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鸿铭传

第44章


这个“贱
种”怎配做皇帝?袁世凯称帝,他却仍潜心于中国文化研究,不屑一颐。如今
袁世凯死了,辜鸿铭真是太高兴了,这个骗子、贱种早该死了。
为袁世凯举哀三天、全国上下停止一切娱乐。对此,辜鸿铭大为不满,立
刻着人去请来一个戏班,大开堂会,邀来中外友朋数十人与他同乐,一时鼓乐
喧天,锣鼓声声,热热闹闹,整个辜鸿铭府上如过盛大节日一般,气氛热烈,
他坐在其间,高谈阔论。宾朋满座,快乐不已。值勤的警察听到喧嚷,发现公
然有人违禁,以为这下有事干了,可以逮人开心,说不定还可以弄到不少银子,
得个奖赏。他们一伙人即刻气势汹汹,找上门来,不管三七二十一冲了进去。
一班唱戏的见有警察冲进门来,顿时偃旗息鼓,鸦雀无声,眼睛盯着辜鸿铭。
辜鸿铭正拖着长辫子,高谈阔论,摇头晃脑地欣赏着,不明所以,突然听
得有人喝道:
“何人如此大胆?政府明文规定,三日之内为大总统举哀,居然敢如此闹
法,难道不知道规矩吗?”
辜鸿铭这才回过神来,对着警察,一阵怒骂:
“他妈的,瞎了狗眼,没有看到我与各位正在赏戏吗?嚷什么,滚出去!
告诉你们总监,我辜鸿铭正在兴头上,不与你计较。什么大总统,小总统的,
不就死了个小人,值得那么兴师动众,……”
这伙警察这时才看清眼前这位长辫子长袍马褂的面目,座中不少洋人,心
下嘀咕,今日是倒楣了,撞上邪神了。这些洋鬼子不是集中在东交民巷吗?怎
么都齐齐聚到这里来了?这警察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赶紧一溜烟跑到警察局,
抓起电话向警察总监吴炳湘报告。
警察总监吴炳湘听说是辜鸿铭府上正在宴请外国朋友,深知辜老头外国朋
友多,一个处置不当,说不定与北京的许多外国使馆,闹出交涉正案。吴炳湘
可吃不起这样的事情,到时候挂冠去职还是轻的,不好惹。当即吩咐手下人等:
“由他去罢,切切不可惹他,到时候谁捅出乱子谁兜着,老子可没那么大
的能耐!”
一帮警察见总监如此说,都乐得睁只眼闭只眼不去管他。辜鸿铭要在这时
寻欢作乐,也就没有人管他了。就这么足足热闹了三天,等三天禁令一过,辜
鸿铭府上也清净下来了。
平生最看不起袁世凯的辜鸿铭,终于在袁世凯死后出了一口恶气。
袁世凯的复辟令紫禁城内的王公亲贵们活跃起来,他们觉得机会来了,现
在北京没有一个能坐镇的人物,机会再好不过,以前只是一帮手中无枪的亲贵
遗臣们在活动,现在看来,拥戴复辟帝制的民心可用。
继任总统的黎元洪,面临着各种政治集团和军事集团的阴谋诡计,倾轧捣
鬼,表现得软弱无力。各路诸侯都暗地里施展自己的阴谋,最大限度地为自己
捞好处。
苦于无兵无枪的清廷遗臣们现在似乎到处都能找到支持者,更何况他们一
直就未停止过活动。驻扎在徐州的张勋就一直在积极参与复辟的活动,他毫不
隐瞒自己的想法,一直拒绝剪掉辫子,被人称为辫帅。不仅他自己在外表上保
留着忠于满清王朝的象征,并且要他的士兵们也象他一样,留着长辫子。一支
辫子军牢牢地控制在张勋的手中。袁世凯一死,张勋已解除了他效忠于袁的义
务,只剩下对满清的效忠了。
1916 年底至1917 年初,张勋在徐州主持召开了一系列多少有些保密的政
治会议。出席会议的不仅有他自己的朋友和支持者,还有华北、华中各省区一
些半独立的督军或者他们的个人代表。这些人向张勋保证,支持张勋为恢复满
清帝制而进行的任何活动。容易冲动的辫帅以为自己的力量已很充足,很有些
能为天子重登大极尽力的想法了。
张勋(1854——1923)字绍轩,江西奉新人。1884 年投军,1895年投靠袁世
凯,逐次擢升副将、总兵和江南提督。1911年率军驻徐州,任江苏巡抚、两江
总督兼南洋大臣。为表示效忠清廷,所部禁剪发辫,故有“辫帅”、“辫军”之
称。1913 年袁世凯命其镇压讨袁军,攻陷南京,升为江苏督军、长江巡阅使,
授以宣武上将军。其军改称宣武军,达两万人。1917 年利用“府院之争”,于7
月1 日拥溥仪复辟。12日被段祺瑞击败,逃往荷兰使馆。1918 年被北洋政府特
赦。1923 年病逝于天津。
焦头烂额的黎元洪被当时的各种利益集团,特别是段祺瑞逼得处处困手缩
足,最后解除了段祺瑞的职务。段祺瑞负气出走天津,组织力量与黎元洪争斗。
黎元洪病急乱投医,邀请张勋入京,调解争端。
这正中张勋的下怀,不过他是太相信自己的军事力量了,他也太轻信徐州
会议上和私下里各省督军的信诺了。对这些人来说,许诺一文不值,当不了一
张手纸。张勋自负其能,把他的军队留在徐州。带着三千装备极差的辫子军北
上,浩浩荡荡开赴北京,以这样的力量痴人说梦般地去为宣统皇帝画饼。
1917 年6 月14 日,张勋和他的辫子军进入北京城。张勋通知黎元洪解散
国会,软弱无能而又优柔寡断的黎元洪顺从地解散了国会。张勋迫不及待地赶
到紫禁城,觐见宣统皇帝。
宣统皇帝正和太傅梁鼎芬等闲话,一位太监忽忽走进来报告:
“前两江总督张勋求见。”
张勋被传了进来。跪伏在地上,叩下头去,口中说道:
“臣张勋恭请皇上圣安!”
