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蒋经国

第47章


以文人任‘国防部长’,固然而可以大大冲淡军事统治的趋势,而以一贯具有民主素养并在台湾公认为具有民主作风的蒋纬国任‘国家安全会议秘书长’,更可作为台湾走向民主的安全瓣”。
  香港《争鸣》杂志称:
  “蒋经国虽然声明不会传位给家人,但一旦驾崩,可能没有第二个人比蒋纬国更镇得住局面。”
  综合诸项评论,即可看到蒋经国任命蒋纬国出任“国安会秘书长”是在部署集体接班。蒋纬国被起用使“参谋总长”在军中的实力大大削弱,因蒋在军中素有相当威望及声誉,在蒋经国决定实施集体接班的情形之下,很显然蒋纬国是稳定台湾军心的关键人物,也是唯一具有牵制郝柏村军系力量的将领。把蒋纬国放在具有至高无上地位的“国安会秘书长”的位置,就为他铺下掌握军、特两大系统实权的道路。尽管蒋经国对蒋纬国有诸多不满,蒋纬国也深深地认识到这一点,但蒋经国从未来国民党统治的长治久安与蒋氏家族利益考虑,还是将蒋纬国纳入集体接班的主要班底成员。当然,蒋经国已对世人做过保证,蒋家人不会再做“总统”,所以也未考虑让蒋纬国接班问题,而是想让他在未来政权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已。而蒋纬国对于哥哥的任命并不领情,他认为自己仍是个局外人,“始终没能参与‘国家’大计”,他还常以“一人之下,无人之上”自我解嘲。由于蒋经国突逝与李登辉极力排斥蒋纬国与李焕,致使蒋经国部署的集体接班格局被破坏。如果要探究集体接班格局被破坏的原因,只能怪蒋经国看李登辉看走了眼。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蒋经国身体日见衰弱,他深感来日无多,遂在台湾全岛掀起了一场规模宏大的“政治革新运动”,从而使台湾社会的政治体制由强人政治过渡到政党政治的转折时期。探究台湾社会政治、经济转型的原因及特点,必然要追溯到蒋经国晚年在政治上目的举措:这些政治举措又被岛内外舆论称之为“向历史交代”。
  对于蒋经国晚年向历史交代的内容,岛内外舆论众说纷纭,多数人认为是指蒋经国晚年                             全力推展的“政治革新运动”。笔者以为此说抓住了问题的实质所在,但并未全部反映蒋经国晚年在政治上的举措。蒋经国晚年“向历史交代”的内容应包括以下三点:
  (1)改变接班部署,是蒋经国晚年“向历史交代”的突出表现;
  (2)进一步实施本土化政策是蒋经国晚年“向历史交代”的另一重要内容;
  (3)大刀阔斧推行“政治革新运动”,则是蒋经国晚年“向历史交代”的核心之点。
  前两点前文已作详细说明,后一点则须在下面作重点叙述。
  “革新”构想
  国民党退守台湾以来,为了维持在台湾的统治地位,曾进行过多次“政治改革”。然而历次“改革”,无论就其规模、范围,还是就其深度而言,都无法与蒋经国晚年推行的“政治体制改革”相比。此次“政治改革”是从1986年开始的。
  1986年春节前夕,蒋经国曾对一位他经常咨询的当局高层人士说:春节前后你不要上班了,希望你利用这几天好好想想未来的发展方向问题。蒋经国还说,这几个月经济形势好转,军售问题也有妥善的安排,“国防”科技更有长足的进步,“国家”安全似无问题,“政府”应有余力在政治建设方面施展作为。他还说:一年内连续发生江南命案与“十信弊案”,显示“政府”政治结构存在缺陷。过去情治单位的严重问题,亟须改革。1987年8月30日《中国时报》。
  另一位接近蒋经国的高层人士证实:蒋经国非常注意记取江南命案的影响,以后情治首脑出缺,他宁愿以军事将领接任而不提拔情治系统人士,以严明情治机关的纪律。
  1986年3月底,国民党召开十二届三中全会。蒋经国亲自主持会议,并以《迈向胜利的新历程》为题致辞。致辞由国民党中央秘书长马树礼代为宣读。致辞重复了“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陈词,并口头要求全体出席会议者:
  “要不畏环境的艰苦困难与险恶,屹立不摇,努力奋斗”。“今天我们‘国家’正值多难之秋”,这次召开会议,“为的就是要打破今天所面临的难关,要开创更美好明天的将来”。
  会议根据蒋经国讲话精神,通过了“承先启后,开拓‘国家’光明前途”的中心议题案。该案明确指出:
