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心武:四棵树

第53章


  鲁迅先生不排斥必要的插图,自己绘制过《朝花夕拾》的插图,也介绍过不少海外著名插图家的作品,像比亚莱兹、谷虹儿等的黑白线画插图;他特别喜爱版画作品,有的版画家的作品不一定是为文章画的,他却特意找来插入在他选定的文章中,或安排在他设计的杂志封面上,如珂罗惠支的铜版画。美国版画家肯特与作家房龙为书籍而绘制的黑白版画与粗线漫画,那时候起就已在中国引起广泛兴趣。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有的文化人如丰子恺尝试用中国毛笔吸收西洋与东洋技法,画黑白速写式的生活漫画,也往往兼作杂志封面与扉页的装帧和内文的插图,一时很为流行,其影响一直绵延到今天。这些有插图的书,总体而言,还是拒绝铅华的素净面目,尽量展示出“却嫌脂粉污颜色”的天然风韵。
  时代在进步,书就总体而言当然也在进步,眼下中国的出版非常繁荣,文学走向了多元,文学书从内容到包装已是乱花迷眼的局面。而且,文学的概念也扩展了,除了作为核心样式的小说、诗歌、散文,一些纪实性的作品,甚至一些学术、科技方面的著作,也常常与文学杂交,形成诡奇的文本景观。这些泛文学书籍的包装,现在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据说眼下中国的文化经济已经是地道的“眼球经济”,要想刺激消费者掏钱来买,首先必须令其“夺目”。为达到“夺目”效果,已有“无图不成书”的趋势。图文并茂当然不是坏事。而且,将图与文有机地融合为一种新的文本,图不再是所谓“插图”,图旁文字也不再是撷取“正文”片断的刻板说明,图本身也具有文本的张力,图旁说明更具有原创的活力,这样的做法,我本人从1986 年就在《收获》杂志上以《私人照相簿》系列尝试过,1999年更推出了十五万字与二百来幅新老照片和图画组成的《树与林同在》一书(已有法文全译本),我还给自己的小说集、随笔集配过插图,最近出版的小说集《站冰》的封面和二十幅插图就都用的是我的黑白线画,可见我现在也还对营造图文并茂的文本充满兴趣。但我现在想呼吁的是:不要走向“无图不成书”的极端。文学书籍里,应该有一元是素净派,这样的文学书从外到里都可以是无图的,然而又是从形式上看也富有美感的。
  素净的文学书现在成了稀缺的商品。进到书店,满眼花花绿绿,不光是文学书籍,几乎绝大部分书都是浓妆艳抹。浓艳当然也是一种装束风格,不可或缺,但一味地追求珠光宝气,以至令人见色不见心,这样可不好。现在有的泛文学类书籍追求页页配图,而且追求配彩图,图很夺目,文字被排成小号,还常常被印在衬色上或作成反白,看起来特别费劲,已经很难说是图文并茂,应该算是彩图压迫文字,整个儿弄成了画蛇添足。为文字配图,特别是想让文与图互相交融成一种特殊韵味的文本,那就必须在图片的选择上下大工夫,像李辉为大象出版社主编的几套具有史料价值的人物类丛书,在这方面就做得非常之好,祝勇出他与人合作的《蓝印花布》,以及出他的《旧宫殿》,图的考虑在创作进程中就已经融合进去了,这都是成功的例子。可惜像这样认真的作者、编者、出版社还不是很多。我在一家著名的书店里浏览了一个下午,就遭遇到一连串的遗憾,比如一本望上去色彩很艳丽的描写法国风情的书,里面却插入了德国甚至美国的风景照片,显然是“萝卜快了不洗泥”,反正是西方风景的图片就往上贴,管它准确不准确。再比如某出版社出李泽厚《美的历程》的一种新版本,望上去比以往的版本都堂皇,里面充满美丽的插图,数量非常之多,一翻,不对了,显然那负责往里面摆图的编辑根本就不熟悉甚至根本就没通读过李泽厚的书稿,往里面填塞的图片美是真美,却完全弄乱了“历程”,大大伤害了此书的学术价值。这类的失误,恐怕是不能用“现在已经进入了读图时代”的辩词加以推诿的吧。也有的书,配的图大体不差,印制可谓达到国际水平,但我翻阅之中,因图过多,很快产生出审美疲劳。有的书里章节题目装饰得花里胡哨,尾花硕大,页边也镶上图案,还动不动搞“出血”式印裁,有的彩印书“出血”后那书边看上去很像陆离的蛇皮,这样的书我觉得一点也不美。至于乍看金玉耀眼,细翻错字连篇、图片杂凑的新书,那就更让人倒胃蹙眉了。
  有人告诉我,凡书必有图的编辑出版风气,是从境外流入的。真是这样吗?
