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蒋经国

第46章


对于此事件只能根据各种资料作一说明。
  1964年1月21日上午10时左右,装甲兵副总司令赵志华在湖口基地主持装甲兵第一师的战                             备检查,部队荷枪实弹。赵志华一上台就以老装甲兵的身份拉近官兵的心理距离,在“感情诉求”结束后,即发表了一篇类似“清君侧”的演说,演说要点是:
  (1)国际形势不利于台湾当局,世界各国争相与大陆中共建交,台湾“外交”有陷入孤立的危机,“政府”官员没有处理“外交”的能力,竟有人提倡“两个中国”的论调。
  (2)高级军事将领,只顾自己生活享受,不顾部队士兵生活。他攻击周至柔,他家里养的狼狗,每月吃的东西比一个连的伙食费还多。岛内选拔“中国小姐”活动,无异鼓励奢靡生活,也沦为高干子弟追逐的对象。
  (3)装甲兵部队是国民党军的精锐之师,也曾是戍守“首都”的“御林军”,理应挺身而出。
  他要求部队向台北市挺进,去扫除“总统”身边的坏人,以尽到保护“总统”的职责。赵的演说不仅没有博得干部士兵的满堂喝彩与掌声,反而使部队僵住了。他又朝天开了两枪,叫喊“谁敢跟我去?”此刻一老士官率先响应,随即又有一位身披政战徽章的少尉军官张民善上台响应。赵志华对两人大加赞扬,稍不留神,即被政战人员抱住,张民善高叫:“抓起来!”全师部队经师长徐美雄指挥解散营区,从而一场所谓的“湖口兵变”宣告结束了。
  赵志华是蒋纬国一手提拔的黄埔10期毕业生。他治军一向严格,不论军纪、政纪、战技训练、装备保养、环境卫生,无不样样争第一,有人夸他是蒋纬国的“真传”。这样一个人为何要发动“兵变”呢?1988年3月22日《自由时报》的说法是:升迁不成;买房子价钱不够;采购伙食案被批驳;不满时局及当时若干军方将领。若从政治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湖口兵变”实为装甲部队部分将领对台湾社会现实不满的一时激愤之举与“个人行为”。
  “湖口兵变”发生时,蒋纬国已不在装甲兵司令任上,时任“陆军参谋大学校长”。但因装甲部队多年为蒋纬国把持,重要干部包括赵志华都是经他手提拔的,自己的“子弟兵”发生重大违反军纪案,当然要受到牵连,因而“自请处分”。当“国防部长”俞大维认为蒋纬国不在其位不负其责,且又是蒋家二公子,自然不便处理,遂将“烫手山芋”扔给蒋介石,蒋介石也颇费思索。后又经宋美龄求情,希望不要扩大此事,蒋决定此案按违反军纪案处理,赵志华被判无期徒刑,1978年因病保外就医,1982年病逝。蒋纬国从此也失掉了带兵权,并影响了他日后的升迁。尽管蒋纬国一再否认此次事件对他的影响,但也无法改变20年未被提拔的事实。
  关于《蒋纬国报道》一书,是香港女作家孙淡宁(笔名农妇)根据蒋纬国口述录音整理并搜集资料撰写的一本描写蒋纬国身世与观念的书。
  孙淡宁到台湾丁中江处与蒋纬国结识,后作为资深记者,在退休前搞了一个蒋纬国专访。专访在《明报月刊》发表,标题就是《蒋纬国报道》。不久,孙有意识赴台接触蒋纬国,蒋同孙谈了他的身世,他所遭遇的一些挫折,有些挫折来自他哥哥。孙淡宁将蒋纬国的谈话内容与自己搜集的资料整理,写了《蒋纬国报道》,有20多万字。1984年初,孙将书稿交台湾远流出版社,准备出版。
  该书首先披露了蒋纬国的身世之谜。按照蒋纬国的说法:他不是蒋介石的亲生儿子,而是前考试院长戴季陶的儿子,真的与他有血缘关系的兄长,是前“中信局”驻欧代表戴安国,蒋经国则是他的“义兄”。蒋纬国又是怎样知道他的身世的呢?是日本人山田纯三郎告诉他的。“二次革命”失败后,蒋介石蒋纬国(右)年轻时的留影
  亡命日本,从1914年至1915年间,蒋多次往返日本于中国之间。在日本期间,蒋和留日学法政的学生戴季陶共租一室。蒋、戴共居时,戴结识了当地的护士重松金子。交往之下,金子怀孕并于1916年5月16日生下蒋纬国,没几年,金子病逝。赴日前,戴季陶已同钮永恒成婚,并得子安国。钮氏是一刚烈女子,如果知晓戴季陶的婚外恋,非同戴闹翻不可。故孩子一生下来,就由山田纯三郎带回中国交给蒋介石,蒋回国前已同戴商量好了,孩子取名蒋纬国。在蒋纬国的记忆里,父母就是蒋中正与姚怡诚。当他得知自己的身世后,虽无缘认祖归宗,但仍以实际行动对生父尽人子的孝道。他筹办了传贤大学,并为戴季陶塑像。此外戴安国病逝时,也由蒋纬国料理丧事。这就是《蒋纬国报道》一书最引人注意的地方。该书的第二部分则是蒋纬国大谈他的战略学,也包括他的人事挫折等内容。
  当《蒋纬国报道》一书样本出来后,出版社为求慎重,将样本送蒋纬国亲自审订,就在审订阶段因大样外流被台北新闻处、文工会主任宋楚瑜及调查局获得,并送交蒋经国。蒋经国阅后大为生气,他把蒋纬国找去问罪,并且厉声斥责,蒋纬国也不服气。兄弟俩对话说:
  “哥哥,你有掌握社会的力量,我没有。我只有尽我自己的力量去制止她。我告诉过孙淡宁,出这本书对她没好处,所以我修正她、迟延她、制止她,不让她出书,是你把书弄出                             来的。”
  “你为什么要跟她讲这些话(指书的内容)?”