  自十二届二中全会以来,“遇到新的挑战,产生了许多亟待‘革新’和解决的问题”,并提出“要以党的‘革新’结合行政的‘革新’”,“带动全面的‘革新’”。1986年3月30日《中央日报》。
  上述蒋经国的讲话与三中全会议题案表明蒋经国将在政治上有大动作。
  三中全会之后,蒋经国在多种场合大谈“政治革新”,他在—次国民党中常会上讲:
  “时代在变,环境在变,潮流也在变,因应这些变迁,执政党必须以新的观念,新的做法,在‘民主宪政’体制的基础上,推动‘革新’措施,唯有如此,才能与时代潮流相结合,才能与民众永远在一起。”《蒋“总统”经国先生言论著述汇编》第15辑第323页。
  蒋经国还特别强调:
  十二届三中全会应是“国民党在作风上的一个分界线,改变过去比较保守的做法”。
  国民党“在力求进步与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地自我检讨,发掘缺点,并以魄力、担当和勇气面对现实,作必要的‘改革”。要“突破困难,再创新局”。《蒋“总统”经国先生言论著述汇编》第15辑第320页。
  蒋经国还将调整和改善同党内外势力的关系作为‘改革’的重点。他训示各级国民党党部应该:
  “多交朋友,要多听取并虚心接纳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基层党员干部“应当以民众服务员自许”,同各方人士“建立良好关系”。蒋经国还多次告诫有关部门:
  “在尊重‘法治’的基础上,加强与各界人士的沟通,增进彼此的了解,共同为启导社会祥和,开拓‘国家’光明前途而努力。”
  上述讲话表明:蒋经国已深深地认识到,国民党肌体生了许多毛病,必须加以诊治,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因应“社会变迁和民心潮流”,在政治上实行“民主革新”,才能巩固与发展经济建设的成果。否则,经济建设将后劲不继,经济成果也将不保。
  为了大张旗鼓地在台推行“政治革新”,蒋经国首先在组织上作了安排。十二届三中全会上,蒋经国对国民党中常委人选作了调整。此次会议仍保持31名中常委,但换了4人。被除名的有孙运璇、马纪壮、阎振兴和赵自齐,增加了李焕、吴伯雄、施启扬、陈履安。4位新人进中常会,首先使国民党决策机构在年轻化问题上稍有改变。除李焕外,其余3人均在50岁以下,使中常委平均年龄比原来降低了两岁。另一方面,蒋经国提拔的新常委非常注意他们的学历,包括对“政治革新”的态度与国民党的渊源。4位新人都有较高学历,并且赞成蒋                             经国的维新路线。李焕是蒋经国的门生及嫡系,曾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学位。陈履安是原国民党副总裁陈诚之子,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机工程系,获纽约大学博士学位。吴伯雄毕业于台成功大学工商管理学系。施启扬获台湾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联邦德国海德堡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吴、施二人均是国民党一手提拔起来的台籍“青年才俊”,且亲属中均有国民党红人。对于除名的中常委,蒋经国尽量安抚,如4月4日,他在“总统府”亲自颁授“一等卿云勋章”给孙运璇,以暗示对维新路线的支持。
  在调整国民党中央常委的基础上,蒋经国还从31名中常委中挑选出12人,专门研究“政治革新”诸项内容与政策。这12人是:严家淦、谢东闵、李登辉、谷正纲、黄少谷、俞国华、倪文亚、袁守谦、沈昌焕、李焕、邱创焕、吴伯雄。以严家淦为召集人。蒋经国指示“革新小组”说:
  “今天推定12位常委负责三中全会各项决议案之研究规划,分工策行,是非常迫切的工作。虽然全会交下来的案子很多,但我们要先选择最重要的来做,而且要快做,不要拖。”《蒋“总统”经国先生言论著述汇编》第15辑第309页。在蒋经国的督促下,12名中常委不敢怠慢,对“政治革新”内容作了深入研究。在向蒋经国汇报首肯之后,确定以下6项议题:
  (1)“解除戒严”。此问题在台呼声最高,所以蒋经国明确指示“革新小组”,“戒严问题应列为第一优先”,“应朝解除戒严及准许新党成立的政策方向前进”。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