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十五疑案真相

第11章


 霞城隐赤标" 句中的霞城即赤城山,在浙江天台县。诗中描写的
芦苇又是江浙一带的常见植物。因此诗中描写的可能就是" 嘉定屠城" 、" 扬州
十日" 惨剧后的景象。
    " 深院惊寒雀,空山泣老鴞" 形容清朝统治下的白色恐怖。
    " 寂寞对台榭,清贫怀箪瓢" 是激励人们穷且益坚,不坠救国之志。
    又如" 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 ,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始到" 更
残乐已谖" ,描写中秋夜的欢乐景象,暗喻清兵入侵前人民的安乐生活。第二部
分从" 渐闻语笑寂,空剩雪霜痕" 开始,描写深夜雪霜降临后的情景,暗寓清兵
入侵后的凄凉恐怖景象。其中" 箫增嫠妇泣" 、" 啼谷一声猿" 等句,用以形容
清兵烧杀掳掠后的惨景。第三部分从" 钟鸣栊翠寺,鸡唱稻香村" 开始,告慰人
们黑夜即将过去,不要过分悲伤(" 有兴悲何极" ),要以乐观的姿态度过最后
的黑暗时刻,迎接灿烂明天的到来(" 彻旦休云倦,烹茶更细论" )。
    还有" 咏蟹诗" :蟹系青色,隐" 清" 字。" 螯封嫩玉双双满" 隐" 满" 字。
    " 卿八足" 映射" 清八旗" ,因此螃蟹隐喻满洲贵族。" 横行公子竟无肠" 
等句就是抨击满洲贵族的残暴野蛮了。
    另外据脂批透露,对《石头记》进行" 披阅增删" 开始于1744年,亦即明亡
一百年,这又可能是巧合。第一回有一脂批曰:" 武侯之三分,武穆之二帝,二
贤之恨,及今不尽,况今之草芥乎?" 这一批语就反映了当时亡国之痛还没有被
遗忘。也许《红楼梦》真就是一部吊明反清的作品,一部明亡百年祭了。
    明珠家事说后来又出现了一种新的说法,即明珠家事说。
    最早记载这件事的大概是赵烈文的《能静居笔记》:曹雪芹《红楼梦》,高
庙(按指乾隆)末年,和(和珅)以呈上,然不知其所指。高庙阅而然之,曰:
" 此盖为明珠家事作也。" 后遂以此书为珠遗事。
    也就是说,乾隆看了《红楼梦》,就说书中写的是康熙朝的大学士明珠的家
事。而其中的贾宝玉应该就是明珠的儿子、著名的诗人纳兰性德。
    支持这种说法的,首先应当是纳兰性德所具备的家庭背景。
    纳兰性德,字容若,生于1654年,与康熙同岁。他的父亲明珠,辩若悬河,
兼通汉满语言文字,在平定三藩之中因赞襄军政之力为康熙皇帝所赏识,后位至
大学士。但明珠其人,操守很是一般,他的家里可谓是金玉山积,正是一幅连府
通街的世家气象。
    第30节:得风气之先
    纳兰容若受选为伴读、侍卫,出入扈从,但在31岁风华正茂的年龄就不幸去
世了。纳兰容若在他短暂的一生中,留下了大量的著作:在经学方面,纳兰容若
辑刻了一部大型经解丛书《通志堂经解》,收录宋元以来解经著作一百四十余种,
一千八百余卷。这是一件规模弘大的工程,自然和其父明珠、老师徐乾学乃至康
熙帝的支持分不开,但容若在底本的提供与选择、校点和序跋撰写等方面仍做了
大量工作。
    他还撰写了80卷的《合订大易集义粹言》。
    《渌水亭杂识》是纳兰容若的一部笔记,内容极为丰富,显示了青年容若对
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独特的思想个性。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三点是:一、书中大量记
载了西方科技成就,反映出17世纪中国得风气之先的知识分子的开放心态。
    二、有关文艺的条目体现了纳兰容若卓绝的文学观,至今仍为文学史家所重。
    三、主张社会应容纳各种思想,不能独尊一家一派之学而排斥其他学说。这
一点得到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的激赏。
    纳兰容若还和朋友合编了《今词初集》、《全唐诗选》、《宋词选》、《明
文选》,撰写了《词韵正略》等书,大多未能保存下来。纳兰容若去世后,徐乾
学、顾贞观等辑其诗词杂文等遗著,于康熙三十年刻成《通志堂集》二十卷。
    词是纳兰容若的主要著作。他在世时曾于康熙十五年刊《侧帽词》,康熙十
七年刊《饮水词》。他去世后,徐乾学、张纯修等的刻本已收词达三百余首。三
百年来,历代学者曾以《纳兰词》、《饮水词》、《通志堂词》等名称辑刻容若
词数十次,收词达到三百四十多首,并已有了四种注本。
    另外,在大量的纳兰的诗词作品中,与《红楼梦》和贾宝玉暗合之处非常之
多。
    例如在纳兰诗《饮水诗。别意》六首之三就有:独拥余香冷不胜,残更数尽
思腾腾。今宵便有随风梦,知在红楼第几层?
