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养生之道: 中华传统养生瑰宝

第4章


陶弘景《养性延命录御女损益篇》云:“道以精为宝,施之则生人,留之则生身。生身则求度在仙位,生人则功遂而身退。功遂而身退,则陷欲以为剧,何况妄施而废弃?损不觉多,故疲劳而命堕。天地有阴阳,阴阳人所贵,但当慎无费。”值得注意的是,在道教养生学中,反对禁欲和主张宝精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性就表现在承认和肯定男女性关系的前提下,主张必须有所节制,反对无节制地纵欲。
  中国古代的养生家认为,合理有节的性生活可以保精养神,有益于健康;反之,若毫无节制地纵欲,则必伤身害体,折寿损命。这就叫:“房中之事,能杀人,能生人,故知能用者,可以养生;不能用之者,立可致死。”
  3)房中要“适时”
  《黄帝内经》指出,人体内有一种由“肾精”衍化而成的与人生殖机能密切相关的物质,叫“天癸”,它是随着人体的不断发育而日趋盈满的,人若“天癸”未满就早行“房事”,就会伤身害体。《上古天真论》认为:女子“二七”即14岁左右有了月经的周期变化;男子“二八”即16岁前后“天癸”成熟。而男子64岁、女子49岁以后,则“天癸”竭,渐渐丧失了性功能和生育机制。
  这种说法与现代科学对人类性生理的研究结果颇为契合。当然,“天癸”满盈,并不意味着就应该马上婚配,人们若想由“房中术”达到养生的目的,还必须讲究“以时婚配”。南齐时著名中医褚澄指出:“合男女必当其年。男虽十六而精通,必三十而娶,女虽十四而天癸至,必二十而嫁,皆欲阴阳之气完实而交合。”否则,过早地婚配交合,对男子而言就是破阳太早,此会伤精气。对女子来说就是破阴太早,会损伤血脉,从而影响到身体健康。
  在“房中养生术”看来,人们须到一定的年龄再婚配,才能达到性生活的和谐,并因性交时的分泌盈溢而相互受益,并享受到性快感,这就能够有益人的身心健康。《坚瓠七集》云:“女子十五至二十五,补阳和血,美颜色,悦精神,节而行之,能成地仙。二十五至三十五,我施彼爱,虽无裨亦无大损耗。四十已上,能致疾。若天癸既绝,如枯枝吸水,不异鬼交,杀身而已。男子精血,少如膏雨,壮如露零,枯嫩含滋,春芽吐润,老大如霜雪,使红颜萎黄凋谢耳。”
  《广嗣纪要协期篇》云:“男女未交合之时,……男有三至者,谓阳道(即阴茎)奋昂而振者,肝气至也;壮大而热者,心气至也;坚劲而久者,肾气至也。三至俱足,女心之所悦也。若萎而不举者,肝气未至也,肝气未至而强合则伤其筋,其精流滴而不射矣。壮而不热者,心气未至也,心气未至而强合则伤其血,其精清冷而不暖也。坚而不久者,肾气未至也,肾气未至而强合则伤其骨,其精不出,虽出亦少矣。此男子之所以求子,贵清心寡欲,以养肝、心、肾之气也。”这段描述把性心理、性生理和病理现象联系起来,具有极高的养生价值。《广嗣纪要》又写女子的性兴奋状态:“若夫女子有五至者,面上赤起,眉靥乍生,心气至也;眼光涎沥,斜视送情,肝气至也;低头不语,鼻中涕出,肺气至也;交颈相偎,其身自动,脾气至也;至户开张,琼液浑润,肾气至也。”房中养生术指出,人们须把握性欲的时机,使神和意感,既能由快乐达到身心健康,又可益寿延年。为此,《养生方》提出了所谓“十修”,即性生活要注意的十条准则:“一是房事既要养肾气,又应维护精气;二是夫妇有性交兴趣时才进行交合;三是性交要有节制;四是房事一定要避免过劳、过频;五是性交双方要掌握性兴奋的恰当时机;六是要互通情志,叙绸谬,申缱绻;七是男女交合时宜轻徐缓动;八是性交双方都应保持精力旺盛;九是夫妇应达到两精互养,齐求长生健乐;十是性交事后宜静息以养神全形。”
------------
道教养生方法(3)
------------
  4)讲究阴阳法度
  所谓“法度”,就是指合乎养生规范。《素女经》云:“黄帝问玄女曰:‘吾受素女阴阳之术,自有法矣。愿复命以悉道。’玄女曰:‘天地之间,动须阴阳。阳得阴而化,阴得阳而通。一阴一阳,相须而行。故男感坚强,女动辟张。二气交精,交液相通。男有八节,女有九宫。用之失度,男发痈疽,女害月经。百病生长,寿命消亡。能知其道,乐而且强,寿即增延,色如英华。’”所谓房中养生术,主要就是指这样一些旨在达到养生目的的“法度”。《素女经》又称之为阴阳交接之“道”:“素女曰:交接之道,固有形状。男以致气,女以除病。心意娱乐,气力益壮。不知道者,则浸以衰,欲知其道,在安心和志,精神统归,不寒不暑,不饱不饥,定身正意,性必舒迟。深内徐动,出入欲稀。以是为节,慎无敢违。女既喜欢,男则不衰。”
