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鸿铭传

第53章


这会儿该段祺瑞登场了,正
式对德宣战。私下里日本美国互相妥协,美国承认日本在中国吃到的好菜,日
本承认美国可以到处沾光,热热闹闹的中国就这样被投进一锅新鲜热辣的油中
去了。
潜心向壁的辜鸿铭立即发表了篇《义利辩》,警告段祺瑞这种自投罗网的做
法——
我与德邦交素睦,初无深仇夙怨,又无航行西方商船(按:当时参战借口是
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足以受德艇之攻击。顾动于战役之利,受协约国之劝告
遽加入战团与之为敌,使战祸益延长而不可遏,证以君子之道,得为武乎,今
人动言国际法,不复知有君子之道……
西人动欲教我以国际法,不知我国自孔子以来自有真实切用之国际法在。
其言日:以礼让为国。又曰:师出必以名。今我出师抗德,其名安在?徒为协
约所牵率投入漩涡,此后无魇之慎,应担之责任,无可逃免,稍或不慎,越俎
代庖者立至,恐欧战未毕,而我已不国矣。
孔子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窃谓以小人之道谋国,虽强不久,以
君子之道治国,虽弱不亡。我国此时欲决大计定大猷,先必审将为君子之国乎?
抑将为小人之国乎?诚欲为君子之国惟当勤修内政,加意人才,登用俊良,廓
清积弊,使一切措施厘然当于人心。在朝在野人人知礼让而重道德,对于外交
一衷于义至当而无所偏袒。不此之务,而溺惑于贪利小人之言,冒耻诡随,妄
希此战后权操不我之利,斯益去亡不远矣。
辜鸿铭一番恳切言辞,不免有些书生气十足,但却也切中时弊,现在该是
应验的时候了。战胜了的协约国,坐在谈判桌前,举起餐刀,他们要分食中国
这只肥羊了。现在分食正好,刚从油锅中捞出,热气腾腾的,趁热的拿来,趁
热的吃下,正好医治战争中积下的痨症,正好治日本人站在一旁的馋病。
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充满着幻想,希望收回各国在华特
权和德国在山东的权益。中国代表提出要求列强废弃在华势力范围,撤退外国
军队,归还租借地,租界等七项希望,还提出取消1915 年的中日协约。
然而,这次和会完全是美、日、英、法、意等国控制了的,他们已腾出战
场,菜板已空,正好把中国这条刚出锅的羊扔到上面,拒绝讨论中国代表的要
求。随之中国代表又提出把战前德国在山东强占的各种特权归还中国,但日本
在美、英、法等的默许、怂恿下,蛮横地硬要把德国盘子上的山东权益吃下去,
和约竟规定日本全部接收德国在山东半岛的特权。中国失败已成定局,中国注
定还要继续填饱帝国主义者的肚皮。
消息传到北京,热切希望祖国富强、满腔爱国的青年学生们愤怒了,五月
四日,三千多爱国学生集合天安门,愤怒呼出了中华民族流血的声音——
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
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国亡了!同胞们起来呀!
爱国的学生们的一腔热血又有什么用呢?没有用的。如今是军事专家诸公
的天下,他们有的是枪炮,政府诸公个个都能争官做,官做好了,洋楼起来了,
小老婆有了,金银珠宝还会少吗?国家、民族早已是九霄云外的东西了。辜鸿
铭不是说过吗,官而劣则商,商而劣则官,但如今他已不爱说当权者诸公了,
他已称自己为冬烘先生。
五月八日,蔡元培为当局诸公的无耻所激怒,深感事不可为,提出辞职,
并留给北大师生一个启事——
我倦矣!杀君马者道旁儿也。民亦劳止,讫可小休。我欲小休矣。北京大
学校长之职已正式辞去,其他向有关系之各学校各集会,自五月九日起,一切
脱离关系,特此声明,唯知我者谅之。
蔡元培的辞职,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成为军阀政府与学生运动斗争的又
一个焦点。军阀政府愚鲁顽钝,不为所动。六月三日,派兵镇压学生运动,一
时双方僵持难下。教授们纷纷提出辞职。六月五日,北大教授在红楼第二层临
街的一间教室内召开临时会议,主要为了应付事件,特别是挽留蔡元培校长,
许多教授纷纷发言,一致希望挽留蔡元培校长。但对怎样挽留、一时说不出个
结果。正在商议的时候,辜鸿铭也站了起来,走上讲台,表示应该挽留校长,
他说:
“校长是我们学校皇帝,所以非挽留不可。”
当时坚决主张反封建的陈独秀、胡适、钱玄同、刘半农等均在座,但因他
是坚持挽留蔡元培校长的,也就没有人站出来和他抬杠了。
辜鸿铭对蔡元培极力推崇,常在课堂上告诉学生:
“现在,中国只有两个好人。一个是蔡元培先生,一个就是我。我不跟他
