酒。要知,此直接对着老佛爷骂过去的话,可是天大的罪状,谁知他老先生
随口即说,香帅也左耳进,右耳出。好一个明主,好一个谋士!
辜鸿铭早先在《日本邮报》上发表的《尊王篇》中为慈禧太后吹捧,可他
是清醒的人,那是骗骗洋鬼子,我民心犹在,士气犹存。心底下,却是腹诽颇
多,这只不过是其偶然冒出的一点点而已。
在创办学校的同时,张之洞还大量派遣留学生,早在1898 年,即派一百五
十名两湖子弟前往日本学习武备、格致、农、商、工诸艺。他对派遣留学生的
热衷,是由于急需洋务人才。而他派留学生的方针则是西洋不如东洋,一则日
本近,费用少,易考察;二则日文近于中文,易通晓;三则,日本人已对西书
作了处理,便于学习。因此在1898 年后近十年间,大量派出湖北学生游学日本,
达数千人之多。1903 年任两江总督的张之洞选派江南水师学堂毕业生十六人赴
美、德学习军事,同年湖北派出八人赴德,四人赴俄,二十四人赴比。
张之洞对于国外留学生接受新思想,宣传改革、革命的信念,时有所闻,
但他却不知道时势变化,在他看来:
“留学生,年少无训,惑于邪说,言动嚣张者,固属不少,潜心向学者亦
颇不乏人。自应明定章程,加以引导。”
1903 年9 月,张之洞上奏清廷,条陈饬筹防范之法,清政府根据他的意见,
颁布《约束游学生章程》和《奖励游学生章程》,对妄发议论,刊布干预政治之
报章的学生,立即命其停止,如有不从,即命退学。同时又施之以恩惠,对循
章守法的学生,赠以举人、进士出身等奖赏,恩威并济,试图以利吸引学生。
殊不知,此利禄一途大开,本为冷门的留学。多是一帮困穷或求真知者的
途径。一变而为大热门,以出洋为猎官之捷径,当官在中国,好处是太多了,
一登官位,手下百姓的钱财是他的自不必说,就是命也是他的,如何不令人眼
红?稍有家资者无不纷纷出洋,以期镀金回来,挣个大红顶子,再做个三年清
知府,弄到十万雪花银,太诱人了。而一帮真正忧国忧民的学人,却仍热衷于
探求救国之路,原非张之洞的势利之心所能诱动的。辜鸿铭对主公此举,大为
不满。
这一日,有大批留学生又要派赴外国,张之洞亲自为他们饯行,酒酣耳热
之际,学生们一致请张之洞讲儿句,张之洞也正要告诫他们,欣然说道:
“你们到了西洋,要好好努力,认真求学,学得一身本领,将来回到祖国,
为国家效命出力,挣个红顶子,做大官,那是很容易的事情。希望诸君勉之,
不要信那些异端邪说,闹嚷嚷无所作为。不小心还会坏了诸君的性命。”
辜鸿铭听他如此说,大不以为然,私下里对人说:
“香帅只知利害,不知是非。是非之论,他听不进去;只有利害呢。他还
能接受。”
此话传到张之洞耳里,张之洞大怒,立即把辜鸿铭叫来,训道:
“谁说我只知利害,不知是非?如果我只知利害,岂不早已有万贯家私?
所谓利者,在哪里?我讲究的不过公利而已,并非私利。私利不可讲,而公利
则不能不讲。”
辜鸿铭针锋相对地答道:
“当初,孔子不言利,然而孔子就讲私利吗?”
张之洞想方设法为自己辩护,认为公利私利大有区别,公利不可不讲。最
后辜鸿铭讥讽道:
“《大学》言,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然而小人为了国家讲富强,
岂不是说公利吗?香帅诱学子以名利,恐怕遗害不浅。香帅学识丰富,难道没
有看过袁枚说的一则故事?”
张之洞一愣,不知他如何扯到袁枚身上,愕然问:
“又与袁枚什么相干?”
