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世无双

第49章


  
  二人相视良久,荷华忽道:“这次我和李桓吵得很凶,近日不打算回去了,你这里也怪冷清的,借你的祈年宫住几天行不行?”
  
  她哪有不答应的道理,一口应了下来。 
  
  安排好了荷华公主,宛宁想起方才亦真亦幻的梦,不免隐隐担忧。
  
  自此之后,她时不时向人询问边关的情况,日日在宫中祈祷大秦永无边患。说来也巧,也许是她的祈祷奏效,虽然大秦和南越的战事从未终止,但是上郡附近的匈奴倒是十分安分,一直未曾进犯分毫。
  
  朝野中,大臣们都道是蒙家军的功劳。
  
  诚然,有蒙恬将军带兵、扶苏公子做监军,长城驻军的名头响当当,匈奴早已闻风丧胆,哪敢轻易来犯。 
  
  *** 
  
  扶苏走后,朝中一连出了几件大事。
  
  头一件就是始皇下令、由丞相李斯督办,加大力度焚毁儒家经书。
  
  开阔的城郊外,支起三人高的柴火堆,“噼噼”跃动着的火舌像盛开的红莲,肆意舔舐着城墙。滚滚浓烟飘了十余日还未散去,从城外涌入城内,卷着纷纷扬扬的冰霰子。
  
  云意晨起去开窗,又酸又焦的气流钻入鼻息,被呛的两眼泛泪。
  
  宛宁坐在里间只闻了一口,顿时口鼻生灰,她重重咳了两口,问道:“云意,近处有宫殿走水了?外头怎么烟熏火燎的?”
  
  云意洗了洗眼耳口鼻,眼泪才渐渐止住。“是城外在焚毁诗书,陛下昨日下的令,今日天才亮就有人着手去办了。”
  
  隔着半透半隐的窗幕,宛宁向窗外的长天眺望,窗格上落了一层黑黢黢的烟灰,用手一拂,袖袍染尘。她低低道:“若是让扶苏知道了这事,他身为诵读《诗》《书》长大的人,该有多伤心?连他自己也没想到吧,冒死阻止焚书,最终还是落得这个结果。”
  
  消息八百里加急送往大秦每一寸疆土,举国震惊。事情很快传到了蒙家军驻守的上郡,扶苏布衣葛巾立在军帐外,在听到消息的瞬间怅然合上双眼……
  
  宛宁不再去想,转眼看到牍柜上空空如也的那一排,曾经,那里堆满了扶苏最爱诵读的经典书目,如今人走了,连喜爱的文字也没能留下。
  
  匆匆吃过早膳,侍菜的宫女一一退下,祈年宫恢复了死一样的寂静。
  
  这寂寞持续了许多日。
  
  扶苏不在,即使有荷华公主来凑人头,这里也像座冷宫。
  
  平日拜会往来的官吏和宫人皆是绕道而行,所有人都明白一件事,扶苏公子因为言辞不当触怒了君威,所以人人避而退之,唯恐惹祸上身。
  
  偶尔,胡亥下了朝会独身前来,次数掰着手指头就能数的清楚,不过是一、两趟罢了。宛宁客套的说有空可以常来,胡亥则在无意间答道:“赵大人不让。”
  
  宛宁听了,嘴角冷冷发笑,没错,赵高视扶苏为眼中钉、骨中刺,身为胡亥的师长,他巴不得扶苏一去不回,趁此辅立胡亥。
  
  由此处一想,宛宁心中泛冷。先前她只顾着沉浸在风花雪月里,眼界是何其窄小,然而扶苏又独自承受了多少算计?即使如此,他也如履薄冰地走过来了,如若将来重逢,她势必要站起身来和扶苏共同进退。 
  
  冷清也有冷清的好处,至少祈年宫的一草一木都得以保存了他去时的风貌,等到某天扶苏衣锦归来,就如同从未离开过一样。
  
  午后的阳光薄薄的洒在窗前,宛宁坐在胡毯上,双手握着一对儿木雕云雀。
  
  荷华坐在她身旁,看得眼睛发亮,不住地打量着云雀的身子,赞道:“胡亥的功课向来是一塌糊涂,木工倒是做的不错呢!”
  
  的确,胡亥的手艺不凡,宛宁抚摸着云雀的羽翼,旧日的新婚之礼带着沉甸甸的分量。她有时以为这对云雀暗指自己和扶苏,有时又觉得胡亥指的是他和扶苏……不论是谁,这其中的一只已经振翅飞远了,另一只还困在深宫中记挂着。 
  
  望着这对寄托着手足之情的礼物,宛宁倒是真希望,扶苏和胡亥两兄弟的感情可以一如既往的好下去。
                      
作者有话要说:  
☆、雪落边关
  始皇三十六年在一场小雪中姗姗而至,经历了许多时日的动荡,焚诗书、坑术士的余波归于平息。
  
  除却大量儒经被焚毁、各地儒生被坑杀外,丹云阁残存的数十名方士也难逃此劫。始皇帝因徐福和国师出海多年未归,无故迁怒于其余方士。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回宫闱,宛宁由衷替贺兰国师感到庆幸,幸亏他随徐福走了,不然留下来徒染祸根,恐怕也是难逃此劫。 
  
  昨日是新春,宫中各处热闹的很,到了今日热闹劲儿消退了一半,不过各宫各院仍在小规模的聚会。
  
  傍晚有丞相府的人来祈年宫里请示,云意来来回回问了几遍,只说是“请大公子夫人回府一聚。”
  
  宛宁复问道:“是丞相的意思,还是哥哥的意思?”
  
