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养生之道: 中华传统养生瑰宝

第16章


敬终如始,乃得真道。其三戒者,一曰简缘,二曰除欲,三曰静心。动行此三戒,而无懈退者,则无心求道,而道自来。
  《经》曰:“人能常清净,天地悉皆归。”由此言之,简要之法,可不信哉?然则凡心躁,其来固久。依戒息心,其事甚难。或息之而不得,或暂停而旋失。去留交战,百体流汗。久久行持,乃得调熟。莫以暂收不得,遂废千生之业。少得静已,则于行住坐卧之时,涉事喧闹之所,皆须作意安之。有事无事,常若无心。处静处喧,其志惟一。若束心太急,则又成疾,气发狂痴,是其候也。心若不动,又须放任。宽急得中,常自调适。制而无着,放而不逸,处喧无恶,涉事无恼,此真定也。不以涉事无恼,故求多事。不以处喧无动,故来就喧。以无事为真宅,以有事为应迹。若水与镜,遇物见形。善巧方便,惟能入定;发慧迟速,则不由人。勿于定中急急求慧,求慧则伤性,伤性则无慧。不求慧而慧自生,此真慧也。慧而不用,实智若愚,益资定慧,双美无极。若定中念想,则多感众邪百魅,随心应现。惟令定心之上,豁然无覆;定心之下,旷然无基。旧孽日消,新业不造。无所缠碍,迥脱尘纲。行而久之,自然得道。
  夫得道之人,心身有五时七侯。
  心有五时者:①动多静少;②动静相半。③静多动少;④无事则静,遇事仍动;⑤心与道合,触而不动。心至此地,始得安乐。罪垢灭尽,无复烦恼。
  身有七候者:①举动顺时,容色和悦;②宿疾普消,身心轻爽;③填补夭伤,还元复命;④延数千岁,名曰仙人;⑤炼形为气,名曰真人;⑥炼气成神,名曰神人;⑦炼神合道,名曰至人。
  若久学定心,身无五时七候者,促龄秽质,色谢归空。自云慧觉,复称成道,实所未然。
  10)论坐忘铭
  常默元气不伤,少思慧烛内光。
  不怒百神和畅,不恼心地清凉。
  不求无谄无媚,不执可圆可方。
  不贪便是富贵,不苟何惧君王?
  味绝灵泉自降,气定真息日长。
  触则形死神游,想则梦离尺僵。
  气漏形归垅上,念漏神趋死乡。
  心死方得神活,魄灭然后魂强。
  博物难穷妙理,应化不离真常。
  至精潜于恍惚,大象混于渺茫。
  道化有如物化,鬼神莫测行藏。
  不饮、不食、不寐,是谓真人坐忘。(十论终)
  重阳祖曰:“心忘念虑,即超欲界。心忘缘境,即超色界。心不着空,即超无色界。离此三界,神居仙圣之乡,性在清虚之境矣。”
  张三丰曰:“此王重阳祖师十论也,无极大道,尽遇其中。空青洞天,向多有仙真来游,遗留丹诀道言以去者,此亦度人觉世之心。重阳祖师之十论,亦本斯旨也。山中人得此训言,又何必另寻瑶草,别采仙花?即此是长生药、不老丹也。恭录之,以示后之好道者。”
  2.运用周身经脉诀
  1)早功
  日将出即起,面对太阳光,吸气三口,即将口闭。提起丹田之气到上,即将口闭之气与律液咽下。然后将身往下一蹲,两手转托腰眼。左足慢慢伸直,三伸,收转左足。又,右足伸直,三伸,收转右足。将头面朝天一仰,又朝地一俯,伸起腰,慢立起。两手不用,就拿开。立起之时,将右手慢慢伸向上,三伸,往下一耸。又,左手慢伸起,将掌向上,三伸,亦往下一耸。然后一步一步作一周围,一步步完成,将两足在圈内一跳,静坐一刻,取药服之。
  2)午功
  正午,先盘膝坐,两手按膝,腰直起,闭目运气,一口送下丹田。念曰:“本无极之化身,包藏八卦有真因。清通一气精其神,日月运行不息。阴阳甲乙庚辛,生剋妙用,大地回春。扫除六贼三尸,退避清真。开天河之一道,化玉之生新。圆明有象,净彻无垠。养灵光于在顶,出慧照于三清。不染邪祟之害,不受污秽之侵。水火既济,妙合地、天、人。学道守护五方主令元神四时八节宰治之神养我魄,护我魂,通我气血,生育流行。天罡地煞,布出元精。二十四气十二辰,妙应灵感,观世音、太上老元君、道祖吕真人、一一玉清真王长生大帝化作太极护法韦陀,日月普照来临。”(念七遍)开目,运动津液,徐咽下。将左手按腰,右足伸出。右手按腰,左足伸出。伸出后,将两足并合,往前一伸,头身后一仰,立起。将两掌擦热,往面一擦,擦到两耳,左手按左耳,右手按右耳,两手中指上下交,各弹三下,往项下一抹到胸。左手擦心,右手在背腰中一打,然后两手放开,头身往下一勾,再以右手往前头一拍,抬起腰身。左手腹中一抹,然后前足换后足,往前跳三步,退三步。口中津液,作三口咽下。朝西吐出一气,复面东吸进一气。闭鼓气一口咽下,此导阴补阳也。
