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蒋经国

第57章



  1987年6月28日,何文德组织的外省人返乡探亲促进会在台北主办的“想回家,怎么办?                             ——打开海峡两岸探亲管道座谈会”。到会者达六七千人,盛况空前。老兵们一致要求当局尽快“打开两岸探亲管道”,以结束因政治分
  ①②1987午8月29日《美洲华侨日报》。
  裂所带来的“民族悲剧”。并希望国民党当局“不要成为制造民族分裂的罪人”。
  同年7月7日,六七百名国民党老兵聚集在台北国民党中央党部大门前请愿。这些老兵有的戴军帽、唱军歌,有的高举“七七抗战子弟兵,50周年请愿人”、“老兵没饭吃,回家找爹娘”等标语,情绪激昂地要求与国民党高层官员对话,以解决他们的问题。当时他们提出三项要求:
  (1)恢复终生俸或生活补助费;
  (2)“战士授田证限期收购”(所谓“战士授田证”是根据1951年蒋介石颁布的“反共抗俄战士授田条例”的规定而下发的。条例规定:“凡服役满两年的退役者,均发给战士授田凭据。”这就算是老兵为国民党流血流汗,并追随蒋介石到台湾去所得的补偿。发此证时,蒋介石扬言“反攻”胜利在即,返回大陆即可兑现授田。然而“反攻”幻梦破灭,蒋介石也已撒手西归,国民党当局又强调“授田证系对参加‘反攻’作战之官兵所作之承诺,惟必须‘光复’大陆后,方能履行此一承诺”。故使等了几十年的老兵不禁哀叹道:“再不解决授田证,我们都要带着它入土了。”)
  (3)“退辅会”应追补历年“三节”的慰问金。香港《镜报》1987年8月号。
  老兵们的返乡探亲诉求与行动得到台湾社会的广泛同情。据台湾《自立晚报》1987年8月份一调查显示:
  (一)您对于当局将宣布开放民众前往大陆探亲一事的看法?
  (1)早就应该开放了64%;
  (2)现在正是开放的适当时机246%;
  (3)反对开放探亲8%;
  (4)开不开放都无所谓28%;
  (5)不知道此事07%。
  (二)如果当局在近期内开放大陆探亲,您将会:
  (1)立即申请前往403%;
  (2)等待一段时日,了解其他探亲者在大陆的遭遇后再决定是否前往477%;
  (3)不会前往探亲或会亲85%;
  (4)在大陆以外地区安排会亲。
  (三)您的经济情况:
  (1)有正当职业,经济无困难104%;
  (2)无业,但经济无困难144%;
  (3)曾有正当职业,目前失业,经济有困难295%;
  (4)长期失业(3年以上)、生活困难456%。
  (四)您在返乡探亲上是否有财力困难?
  (1)有,希望当局协助61%;
  (2)有,希望民间公益团体协助213%;
  (3)没有财力困难96%;
  (4)不了解将花费多少金钱82%。1987年8月31日台湾《自立晚报》。
  从上述调查可发现,国民党老兵中的多数想在近期返乡探亲,也有部分老兵想在家乡定居。但许多老兵深感返乡探亲财力有困难,故在探亲大门开启后,却无法成行。台湾社会许多人士向老兵伸出了援助之手。他们发起了协助老兵返乡的募捐活动。演艺界人士举行义演,工商界人士踊跃认捐,艺术家慨捐作品义卖,筹募活动如火如荼。这些募款,摊到老兵身上,虽不能使老兵衣锦还乡,但却能使一些囊中羞涩的老兵不致自惭。
  以“荣民大家长”自居的蒋经国,面对老兵的呼号当然不能无动于衷。蒋经国的爱将郝柏村在答记者问时称:
  “总统”在谈及两岸关系时,总强调应该照顾“老兵们的情绪”。“他对荣民以及荣民的生活一向是最关心的。总觉得荣民跟了他几十年了,不应该不照顾。经国先生的心思是放在荣民身上的,真心诚意关心荣民的,始终是经国先生。这也是为什么最后他派许历农去接辅导会,而开放探亲也与他对荣民的关心有关”。《郝总长日记中的经国先生晚年》第396页。
  同年7月21日,蒋经国在听取“国军退除役官兵辅导委员会”主委张国英工作检讨时,做以下6条指令:
  (1)“战士授田应作更清楚明白的说明”;
  (2)“退除役官兵难能可贵,犹忆横贯公路预算不足,荣民们说
  没有钱也要修好公路,余亦说荣民如没有饭吃,愿把我的一碗饭分给荣民”;
  (3)“‘政府’始终和荣民在一起,讲明白,说清楚,照应做的去做”;
  (4)“作一长期的判断与计算,尽量帮助荣民做到足衣足食才心安理得”;
                             