年幼的溥仪说道:
“起来吧!”
张勋随即起身,恭立一旁。溥仪问了他沿途灾情后。张勋奏道:
“自改共和以来,政治芜秽,变乱数起,国势飘摇,民不聊生,求皇上悯
生灵之愁苦,复亲大政,以救中国。”
溥仪自称年幼不能担此重任,张勋滔滔陈述了一番,溥仪心有所动,对他
说:
“适所语,不必告王爷(醇贤亲王载沣),王爷胆小。”
张勋退出后,惊叹不已,心下里以为皇上年龄不过十二岁,能如此体察人
心,深谋远虑,可见皇上天赋不凡,正是真命天子像,更坚定了拥立溥仪复辟
的决心。
这时,各路复辟人士纷纷齐聚京都,沈曾植也来了。梁鼎芬、沈曾植、梁
敦彦、辜鸿铭这四位张之洞手下的大幕僚又齐聚京师,列名复辟。此中以梁鼎
芬尤为热心,这位帝师辛亥革命后,曾恳求黎元洪脱离民国,恢复清王朝不成
功,便跪到清西陵已故的光绪皇帝墓前大哭一场。而深通外交、与辜鸿铭交谊
最深的梁敦彦也任职北洋政府。
沈曾植一到京城,就致书张勋的得力干将刘廷琛,极力推荐梁敦彦、辜鸿
铭。
“外交自以梁崧生(敦彦)为最妥,而辜鸿铭佑之,万一外交团有以复古为
疑者,非此君不能与讲解也。”
张勋一到北京,即暗地里委梁敦彦担当外交重任,探询各使馆意向,似乎
均无异辞,张勋更加放心了。经过一阵紧锣密鼓的筹备,张勋以为万事齐备,
现在手中有兵的多支持复辟,负责京都治安的吴炳湘等人也无异议,德国人更
是提供金钱枪炮,如此大好机会,可以了却张勋复辟的一腔痴念了。
六月三十一日张勋会同各方商议后,于次日,七月一日,率领复辟诸公数
十人入宫,吁请溥仪登殿。溥仪来到皇帝宝座上坐定。张勋率众人三跪九叩,
拜伏于地,一时山呼万岁之声震耳。
宣统皇帝现在又是大清而非前清皇帝了。
宣统皇帝立即大封有功之人,殿上诸公皆有一职:梁敦彦任外务部尚书,
辜鸿铭列名外务部(辜鸿铭不在殿上众人之列)。
张勋和这一帮忠心耿耿的大清臣子向全国发表了一个冗长的声明,指责共
和,斥骂民国,赞赏复辟,内容奇绝。声称:
自顷政象谲奇,中原鼎沸,蒙兵未解,南耗旋惊,政府几等赘旒,疲民乞
予安枕。怵内讧之亟极,虞外侮之纷乘,全国飘摇,靡知所届。勋惟治国犹之
治病,必先洞其症结,而后改达易为功。卫国犹之卫身,必先定其心君,而后
清宁可长保。既同处厝火积薪之今,当愈励挥戈反日之忠,不敢不掬此血诚,
为天下正言以告。
溯自辛亥武昌兵变,创改共和,纲纪废颓,志成绝迹,暴民横恣,宵小把
持……名为民国,而不知有民,称为国民,而不知有国。至今日民穷财尽,而
国本亦不免动摇。莫非国体不良,遂至此极……推原祸始,实以共和为之厉
阶,……何如摒除党见,建一巩固帝国……我皇冲龄典学,遵时养晦,国内迭
经大难,而深宫匕鬯无惊,近且圣学日昭,德音四被。可知天佑清祚,特界我
皇上以非常容智,庶应运而施其拔乱反正之功。……勋等枕戈励志,六载于
兹,……谨于本日合词奏请皇上复辟,以植国本,而固人心。……凡我同胞,……
接电后应即遵用正朔,悬龙旗。
如此等等一篇长文,缕列条分,天命有了,地利有了,人民的心愿也有了,
看来比袁世凯的条件还好。人心所归,奈何玩弄民意如此,看帝王、军阀电文,
莫不为苍生计,莫不为民生虑,说得多么好啊!可惜只是一张纸,效果如何?
可不是吹出来的。
接着宣统皇帝溥仪也来了一通似谦似恭的天命上谕,述已之苍桑,哀民生
之多艰,一副情辞款款之态,声称:
朕不幸,以四龄继承大业,茕独在疚,未堪多难。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