“那也很简单,袁枚的故事不过是说。从前有这么个人,因为无子,终日
忧心忡忡,求教于人。别人告诉他,只要能学学禽兽的样,必定会有子女。这
人惊讶异常,问是何缘故。那位出主意的告诉他,男女交合,万物化生。此处
是只有人欲没有天理的。现在的人年过四十,就有了传宗接代的想法,将天理
掺加入人欲当中,不仅欲火不能旺盛,难以尽怀,要怀孕当然难了。而且以人
胜天,是造物之大忌。难道不见牛羊犬豕乎!其交合,如神射手一般,一发一
中,百发百中,是什么缘故?那是因为禽兽无生子之心,阴阳自然鼓动,行其
所不得不行,止其所不得不止,因此其繁殖生育,可以说是势所必然。”
张之洞面带窘色,犹有小忿,说:
“这又与利害有何关系?”
“香帅,关系大着了,你这番不断派人出洋留学,诱人以功名利禄,此乃
等而下之者,再则诱人以报效祖国,既有谋利谋官之心,又有为国效命之想,
岂不是存了传宗接代之心?如此三心二意,岂能学有所成,徒增几个想当官的
而已。更何况派出去的留学生,大半是去挣洋功名的,国学根基虚浮,好高夸
大,回国之后,妄自尊大,不屑与国内学人同列,未先尝试,即求大用。宁为
高等游民,不肯屈就卑职微俸,处处以洋人为规矩,不明国情,趾高气扬,自
以为是。在我看来,祸中国者,官僚而外,即留学生。”
张之洞为之气结语塞,支支吾吾,默默端起茶杯,不再言语。
日后,辜鸿铭有位老友的孙儿清华毕业后,将赴美国留学,前往他府上拜
访,辜鸿铭听说这位后生将赴美学商科,很不赞成,说:
“你家乃书香门第,竟允许乃孙出国学做买卖,实为奇耻大辱。”
随即以四书中一段话,让小伙子译成英文,小伙子随口译来,令辜鸿铭大
为感叹:
“如此英文水准,学商,太可惜了。”
辜鸿铭不仅对于留学生不满,而且对于崇洋媚外者也大为不满。固步自封
的天朝上国自从洋人打进来后,信心尽丧。同光以后,争以洋气为尚,一登洋
地,身价倍高,特别是留洋学生可以授举人、进士,国人更是趋之若鹜。辜鸿
铭大作讥讽,说:
“想当初范蠡浮海出齐,隐姓埋名,自称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
父子治产,居无几何,治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范蠡大约就是当年华
侨。想当日,齐国穷无聊赖之一般官绅,必大开欢迎会,必定还请了招待员,
挂国旗,奏军乐,吃大餐,有一番大热闹。可惜太史公纪陶朱公事,未曾将此
热闹情形以龙门之笔描写出来,至今犹令人费三日思。”
张之洞在处理人才问题上,一直十分矛盾。作为封疆大吏,他十分注意引
荐、培养和任用通晓近代知识的人才,谋士辜鸿铭,即是位通哓世界事务的专
家,见解学识,胆量气魄均属一流。特别是他的任气忤物,无所不骂,无所不
讥,能为明主张之洞赏识,足见谋士对明主之敬佩,明主对谋士的优容。
一时,张之洞幕下人才济济,这也是谋士辜鸿铭极敬佩的。同时他又向清
廷大量推荐人才,晚清名流学者自称门生,出其门下者无数。
当此,天下日益混乱,局势不明,举天下之人皆在寻求不同的方式,既为
自己的发展,也为帝国的前途,纷纷攘攘,一时鱼龙混杂,泥沙俱下。
革命的风潮已吹来,弄潮的革命者用报纸作为阵地,多是单身上阵,骑匹
瘦马,向大清王朝挑战。1903 年,章太炎、邹在《苏报》上,大骂清王朝,嘲
“载湉小丑、未辨菽麦。”
张之洞即刻表现出与章、邹不共戴天的仇恨,虽然最后没有将章、邹容捉
拿归案,但可以看出,张之洞的嗅觉已发现吹覆大清王朝的飓风即将登岸了,
他决心全身心投入扑灭这场大火。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