  我无从作普遍考察,抽样调查也难。但就我有限的见闻而言,只觉得尽管当今世界上图文并茂的书的确是非常多,却也仍有不是很少的素净书在陆续地面世,以法国而论,伽里玛这样的大出版社也好,午夜出版社这样的由“新小说派”发起的特色出版社也好,乃至专出中国题材书籍的小出版社中国蓝也好,年年还都在出素净的文学书籍,而且销路也未必就比花花绿绿、大量配图的书差。
  “当今读者多爱图”的说法也许有一定道理,成人漫画也已经在我们的书店里露面。文字是青菜,图画是冰激凌,有兼而爱之的,有只爱冰激凌的,但青菜也仍有人偏爱吧。以中国读者基数之大,爱青菜的即使不是多数,那数目也应该非常可观,足以托起一个可以良性循环甚至可以稳赚的市场。
  在我的藏书里,几十年前的一些素书,是最视若珍宝的。素净的环境里,以一颗去除躁气戾气的素净心,享受素书之美,真乃人生头等乐事。
  2004 年秋日于温榆斋
体验下载
电信主力站
http://www.exdown.com/
本站提供大量手机txt电子书,手机小电影、手机视频等。
                    \|///
                   \  - -  //
                    (  @ @  )
┏━━━━━━━━oOOo-(_)-oOOo━━━━━━━━┓
┃                            ,~"~"~._         ┃
┃ 体验下载---收集整理     (((\~ _~"~.      ┃
┃           主站             )a , ~ _~,,,~"~ ┃
┃ http://www.exdown.com      \_  /,-~,,~""   ┃
┃ http://www.exdown.net         )--.        ┃
┃                        Oooo        ".___".  ┃
┗━━━━━━━━ oooO━ (   )━━━━━━━━┛
               (   )   ) /
                     (   (_/
                     \_)   
  什么桌子?餐桌?书桌?老板台?办公桌?方的?圆的?硬木的?大理石的?……
  是电视荧屏上常见的。电视上?你爱看电视?用遥控器点来点去地看?是的,你难道没发现吗,电视里往往是成人没儿童可爱,儿童没动物可爱,而动物又没植物提神,植物呢,又没有比如说桌子那样的静物让人心旷神怡……
  少废话。究竟喜欢一种什么桌子?
  还是不想马上说出来。
  人类之间,免不了冲突。处理冲突之道,以我年轻时受的教育,敌我矛盾是“你死我活”,即一个阶级消灭另一个阶级,具体到白刃战,讲究刺刀见红,也就是有你无我,我必活而你必死,在很特殊的情况下,可能采取一点同归于尽的方式,比如董存瑞的炸碉堡,但那也是为了我军之活及敌军之死。此外,像两军交战,不斩来使,应尽可能不殃及平民,不杀也不虐待俘虏等等,都是最基本的常识。我还没到壮年的时候,人类处理冲突之道,已有“你活我也活”之说。那还是所谓“冷战”时期,“你活我也活”被我们这边宣布为“修正主义”,是一种有悖于“你死我活”的“活命哲学”。话虽这么说,但那时中、美两敌国驻波兰华沙的大使却已经开始秘密接触,后来更加公开,叫“中美大使级定期会谈”,这种会谈进行了许许多多次,似乎永远谈不拢,但到1972 年,忽有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与毛泽东言谈极欢,毛说他喜欢美国的共和党而不喜欢民主党,此话传出,令我这样的懵懂之辈惊诧莫名,后来中美正式建交,到了今天,光是满大街的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就让我们从“你吃我也吃”的实践中深切地体味到“你活我也活”的甜头,如今更把这五个字的意蕴用两个字概括得更有神韵:“双赢”。上世纪末,在美国混事由的日裔学者福山宣布“历史终结”。依他的意思,“冷战”结束,全球价值标准划一为西方履行多年的那一套,人类从此进入一种活法。另一位美国学者亨廷顿则发表了“文明冲突论”,说是原有的两大阵营对峙的格局虽消失,不同的精神信仰圈之间的冲突又将勃兴。是亨廷顿“不幸而言中”?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