------------
张三丰太极长生诀(3)
------------
  3)晚功
  面朝北,身立住。左右手,捧定腹。两足并,提起一气。运津液,待满口,一气咽下。两手左右伸如一字,掌心朝外竖起,将少蹲,作弯弓之状。左手放前,对定心。右手抬过头,掌朝上,四指捻定,空中指直竖。右掌朝下,捻大小指,中三平竖。两手相对,如龙头虎颈抱合之相。头于此时侧转,面向东,往前一起一蹲,走七步,立正,将两手平放,以右手抱左肩,左手抱右肩,蹲下,头勾伏胸前,两目靠臂膀中间,呼吸一回。将两目运动,律液生起,以舌尖抵上腭,上下齿各叩四五下,将律液徐徐咽。两手一抄,踪起一步,右手向上一抬,放下。左手往上一抬,放下。轮流三次。左足搭右足,往下一蹲,立起。右足搭左足,往下一蹲,立起。将腰扭转一次。乃呵气一口。收转气,两手在膝盖上各捻两三下,左边走至右边,右边走至左边,共八十步,此要对东北走,东北对西南走。完,坐下,略闭神一会,将两手对伸一下,站起,再服晚药。以清水漱净口,仰卧到寅,再住,翻动睡之。此通养神功,败魂聚魄也。
  3.打坐浅训
  修炼不知玄关,无论其他,只此便如入暗室一般,从何下手?玄关者,气穴也。气穴者,神入气中,如在深穴之中也。神气相恋,则玄关之体已立。
  古仙云:“调息要调真息息,炼神须炼不神神。”真息之息,息乎其息者也。不神之神,神乎其神者也。总要无人心,有道心。将此道心返入虚无,昏昏默默,存于规中,乃能养真息之息,得不神之神。
  初学必从内呼吸下手,此个呼吸,乃是离父母重立胞胎之地,人能从此处立功,便如母呼亦呼,母吸亦吸之时,好像重生之身一般。
  大凡打坐,须将神抱住气,意系住息,在丹田中婉转悠扬,聚而不散,则内藏之气,与外来之气,交结于丹田。日充月盛,达乎四肢,流平百脉,撞开夹脊双关而上游于泥丸,旋复降下绛宫而下丹田。神气相守,息息相依,河车之路通矣。功夫到此,筑基之效已得一半了,总是要勤虚炼耳。
  调息须以后天呼吸寻真人呼吸之处,古云:“后天呼吸起微风,引起真人呼吸功。”然调后天呼吸,须任他自调,方能调得起先天呼吸,我惟致虚守静而已。真息一动,玄关即不远矣。照此进功筑基,可翘足而至,不必百日也。
  《道德经》云:“致虚极,守静笃。”二句可浑讲,亦可析讲。浑言之,只是教人以入定之功耳。析言之,则虚是虚无,极是中极,静是安静,笃是专笃,犹言致吾神于虚无之间而准其中极之地,守其神于安静之内必尽其专笃之功。
  人心者二,一真一妄。故觅真心者,不生妄念,即是真心。真心之性格最宽大、最光明,真心之所居最安然、最自在。以真心理事,千条一贯。以真心寻道,万殊一本。然人要用他应事,就要养得他壮大,就要守得它安闲,然后劳而不劳,静而能应。丹诀云:“心走即收回,收回又放下。用后复求安,求安即生悟也。”谁云闹中不可取静耶?
  游方枯坐,固非道也。然不游行于城市云山,当以气游行于通身关窍内。乃不可打坐于枯木寒堂,须以神打坐于此身妙窍中乃可。
  学道以丹基为本,丹基既凝,即可回家躬耕养亲,做几年高士醇儒。然后入山寻师,了全大道。彼抛家、绝妻、诵经、焚香者,不过混日之徒耳,乌足道哉?
  保身以安心养肾为主,心能安则离火不外荧,肾能养则坎水不外崩。火不外荧,则无神摇之病,而心愈安。水不外崩,则无精涸之症,而肾愈澄。肾澄则命火不上冲,心安则神火能下照。神精交结,乃可以却病,乃可以言修矣。
  凡人养神养气之际,神即为收气主宰。收得一分气,便得一分宝。收得十分气,便得十分宝。气之贵重,世上凡金凡玉虽有百两不换一分。道人何必与世人争利息乎?利多生忿恚,忿恚属火,气亦火种,忿恚一生,气随之走,欲留而不能留。又其甚者,连母带子,一齐飞散,故养气以戒忿恚为切。欲戒忿恚,仍以养心养神为切。功名多出于意外,不可存干禄之心。孔子曰:“学也,禄在其中矣。”修道亦然,不可预贪效验。每逢打坐,必要心静神凝,一毫不起忖度希冀之心,只要抱住内呼吸做功夫。
  炼心之法,自小及大。如今三伏大炎,一盏饭可也,再求饱不可也。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