  “我除了‘修正’她以外,没有讲什么?”
  “这本书如果出来,惟你是问!”汪士淳:《千山独行——蒋纬国的人生之旅》第249—250页。
  “我可以保证,这本书如果出版的话,我会到慈湖去,在父亲灵前自杀谢罪!”汪士淳:《千山独行——蒋纬国的人生之旅》第250页。
  蒋经国还派人将样本送给宋美龄看,宋担心该书出版会影响兄弟俩的关系,故劝蒋纬国最好不出版。蒋纬国后来回忆说:“孙女士在这本书里为我抱打不平,但是却打到了别人!”“那里面有许多都是道听途说的事,资料不实;而且她不喜欢的人,也藉这个机会在书里修理一番。”蒋纬国找到孙淡宁说:“我不阻止你出这本书,但里面有些资料不确实,你该找我商量才是。你原来预备写本书以后退隐,这本书一出,留下来的却是败笔,毁了你一世英名啊,这实在划不来。这里面的内容对我兄弟之间有挑拨之嫌,对我父子、母子之间也都有不良影响,有许多事情,老夫人还在,你批评干嘛?”“你有出书的自由,我有否认的自由。有很多东西我跟你讲过,你不改。”“记者有报道事实真相、服务社会的义务,你这样写,死后会被人‘鞭尸’的!”蒋纬国还称:“我没有什么政治力量来暗算你,我没有什么帮派的力量来钳制你,我也没有新闻界的力量来包围你,但到必要的时候,我的‘弟弟’不认人!”他在孙淡宁面前挥舞着“拳头”汪士淳:《千山独行——蒋纬国的人生之旅》第252页。。在各方压力下,《蒋纬国报道》一书未能出版。
  在《蒋纬国报道》事件中,最令人感兴趣的是:为什么蒋纬国会在此时出版这本书呢?
  一种观念认为:“蒋纬国年事已高,太太久居美国,独子孝刚多年‘出国’后,未再返回,老来寂寞是人之常情。趁仍健朗之时,婉道身世,也好了却一生心事。”
  也有人认为:“《蒋纬国报道》一书的问世,不是蒋纬国政治生命结束之因,而是结果。蒋纬国自调任冷门的‘国防部联训部主任’以来,就无所事事,郝柏村存心压他;而郝柏村压他,又受命于蒋经国,去年8月底,蒋纬国申请退役之说终于爆开。此一直接来自蒋纬国本人及其支持者的消息,为岛内外造成不少冲击,‘国防部’及蒋孝武控制的中央社不得不被迫否认。接着,蒋纬国口述回忆录,声称他原不姓蒋而姓戴。蒋纬国的身世之谜,外界谣传已久,但由蒋纬国亲自证实,其意义完全不同。这显示蒋纬国在极度失意中,已决心与蒋家划清界限。他自愿打破‘帝王系统’的神话,当然是因为‘帝王系统’已不能为他带来任何益处。《蒋纬国报道》一书透露的就是蒋纬国绝望的心情。”
  既然蒋经国对蒋纬国同孙淡宁的谈话表示严重不满,为何又于1986年6月18日提升他为“国安会秘书长”一职呢?笔者引证台港的一些评论,可从中得到启示:
  台湾《联合报》对此项任命评论说:
  “我们有理由相信,蒋纬国出任‘国安会秘书长’,当可使‘国家’安全问题,获得现代战略与‘民主法治’的双重检验;而使战时与平时,非常时期需要与‘民主宪政’规范的矛盾,获得合理的具有前瞻性的统治。”
  香港《明报》1986年7月29日刊文称:
  “发表汪道渊继宋长志任‘国防部长’,蒋纬国继汪道渊任‘国家安全会议秘书长’”,“绝不是简单的人事命令,而是关系到台湾民主前途的保证措施。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