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十五疑案真相

第10章



品名称《石头记》、《红楼梦》及书中的许多人名、地名如" 脂砚斋" 、" 悼红
轩" 等等也与石头和红色有关。而石头与红色都可以影射明朝和明朝皇族。石头
即石头城,即南京。南京是明朝最早建都的地方,是明朝的陪都,还是南明王朝
兴亡之地,因此是一个最容易使人联想到明朝的地方。明朝皇帝姓" 朱" ,所以
人们推测书中的石头和红色可能是影射" 朱明" 王朝。
    而与之相对应,作品用金、水、雪和青色影射清朝。因为满族的祖先女真贵
族曾建立" 金" 国,清朝的前身是" 大金" ,姓氏" 爱新觉罗" 的意义是" 金".
清皇太极改" 大金" 为" 清" ,是因为" 清" 用水作偏旁,而" 明" 含火义,以
清代明,犹如以水灭火。
    脂批在解释" 牛清" 这个名字时就明确指出:" 清属水,子也。" 暗示作品
用" 水" 映射清朝。" 雪" 是水变化而来,满族人原居住在寒冷的东北地区,因
此" 金" 、" 水" 、" 雪" 和青色应该是用来影射清朝的。北静王的名字就叫" 
水溶"." 金玉良缘" 的隐寓应该是满汉结合。
    薛宝钗的" 薛" 与" 雪" 同音,因此薛家可能是满族贵族。" 薛宝钗" 的隐
寓就可能是" 满族贵族女子" (" 宝" 者贵也)。而其兄的名字" 薛蟠" 的含义,
可能来自元代邓牧的一句话。邓牧说:" 茫茫九原,龙蛇居之。" 把元代统治者
比喻为蟠居在中原的" 龙蛇".作者借" 薛蟠" 这个名字,一方面暗示薛家是满族
贵族,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其盘踞中原的现实。
    因此,贾府就是原明皇族,作者(顽石)就是明皇族后裔。在作者看来,明
朝皇帝才是" 真王" ,清朝皇帝是" 假王".当满族贵族这些" 假王" 变成" 真王
" ,明朝的" 真王" 就成了" 假王".这就是" 假作真时真亦假" 这句话的意思。
    林黛玉外号" 潇湘妃子" ,暗示她是一位" 王妃" ,因为贾宝玉也算是明朝
的亡国" 王子".自称为" 畸笏" 的批书人之一,可能就是明朝贵族的后裔。" 畸
" 作零星、剩余解," 畸笏" 即珍藏着祖上遗留下来的笏板的人,一个不忘明朝
的人。
    第27节:正所谓" 中山狼" 行径
    由此可见,描写贾府破败就是要抒发亡国痛楚。
    还有就是" 元、迎、探、惜" 四春了。
    先看看惜春的判词,是这样写的:"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装。可
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不是" 三春争及初春景" 么,怎么又" 勘破
三春景不长" 了?究竟什么是" 三春景不长" ?" 三春" 是亲姐妹么?
    其实,如果印证到" 南明" 说,那么南明小朝廷的" 三帝一监国" ,即是所
谓的" 三春" 、" 四艳" 了。
    所谓" 三春" ,代表的正是" 三帝" ,也就是福王政权的弘光帝,桂王政权
的永历帝,唐王政权的隆武帝。再加一个监国的鲁王,恰恰组成了红楼" 四春" 、
" 四艳" !" 红楼" 的红字,指代朱明的" 朱" 字," 红楼" 既可以指富室闺阁,
也可以代指青楼楚馆,还可以代指大内皇宫。
    元春,影射的是南明福王组建的弘光政权。最有力的证据就是抗清义士夏完
淳讽喻弘光政权的诗:" 二十年来是已非,不开画阁锁芳菲。哪堪两院无人到,
独对三春有燕飞。" 《红楼梦》中元春的判词则是这样的:" 二十年来辨是非,
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后者是不是根据前者幻
化出来的呢?