  问话的同时,她心中想道,父亲应该知道自己对他暗生怨恨,不见得会邀她回去,倒是哥哥有这个可能。荷华公主在宫中已经住了一段日子,两夫妻这么别扭着不是办法,哥哥见拗不过公主,只好拿她当借口,顺势劝公主回去。 
  
  那人跪地回答:“丞相大人派小人来的。”
  
  听完,宛宁心里闷着一口气,说不出的别扭。
  
  父亲知道她以前闲不下来,一定是听了宫中的风言风语,以为她在扶苏走后的日子并不好过,不免心生愧疚。她本是不愿意回府去的,只怕外人知道了又起流言,只是不好为难了前来复命的下人,只好勉强答应了。
  
  当日入夜,丞相府摆了一场温馨的家宴,设在府中的渌水亭。
  
  因是刚刚度过了隆冬腊月,初春的味道还不甚浓烈,天空时不时扬几片雪。渌水亭四周覆上暖帐,中间笼了一个大火盆,亭子的四角坠着几袋暖包,如此一来,置身亭中仿佛一下子到了初夏,坐久了都能生出细汗来。
  
  开宴之前,李斯早早抵达亭中,留神听着亭外的响动。他心里是既紧张又期待的,所以特地来的早一些。宫车到达时,他更是亲自出亭迎接。
  
  他永远忘不了那日在四海归一殿外宛宁的眼神,女儿嫁人了理应和丈夫更亲,可是那次决绝的眼神中带着怨恨,分明不是在看自己的生身父亲,而更像是仇人。
  
  还好,此次相见,宛宁并没恶语相向,只是淡漠地说了一句:“父亲的身体越发健朗了。”
  
  李斯微微点头,转看着荷华道:“是,亏得你哥嫂孝敬。”
  
  李桓笑着蹭到荷华身旁,见她衣衫单薄,便解下锦毛斗篷为她披上,接着引她入座,抻着袖子擦干净桌椅,又吩咐人去地窖里取来陈年的宴客酒。
  
  美酒佳肴相伴,荷华心里的气已经消了大半,一时间不好示弱,于是故作刁难的问:“我是客吗?何必用宴客酒来招呼我?”
  
  李桓堆着一脸宠笑,夹起一块肥肉往她嘴里塞,小夫妻耳语几句,荷华窃笑,多日的误会瞬时冰消雪融。
  
  火盆里的木炭烧的通红,火光照耀在四人的脸上,映出阵阵彤霞。陈年老酒的酒性太烈,不适合在家宴饮用,其余三人只是微沾了几口,宛宁倒是一杯杯喝得自在。看着哥嫂恩爱,她更加思念扶苏。
  
  席间,她和李斯虽然挨坐在一起,交流却是极少,除了必要的几句寒暄,再无其他言语。这种有一句没一句的应答十分尴尬,二人自觉无趣,便不再有人挑起话头。
  
  李桓在另一头看得心痒,轻轻转动着酒杯,开口道:“妹妹,祈年宫冷清的不成样子,要不……搬回丞相府来住吧?”
  
  数杯浓酒下肚,又见着哥嫂恩爱,不由心中生寒。宛宁想也不想,回答道:“如果哪一日扶苏回来,宫中无人怎么成?比起丞相府,我还是守着祈年宫更安心。”说完,她直视李桓一会儿,擎着袖子一仰头将酒喝了下去。 
  
  李桓噎了一下,灰头苦脸的说:“是,是……”
  
  壶干饭冷之后,李桓强留荷华和宛宁在府中过夜,荷华挂念幼子,顺理成章的留了下来,宛宁则是勉为其难地作陪。
  
  去年冬日降雪太多,今夜的天空格外清朗。阅竹轩外新栽了几株红梅,新梅旧梅连成一片林子,比起当年府中办喜事时还要惹眼,屋中有侍女移栽了一枝断梅作盆景,宛宁和荷华掩着被子躺在床上,鼻间生香。
  
  共同躺在一张棉被下,宛宁仿佛想起儿时和闺蜜彻夜谈心的事情,只是久远的童年一去不复返,那样可遇而不可求的温馨,后来再难寻找了。
  
  荷华因为化解了和李桓的别扭,心里也泛甜,静躺了一会儿,她盈盈笑道:“孕期不适合饮酒,今日特殊,一家人难得团聚,以后可不许再喝了。” 
  
  近来小腹越发隆起,宛宁自己也逐渐注意孕事,她轻抚小腹,慈爱地应道:“好。”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