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蒋经国

第45章


  在内外压力下,国民党中央社于4月3日报道,蒋孝武答复美国《洛杉矶时报》记者越洋电话访问时称,他“从未在‘国家’安全事务机关任何机构中担任过任何工作或职务,也不认识陈启礼,外界有关他的报道,纯系恶意捏造的谣言”。这种论调立即遭到岛内党外势力与海外舆论的抨击。对此蒋经国被迫于12月25日公开宣布:蒋家人“不能也不会竞选下届‘总统’”,1985年12月26日《中央日报》。与此同时,蒋经国还将蒋孝武外放新加坡,任台湾当局驻新加坡商务代表团副代表。对于蒋经国的声明,国民党中央社大肆报道,声称蒋经国讲话表现了“大公无私的恢弘气概”,“将获全民拥戴”;同时还声称,这一讲话能驱逐疑虑,安定民心。《自立晚报》等报刊则强调疑虑普遍存在并有根据。一种意见认为,蒋经国“只说下一位‘总统’不能也不会由经国家人竞选,并未说未来的‘总统’不能由蒋孝武或蒋纬国竞选啊”!康宁祥等一些人则要求国民党作出进一步保证。一位台大教授认为,在台湾,“政权权位并不一定要结合的”,例如,“当年严家淦担任‘总统’时,蒋经国先生以‘行政院长’的身份,仍然发挥最高决策者的角色”。对于蒋孝武外放新加坡,有议论说,此番颇近于王升当日之流放。王升当年因为准备接班的传言,随即先贬后放,远离了权力中心。而今蒋孝武也是在岛内外推测他可能接棒之后,被外放担任一个名分犹在地下“大使”之下的商务副代表。也有议论认为,蒋经国对王升是罢黜,对蒋孝武是培植,两者不能相提并论。事实上,蒋经国外放蒋孝武,一方面是在巨大压力下以解内外疑虑;另一方面是企图让蒋孝武在新加坡“建功”,使其形象有所改变。
  第二,江南命案使蒋经国标榜的所谓“维护人权,保障民主自由”的面具被戳穿。《自立晚报》发表社论说:“台湾如果连起码的自由与人权也跟着粉碎,还谈什么民主宪权?更高喊什么‘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就连国民党中常委王惕吾主办的《联合报》也发表社论说,国民党派人杀害江南“是背离常理的事”,“不可思议”;谋杀一个作家的“事实本身已对‘政府’形象利益构成严重的伤害”。
  第三,江南命案也使台美关系受到影响。当江南命案真相暴露之初,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龙伯格在例行记者会上宣称:台湾情报机构人员参与谋杀江南,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1月18日,美国民主党议员、众议院亚太事务小组委员会主席斯蒂芬·索拉兹就台湾当局谋杀江南案发表声明说:他表示愤慨,绝不能容忍。他还声称,他想召开听证会以判定这个残暴行为,如果属实,将终止美国售台武器。2月7日,该事务小组委员会就江南命案举行听证会,会议一致通过将杀害江南的罪犯移交美国审判的提案。但由于美国当局总是企图利用此案控制国民党与维护在台利益,并未做出停止售台武器的决定。不过,由于此案的发生,使美台关系一度出现了阴影。1985年初,国民党当局指派海外工作会副主任专程赴美,了解江南命案所带来的后果。此人返台后,就此发表文章说:“他对江南事件影响台美关系之深,危害‘国家’之大。知之甚详,感到非常痛心。”驻美国的一位台湾工作人员说,“对美工作的成果,好不容易点点滴滴累积起来,江南命案发生,却让人给整个一大桶倒掉,糟糕透了”。就连蒋经国在召见郝柏村时,也不得已而慨叹台美关系“经过数年来努力所获得的进展与成就,将因刘宜良被杀案受到严重伤害”。《郝总长日记中的经国先生晚年》第214页。
  在传子部署已经不可能实施的情况下,蒋经国在接班人问题上开始筹划新的对策。如不改变初衷,国民党内的革新派就不会拥护他,这一点蒋经国看得很清楚,他深深知道:革新派之所以崇拜他,拥护他,就是因为他比其父开明。革新派都反对家天下统治,也看不起蒋孝武。假如蒋孝武承继父业,开明派中有人会因高官厚禄而投靠他,但绝大多数人会因蒋经国的不明智之举而对他产生怀疑心理,从而进一步产生离心倾向,最后弃蒋而去。再者,如果蒋经国传位于子,还会促使蒋家势力同地方反对派的矛盾有所发展。以康宁祥为首的革新                             保台派,寄希望于蒋经国实施开明政策,实行民主改革,所以才同国民党合作。高雄事件后,地方反对派发生分化,一部分转向激进,而康宁祥等人仍坚持同国民党合作的温和路线。如果蒋经国坚持传位于子,会使持温和路线的地方反对派对蒋经国的幻想破灭。