    前诗是指斥南明政权在大敌当前之际,还醉生梦死、歌舞升平的。" 二十年
来是已非" 说的是南明三帝延续了二十来年,至今已面目全非,不可收拾了,什
么原因造成的呢?" 不开画阁锁芳菲" ,就像陈后主和南唐二帝一样,沉溺于风
月情场中,致使南京的歌舞酒楼和红楼妓馆一时繁荣。那句" 独对三春有燕飞" 
很有隐曲," 三春" 显然是借指南明三帝," 燕飞" 又是什么呢?是用汉代的赵
飞燕代指皇妃么?显然不是。
    再回到后者元妃的判词," 二十年来辨是非" ,显然是辨的南明三帝" 二十
年" 的" 是非" ;" 三春争及初春景" 是说三个小朝廷," 初春" 即" 元春" ,
即第一个当上小皇帝的弘光帝;" 虎兕相逢大梦归" ,说的是清军下江南后,南
明三个政权先后都迅速垮台,复兴明朝变成了一场大梦!" 虎兕相逢" 则来源于
吴梅村的诗句" 前有猛虎后苍兕" ,吴诗指的是宁古塔地方景象,是清朝满族的
发祥地之一,用" 虎兕相逢" 代指凶恶的满清军队,是十分贴切的。
    迎春,影射的应该是桂王建立的永历政权。迎春判词中的" 子系中山狼" 的
" 子系" 是一个繁体的孙字,既指孙绍祖,也有可能代指永历政权中野心勃勃、
大权独揽的孙可望。孙绍祖是迎春的夫婿,后来在兵部待选。孙可望原来是张献
忠的部将,张献忠失败后,他又投奔永历皇帝,打起反清复明的旗号。永历帝,
确实也受了孙可望许多折磨,后来孙可望又投降了清军,正所谓" 中山狼" 行径。
    第28节:生于末世运偏消
    探春,影射的应该是唐王建立的隆武政权。隆武帝是个颇思有所作为的皇帝,
他同其他南明小皇帝不同,有点卧薪尝胆、力图恢复的志气,正所谓探春判词所
讲" 才自清明志自高".他曾经对明朝延续了近百年的" 党争" 痛加整顿;他自己
比较注意刻苦节俭地生活,也比较关心民众的生活疾苦;他曾经亲率军队出征浙
闽清军。但由于受制于郑芝龙集团,壮志难酬,最后在长汀被清军俘获,全家一
起壮烈殉国了,也正所谓" 生于末世运偏消".《红楼梦》中说探春远嫁海外时,
有" 清明涕送江边望".隆武政权依托的是郑芝龙的军队,郑芝龙降清后,这支军
队由郑成功统领,以金门、厦门为根据地,进而收复了台湾。在此期间,还曾联
络鲁王政权张煌言的水师,几次打进长江,兵临南京城下。江南遗民对郑氏水师
的盼望,正所谓"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惜春,影射的似乎是鲁王
监国政权。鲁王始终没有称帝,一直是监国身份,所以《红楼梦》中没有让惜春
进入" 三春" 的行列。《红楼梦》作者为什么要以" 春" 字代指皇帝?应该是从
《春秋》的" 春王正月" 而来。鲁王后期,三个南明皇帝接连失败被杀了,正所
谓" 勘破三春景不长".鲁王自己的军队也大部被清军消灭,只率残部逃到福建沿
海苟延残喘,最后几乎只剩下孤家寡人,这也正是" 独卧青灯古佛旁" 的结果。
鲁王一直没有被俘,最后孤独凄惨地病死在金门岛上,至今坟墓犹在,可惜几乎
无人凭吊。
    另外,《红楼梦》中宝琴所说的" 真真国" ,应该暗指台湾;宝琴诗中的" 
岛云蒸大海,峦气接丛林" 就是典型的台湾景色;" 汉南春历历,焉得不关心" ,
说的也是大陆和台湾抗清力量声气不通的实情。
    还有,在《红楼梦》中其他的诗词中,也有许多可以看作是吊明反清诗词。
    例如:第四十九回的回目" 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脂粉香娃割腥啖膻" 中的" 
琉璃" 暗寓" 流离" ;" 白雪" 暗寓清朝统治;" 红梅" 暗寓反清人士;" 腥膻
" 则暗寓满族贵族。因为北方少数民族是游牧民族,食物以牛、羊等腥膻动物为
主,故以" 腥膻" 喻之。" 割腥啖膻" 与岳飞" 壮志饥餐胡虏肉" 的意思相同。
    因此联句就很像是反清人士在颠簸流离中的一次聚会上的作品。
    又如" 芦雪亭争联即景诗" 则用满天大雪形容清兵入侵开始,用大雪中的酷
寒形容人民遭受的苦难。
    " 一夜北风紧,开门雪尚飘" 形容清兵入侵,一夜之间打到家门口。
    " 鳌愁坤轴陷,龙斗阵云销" 是暗指抗清斗争失败,国家沦陷。" 龙斗" 形
容国家间大规模战争。" 坤轴陷" 与" 女娲补天" 出自同一典故,形容国家沦陷。
    第29节:宝玉应是明珠的儿子
    " 苇蓑犹泊钓,林斧不闻樵" 等句描写清兵大屠杀后的惨景。查继佐曾写道:
清兵陷嘉兴时," 城中被屠,郭外数十里无人迹至者".朱彝尊的" 夏墓荡" 一诗,
描写了夏墓荡在清兵烧杀虏掠数月后,仍然是" 飞遍芦花不见人" 的惨景。上述
" 苇蓑" 两句诗就是借柳宗元的《江雪》所描写的酷寒死寂景象来形容清兵大屠
杀后的惨象。"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