  5)宝精不泄的炼养术
  近代的道教房中养生与气功是密不可分的。在养生流派中,传统房中术重视“精”的炼养,而气功(行气)则一般较重“气”的炼养。
  内丹养生家们将“重精”视为气功的基本内容和步骤,养生家们认为:保精固精是气功产气的物质基础,“气由精生”。因而《黄庭经》主张炼气的同时“急固子精以自固”,“闭子精门可长活”,葛洪认为“不知阴阳之术,屡为劳损,则行气难得力也”。宋元时期的内丹术,以“炼精化气”为基本炼养方法,对于人的性生活独特的严格要求,养生家们直接将气功与房中术融为一体,使房事的过程也融入气功练功的过程,其目的是宝精不泄、阴阳调合而养生。
  活了134岁的医学家兼养生学家孙思邈认为:“凡人习交合之时,常以鼻多内(纳)气,口微吐气,自然益矣。”又说“凡欲施泻者,当闭口张目,闭气握固,两手左右上下,缩鼻取气。又缩下部及吸腹,十偃脊膂,急以左手中指掩抑屏翳穴,长吐气,并琢齿千遍,则精上补脑,使人长生,若精妄出,则损神气也。”他还引《仙经》之说,谓“男女俱仙之道,深内勿动,精思脐中赤色大如鸡子形,乃徐徐出入,情动乃退。一日一夕可数十为定,令人益寿。”在此之前,齐梁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也有同样记载。
  3.道教的日常起居摄养之道
  起居养生是道教养生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道教的摄养之道范围很广,几乎涉及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坐、卧、社交,从身体到精神等各个方面。其包含的内容可以分为避免伤害身体、摄养形神、生活保健、坚持炼养等几方面。
  1)避免各种伤生害身之事,是道教日常养生之道的基本原则。
  道教养生家们认为,人若想要健康长寿以至长生不死,要避免各种有可能伤身害生之事。葛洪所谓“不伤”,孙思邈强调“自慎”,都是在阐述这一养生原则。葛洪在《抱朴子极言》中引《仙经》云“养生以不伤为本”,并认为“此要言也”。孙思邈说:“故养生之士,不知自慎之方,未足与论养生之道也。故以自慎为首焉。”葛洪还列举了一系列伤生之事以警世人:“才所不逮而困思之,伤也;力所不胜而强举之,伤也;悲哀憔悴,伤也;喜乐过差,伤也;汲汲所欲,伤也;寝息失时,伤也;挽弓引驽,伤也;沉醉呕吐,伤也;饱食即卧,伤也;跳走喘乏,伤也;欢呼哭泣,伤也;阴阳之交,伤也。积伤至尽则早亡,早亡非道也。”在道教养生家眼中,这些都不是空乏的理论,而是实实在在的行为原则和实践准则。
  2)摄养形神是道教日常起居养生中的主要内容,亦即从身体到精神两个方面去积极养生。
  道教所流传的摄养形神方法很多,诸如导引、行气、按摩、养神、饮食、散步等皆是。道教养生学主张以静养神,以动养形,并且往往是以养神统御养形,以静为主,以动为辅。这种养生原则是受先秦道家无为尚静思想的影响。道教养神的方法很多,诸如静坐、行气、存神、诵经等等,最关键还是辟除声色名利等外界欲望的干扰,使魂神安静,精神恬淡。古代道教养生家们认为,如此便能促使形体安康。孙思邈说:“夫身为神气之窟宅,神气若存,身康力健;神气若散,身乃死焉。若欲存身,先安神气,即气为神母,神为气子。神气若俱,长生不死。若欲安神,须炼元气。气在身内,神安气海。气海充盈,心安神定。定若不散,身心凝静。静至定俱,身存年永。”至于养形之法,道教养生家一方面继承道家“抱神以静,形将自正”的思想,另一方面亦主张一定量的体力活动和运动。青牛道士封君达曾指出:“能从朝至暮,常有所为,使之不息,乃快。但觉极当息,息复为之。此与导引无异也。夫流水不腐,户枢不朽者,以其劳动数故也。”道教养生的日常运动包括行气导引、按摩、散步、登涉等。总体看来,都是相当科学合理的。
  3)生活卫生保健亦是道教日常养生的重要内容。
  《养性延命录》指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坐伤肉。”又指出:“沐浴无常,不吉。夫妇同沐浴,不吉。新沐浴及醉饱远行归还大疲倦,并不可行房室之事,生病,切慎之。……凡大汗忽脱衣,不慎,多患偏风、半身不遂。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