  (5)“少数破坏‘政府’与荣民关系者,应以同情心处理,而非‘法律’问题”;
  (6)“‘国防部’与辅导会是整体的,应合力推动退除役官兵辅导”。①
  时任“行政院长”的俞国华按蒋经国指示很快令“国防部”对“战士授田证”作专题研究。老兵的抗争持续至1990年4月7日,“立法院”于凌晨3时通过“战士授田凭证处理条件”,决议由当局收购授田凭据,75万份中每份发给1~10个基数补偿金,每一基数金额为5万元。补偿总额以不超过880亿元为原则。②
  蒋经国病逝前夕毅然决然调整大陆政策,除了来自老兵的呼声外,还有来自大陆与台湾岛内社会各界的挑战因素。
  首先,大陆对台政策的调整与海峡两岸的交流现状不断挑战“三不政策”,给蒋经国造成巨大压力。
                             
  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平统一祖国方针后,又采取了一系列缓和两岸关系、淡化敌意的友善措施。很显然,中共的做法对于打破两岸隔绝状态,推动海峡局势的和平发展,起了主导性的作用。同时,中共此举还从根本上动摇了台湾当局维持30多年“戒严体制”和对大陆实行隔绝封锁政策的基础,迫使其“军事反攻”在其不断遭受失败的情况下,不得不寻求一种新的对策。特别是香港问题的圆满解决,使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想在海外引起更为强烈的反响。台湾舆论界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中共下一个目标就是“解决台湾问题”,台湾当局
  ①②《郝总长日记中的经国先生晚年》第376页。
  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台湾《自立晚报》明确指出:“在中共压力下的大陆政策,如果不改弦更张,恐怕政治局势将益形迫蹙。”
  与此同时,两岸文化与经济的交流也愈益向前发展。大陆提出“三通”(通邮、通航、通商),蒋经国则提出“三不”。由于蒋经国的“三不政策”不符合海峡两岸民众与社会的切身利益与未来发展,因而招致社会各界特别是商界的反弹,“三通”呼声日益高涨,形成了事实上的两岸不接触而交流、不通邮而通信、不通商而通货的局面。
  首行突破蒋经国“三不政策”禁令的是大陆各种文化作品,迅速席卷台湾市场。
  大陆的学术及文学作品早已在台湾普遍流传。30年代的文学作品包括巴金、老舍、茅盾、沈从文、鲁迅、曹禺等人的作品在台均可买到。当代大陆文学作品在“解严”之前已有3家出版社出版十余种。其中钟阿成的小说集《棋王·树王·孩子王》还被列为1986年台湾十大畅销书之一。文史哲方面冯友兰、朱光潜、杨宽、顾颉刚等人的学术专著,早就被台湾的出版商翻印,有些书被当作教科书用。
  再如,大陆京剧录音带纷纷被走私进台。据台报统计:在台湾流行的大陆京剧录影带曾多达200~300种,约100多个剧目。台湾部分京剧热心人士居然发起组织“中华国剧(即京剧)艺术研究中心”,准备全面收集、整理大陆京剧录像资料。与此同时,大陆影视录像带也在台湾广为流传。内容方面:以山川名胜居多,也有政治色彩较浓的故事片,如《西安事变》、《邻居》及《华北军事演习》等。台报认为,大陆影视带之所以能冲破禁制,在岛内广为流传,主要原因是思乡心切;期望加强学术交流,繁荣台湾影视艺术;好奇心促使,一睹为快。
  大陆录音带在台湾也是相当走俏的。即使在邓丽君歌声风靡华语世界时,大陆出版的各种音乐带业已占据台湾录音带市场1/5强,不但数量惊人,而且内容十分广泛,就连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与《长征组歌》,亦受到台湾音乐界的喜爱。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