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振大明

第十一章 国策之争(三)


接下来孙承宗详细解释了为什么毕自严的财政开源之策不能实行。
    “陛下若想实行毕大人的财政改革之策,就必须就东林党人赶出朝堂,为什么?因为东林党人代表的是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毕大人的财政改革之策,严重损害了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作为他们的代表,东林党人绝对不会同意毕大人的财政改革之策,即使以陛下的权威压制也不行,他们肯定会阳奉阴违,到最后损害的还是大明的利益。
    老臣也知道毕大人的财政改革之策是利国利民,但前提是可以执行下去,从朝堂到地方,主要都是东林党人负责,让他们去执行损害他们个人利益的事情,这可能吗?前朝王荆国公(王安石)改革之所以失败就在于此,我朝张文忠公(张居正)之所以成功也在于此。”
    “若我将东林党人全部赶出朝堂呢?”我还有点不死心。虽然这个时候朝堂内外主要是东林党人把持,能算上帝党的夜就是孙承宗、温体仁、毕自严、孙传庭等寥寥数人。
    “若陛下将东林党人全部赶出朝堂,那谁来为陛下效力?”孙承宗郁闷了,没想到一向聪明睿智的皇上也糊涂了。
    这倒是个比较麻烦的事,把他们都赶走了就没人干活了,留下吧又不可以好好的执行既定国策,不修改国策就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财政危机。想想前世的崇祯皇帝临死之时说众臣皆可杀,想来也是极度郁闷的,当了十七年皇帝,和这帮东林党人斗了十七年,直到死也没赢。不是斗不赢,而是不敢赢。因为东林党人的地位无法取代。
    “假如朕非要改呢?该如何实行?”我还是不死心。
    孙承宗是彻底无语了,他后悔啊!原本以为朝廷赶走了阉党,可以好好为国家为百姓做点事情了,谁知道遇到了这事。因为一旦我改革失败,作为皇帝的老师,纯正的帝党,他肯定要倒霉,丢官去职是小事,很可能九族都保不了。所谓的改革,就是利益的再分配,作为既得利益集团,他们反对变革是很正常的,改革就是要他们把已经得到的和即将得到的利益吐出来,他们肯定不愿意。你敢抢我饭碗,我就要和你拼命,君不见历朝历代,多少改革的人惨死?但是摊到这样的学生也没办法啊!哪怕前面是刀山火海,孙承宗也只能认了。沉默了一会后,孙传庭站起来说道:“要想改革财政,就要变更国策,而要变更国策,就必须修改官学。”
    对啊!只要修改了官学,就可以利用官学培养大批符合新政要求的人才,他们可以弥补东林党人留下的大量空缺职位。
    “首先,我们要考虑国策该如何改,然后才能确定官学的修改方向。我朝国策总结起来就是八个字重农抑商、抑制兼并。农业为本,商业为末。通过发展农业,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国家可以征收稳定的土地税来保证财政收入,还有利于社会稳定。而发展商业不如经营土地使生活有保障,还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孙承宗接着说道。
    “皇上,微臣以为农业为我国之根基所在,若要变更国策,微臣以为可以改成农商皆本,抑制兼并。如此,国家有农业做根基,不至于百姓吃不上饭,而发展商业,则可以增加国家税收,改善国家财政现状。”孙承宗说到。
    “微臣也是这个意思。”
    “微臣以为伯雅之策可行。”毕自严在旁边说道。
    “既然大家都觉得伯雅之策可行,那就以伯雅之策为基础,修改官学。各位有何高见?”
    “我朝官学,以程朱理学为基础,代表学派即东林学派。因该学派的创始人顾宪成、高攀龙等学者在地处江苏无锡城东隅弓河畔的东林书院聚众讲学和读书,故得名。东林学派处理初期,他们强烈要求革新朝政,并提出“利国”“益民”的政治原则,把百姓看作社会的主体。在改革朝政方面,他们抨击科举弊端,提倡不分等级贵贱破格用人。在经济方面,提倡惠商恤民。东林名士赵南星则进而提出“士农工商,生人之本业”,把“商’与“士农”一样并列为“本业”,即伯雅刚才说的农商皆本。但现在的东林党人已经失去当初的品质,他们提倡农商皆本,是为了不交商税,虽然他们也提出改革朝政,但对我们的帮助不大。还有一个学派即王阳明的心学。王阳明故去后,心学分为七派,最有影响力的却是江右学派和泰州学派。江右学派又称王学正宗,但却趋于保守。我们重点收一下泰州学派。始人是王艮,属于阳明学派的分支,被称为“****王学”。其学说的特点是简单易行,易于启发市井小民、贩夫走卒,极具平民色彩,故流传甚远。泰州学派的形成、发展过程,可大体归纳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王艮开门授徒,逐渐形成泰州学派,是为开创时期;第二阶段,经过王艮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王栋、王襞、何心隐等的阐述、继承和传播、发展,是为泰州学派的兴盛时期。泰州学派代表的是普通民众的利益,提倡的是经世致用之学。最主要的是他是目前最具有变革精神的主流学派。”孙承宗开始介绍大明的主要学术流派供我选择。
    “如今泰州学派的主要弟子是谁?”
    “松江徐光启和公安三袁。”
    “徐光启和公安三袁?”我很惊讶,没想到前世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科学家竟然还是泰州学派的代表人物。
    “对。”
    “那我们就以泰州学派为基础,修改官学。此事宜早不宜迟。”我大手一挥,就决定了一个学派的命运。
    “老臣却以为此事宜晚不宜早。”
    “老师,这是为何?”
    “如今东林学派实力过大,若直接修改官学,影响太大,更重要的是如今泰州学派实力太小,仓促为之,恐欲速则不达。”
    “皇上,微臣以为,老大人言之有理,不如这样,先以私人名义,开办几个书院,重点推广泰州学派,几年之后,再图谋修改官学之事。如此一来,变革之事不用担心提前暴露,影响后期陛下的谋划。”孙传庭说道。
    “老臣以为伯雅所言极是。”
    “那就依伯雅之见,书院建好后,可以请徐光启和公安三袁前来讲学,朕这就下旨,先把徐光启调到京城再说。变革的事情只能等以后再说了。”
    “陛下,重建市舶司,开海禁之事如何说?”毕自严说道。
    “朕以为可行。诸位爱卿有什么意见?”
    “老臣认为可行,但必须做好准备工作,在哪开?开了后怎么管理。这些都要考虑到。”
    “朕觉得先开广州、泉州、松江、登州、天津卫五地设市舶司,划定固定区域为经营之地,具体事务由户部负责,尽快拿出一个方案,交由朕过目。告诉他们,谁敢贪污市舶司的银子,诛九族。另外,成立海上巡检司,严查走私和偷税漏税,一旦发现,货物没收,参与人员格杀勿论。此事由孙老师负责。”
    “臣领旨。”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