  从江南被刺案到1987年之间,国民党高层不断进行人事调整,部署集体接班。国民党十二届三中全会前,蒋经国先是免去亲美代表人物蒋彦士的秘书长职务,起用无班底、长期在外、又靠蒋家起家的马树礼任中央委员秘书长。三中全会重新起用李焕,将他纳入国民党中央常委会。1987年7月,蒋经国毅然破例地任命他为国民党中央秘书长,接掌党务大权。
  为何李焕有此殊荣,并深得蒋经国赏识与重用呢?了解李焕的人都知道,李焕同蒋经国之间的关系,远远比不上王升同蒋经国之间的关系。李焕是湖北人,早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法律系学习,肄业后入中央大学学习。由美返国后,出任《沈阳日报》社社长职务,后任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政治部秘书、沈阳市政府外事处副处长、三青团大连支部书记。从30多岁起,开始从事党务工作,曾任职国民党中央青年部组训处长、国民党中央部第一组第一室总干事,随后擢升为台湾省党部主委。曾与蒋经国一起筹组“青年反共救国团”,历任该组织秘书长、副主任、主任,“行政院青年辅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深得蒋经国赏识。1972年起出任国民党中央组工会主任兼“革命实践研究院主任”等要职,协助蒋经国大力推行“行政革新”。1977年主持地方公职选举时,因发生中坜事件,遭到张宝树、王升等人责难被二人联手推下台。他一度十分窘迫,幸得蒋经国给他一线生机,后由他筹建“中山大学”,次年出任首届校长。1984年因政绩斐然,终在王升倒台后入俞国华“内阁”,出掌“教育部”。
  李焕为国民党党务专家,擅长组织、协调,被誉为“组织天才”。台湾及海外舆论普遍认为,李焕的“阅历丰富”,“素享人望”,是国民党力主本土化、年轻化政策的重要人物。蒋经国重新起用他的目的,就是将他作为集体接班的主要班底成员,同时也为他晚年推行的革新路线服务。
  在重新起用李焕的同时,蒋经国还任命其弟蒋纬国出任“国家安全会议秘书长”,掌握军特实权。对于蒋经国同其弟的关系,社会传闻颇多。蒋纬国的经历不似蒋经国那样艰辛,他早年毕业于东吴大学物理系,入德国慕尼黑军校,后又入美国军校深造。返国后曾在胡宗南部下服务。1948年升任装甲兵上校参谋长,后升任少将副司令,去台后升任中将司令。按蒋介石的愿望,希望他掌握军队,所以任命他为三军联合大学校长。因为他自己是靠黄埔军校起家的,也希望陆海空三军将领皆为蒋纬国的学生。但蒋纬国在三军大学校长任内,竟将5岁的儿子蒋孝刚带到校长室,并将他放在自己头上拍了一张照片,然后交台北《联合日报》登在报上。此照片一发,有人就向“监察院”检举,称校长办公室是庄严之地,怎么可以把自己儿子带到办公室并让其放到头顶照相,还见诸报端。此事被媒体曝光迫使蒋纬国赶紧请辞三军大学校长职。
  有舆论称:蒋纬国自任装甲兵中将司令,历经20载未受提拔,其因在于蒋经国的压制。此说有一定道理,但也不尽然。蒋纬国自己称:对于哥哥,从大陆时期开始,他就既敬且畏。他觉得“哥哥的心志坚定,处事平稳,富正义感,具备领导‘国家’的才干,所以敬之”;另一方面,他也感到“哥哥城府很深,对于自己又有所算计,且掌控了情治网,所以畏之”。他同蒋经国几十年来的相处方式,就是避免起冲突,哥哥说什么就是什么。包括湖口事件在内,他自己觉得有什么来自哥哥的委屈,是从来不向父亲提起的。据蒋纬国称:1948年蒋经国奉父命回溪口和族人重修蒋氏宗谱。蒋经国意欲将蒋纬国自宗谱中排除,因族长等人反对未果。蒋经国当时可能对蒋纬国身世有相当了解,故而从血缘方面作了考虑,否则无法解释。
  也有舆论称:蒋纬国才思敏捷,语言风趣幽默,智慧过人,他能够在群众中引吭高歌,也能滔滔不绝地阐述他的军事观念与战略思想。就他的性格而言,与蒋经国迥然不同,哥哥认为弟弟不够严肃,话太多,谈不上谨言慎行,交往又复杂,不宜赋予重任。此说确有一定道理。但真正使蒋纬国升迁受阻的因素,还是来自于“湖口兵变”事件与《蒋纬国报道》一书的影响。
  所谓“湖口兵变”是指60年代中期装甲兵部队发生的一起对台湾现实不满所爆发的偶然事件。“湖口兵变”至今已近40年,台湾当局仍对此讳莫如深,只字不提,事件主角赵志华本人已病逝,他在狱中所写的《湖口兵变真相》手稿也下落不明。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