同进退,好人不是就陷入孤掌难鸣的绝境了吗?好人是有原则的。蔡先生点了
翰林之后不肯做官就去革命,到现在还是革命。我呢?自从跟张文襄做了前清
的官以后,到现在还是保皇。”
他对自己的坚持保守主义感到自豪,但他也对蔡元培的坚持革命无比佩服,
看来冬烘先生是很强调一个有始有终的信念,不随风乱转,口是心非,这也是
辜鸿铭率直真诚感人的地方。可惜,这个世界似乎越来越不喜欢,不容忍真诚
的人了,他的寂寞可以为证。
而蔡元培的肚量胸怀,正使辜鸿铭这位自认赶不上潮流的冬烘先生能执教
北大,他的傲慢、清高、自尊、怪癖也只有蔡元培先生能容纳得了。据说陈独
秀很不服气,说:
“辜鸿铭上课,带一童仆为他装烟倒茶,他坐在靠椅上,辫子拖着,慢吞
吞地上课,一会吸烟,一会喝茶……,蔡元培能容忍他摆架子,玩臭格,居然
一点也不生气。”
最后,军阀政府迫于压力,六月十日,终于满足了学生们的要求,拒绝在
巴黎和约上签定,挽留蔡元培。七月九日,蔡元培致电全国学联、北京学联和
北京大学学生会,表示放弃辞职。九月十二日,蔡元培回到北京大学,北京大
学又恢复了正常。
辜鸿铭也出现在讲台上,继续讲英文诗。
第三章中西共相侧目冬烘先生
公元1918 年,民国七年。
陈独秀、蔡元培、胡适奉送了辜鸿铭三层帽子:君主论者,复辟论者和久
假不归,辜鸿铭却站在看台上。
新文化运动主帅陈独秀率先发现并看中辜鸿铭,不为别的,只因辜鸿铭此
时是最好的封建余孽的代表,遂把横扫封建壁垒的矛头调过来,对准辜鸿铭。
这年九月十五日,《新青年》上登出陈独秀署名文章,题目是:
质问《东方杂志》记者
——《东方杂志》与复辟问题
把辜鸿铭列为复辟论者之首。称“辜鸿铭、康有为、张勋诸人,……。”一
场关于东西方文化的论战围绕着辜鸿铭拉开了架势。
陈独秀,字仲甫。1880 年生于安徽怀宁。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编辑《国
民日报》、《安徽通俗报》等,主张民主革命,反对君主专制。1915年9日5日,
创办《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蔡元培对这位新闻界颇有影响
的陈独秀大为赏识。1917 年1 月,聘陈独秀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相当于后来
的文科院院长),随即带着《新青年》北上北京,从此《新青年》成了鼓吹新思
潮的阵地,1918 年1 月开始,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加入编辑队伍,轮流主编,
《新青年》便成了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大力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君主专制,反
军阀独裁以及封建伦理道德,成为当时指导青年的方向。五四运动后,接受和
宣传马克思主义。1920年组织上海共产主义小组。陈是中共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在中共成立后的最初六年,是党的主要领导人,1927 年被撤销总书记职务,后
被开除出党。1932 年被蒋介石投入监狱,后客居江津,穷困潦倒,于1942 年
病逝。
硝烟起于西洋人,特别是德国人对鸿铭辜的推崇。
第一次世界大战硝烟散尽后,德国作为战败国,失去了所有的海外殖民地
和租借地。吃到嘴里的地盘退还邻国,而这些地方又是富藏矿物的肥肉。作为
战胜国的英、法、美等国为防德国军国主义死灰复燃,对德国施行军备制裁,
想解除这个战争巨人的武装。特别是苛刻的对法赔款,使本已厌战,祈求和平
的德国人大为不满,他们本就看不起法国,憎恨英、美等国家,却又无可奈何,
此刻更对西方文化充满疑虑。
而当时作为战胜国之一的中国,陪同德国这道大菜端到巴黎和谈桌上,任
人宰割。德国人与中国人有同病相怜的感觉。战败的德国不甘屈辱,对西方世
界满怀怨恨,对东方文化更感兴趣。战争前后在德国出版的辜鸿铭著作:《为中
国反对欧洲观念而辩护:批判论文》和《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战争的出路》,包括
1921 年编译的辜鸿铭论文集《怨诉之音》,在战后的德国更为畅销,拥有大量
的读者。辜鸿铭的名字常常挂在德国人的嘴边。据说后来德国著名哲学家、历
史学家施本格勒写那部轰动西方世界的著作——《西方的没落》时,就受到辜
鸿铭思想的影响。辜鸿铭已降伏了最为哲学的民族,德国组织起一个“辜鸿铭
研究会”,以示尊崇。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