    又《饮水词》中《於中好》一阕是这样:别绪如丝睡不成,那堪孤枕梦边城。
    因听紫塞三更雨,却忆红楼半夜灯。
    又有《减字木兰花》一阕咏新月云:莫教星替,守取团圆终必遂。此夜红楼,
天上人间一样愁。
    " 红楼" 二字在纳兰诗词中反复出现。
    还有在他的《金缕曲。亡妇忌日作》一阕前首三句云:此恨何时已。滴空阶、
寒更雨歇,葬花天气。
    " 葬花" 二字则始出于此。
    虽然不能单凭这些字就武断地说《红楼梦》的主人公是纳兰容若,但如果结
合一下纳兰容若与曹雪芹家族的渊源去看,我们就不得不承认,在大量的巧合面
前,至少应该是纳兰容若其人对曹雪芹在贾宝玉的人物性格塑造上的确有着巨大
的影响。
    第31节:诗词唱和上的忘年交
    今天的" 新红学" ,已经确认了《红楼梦》一书为曹雪芹所著,并且考出了
有关曹家的大量家事。在明确了曹雪芹是曹寅的孙子以后,对早期有人认为贾宝
玉的模特儿是纳兰容若的提法已经被人忘记,甚至觉得可笑了。因为纳兰容若死
于康熙二十四年,即1685年;而曹雪芹最早生于1715年,曹雪芹出生时纳兰容若
已经去世30多年了,的确很难想像曹雪芹著书时会去用纳兰容若作为主人公的模
特儿。但如果我们相信,曹雪芹是在他的祖父辈曹寅所开创的江宁织造曹家的家
族史之基础上,而精心创作了《红楼梦》的话,这个问题就变成为另外一回事了。
若相信贾宝玉身上有曹寅的影子,那根据曹寅与纳兰容若的渊源上看,贾宝玉其
人也应当有纳兰容若的影子。
    曹寅生于1658年,比纳兰容若小四岁。曹寅的母亲孙氏为康熙的保姆。少年
时期曹寅与纳兰容若都曾为康熙的伴读,后同为康熙侍卫。康熙十七年,开博学
鸿词科时,来京的大批明末遗老,对纳兰容若与曹寅两个青年都是倍加欣赏,与
这两个人都成为诗词唱和上的忘年交。
    胡小伟先生比较了曹寅与纳兰容若后说:" 两人像是用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 但因纳兰在31岁风华正茂的年龄就去世了,去世时曹寅还只有27岁,因此
它们之间的交情只能从很有限的诗词中去发掘。
    康熙二年,曹寅父亲曹玺来南京任江宁织造后不久,即" 移来燕子矶边树
(黄楝)" ,手植于江宁织造署(今南京大行宫处)庭院之中," 久之,树大可
荫,爰作亭于其下,因名之曰" 楝亭" ,作为偃息之所和课子(指曹寅、曹宣)
    之堂".曹寅年长时,还把" 楝亭" 作为自己的名号,他的著作也以《楝亭集
》之名梓行。这就不难看出,楝亭在江宁织造署中的地位是很重要的。纳兰容若
就曾为楝亭填了一首词,《满江红。为曹子清题其先人所构楝亭,亭在金陵署中
》:籍甚平阳,羡奕叶,流传芳誉。君不见,山龙补衮,昔时兰署。饮罢石头城
下水,移来燕子矶边树。倩一茎、黄楝作三槐,趋庭处。延夕月,承朝露。看手
泽,深余慕。更凤毛才思,登高能赋。入梦凭将图绘写,留题合遣纱笼护。正绿
阴,子青盼乌衣,来非暮。
    此词未载入《饮水词》或《侧帽词》,而是在《楝亭图》上面书写的。
    康熙三十四年(1695)秋,曹寅在江宁织造任上时,庐江郡守张纯修来访,
曹寅又邀请当时的江宁知府施世纶(即《施公案》中的" 施不全" ),三人秉烛
夜话于楝亭。张纯修即兴作《楝亭夜话图》,然后三人分咏。这年距离纳兰容若
去世已经十年了。显然他们这次夜话的内容主要是怀念大家的好友纳兰容若。
    第32节:秋海棠一样断肠
    曹寅当时的诗为《题楝亭夜话图》:紫雪冥蒙楝花老,蛙鸣厅事多青草。庐
江太守访故人,建康并驾能倾倒。……忆昔宿卫明光宫,楞伽山人貌姣好。马曹
狗监共嘲难,而今触痛伤枯槁。……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曾知?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