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蒋经国

第58章


  随着两岸文化交流的加强,两岸经贸交流也在暗中进行,台湾—香港—大陆这条贸易路线,自1980年起,一直是台湾新闻界竞相报道的热门话题。据台报统计:从台湾经由香港转口到大陆的商品总值:1980年为1205亿港币,1981年2182亿港币,1982年1263亿港币,1983年1226亿港币,1984年3327亿港币,1985年头11个月就高达70亿港币,约占出口总额的8%。①大宗的转口贸易使港商和在港的外国人发了横财。有鉴于此,许多台商纷纷进言要求当局不要干涉与大陆直接贸易。就台湾经济的实际状况看,经济的高速增长曾是蒋氏父子在台统治的重要物质基础,但由于台湾经济中外资较多,资源缺乏,且以加工出口为主,因此,它在资本、技术、原料、市场等方面,对西方特别是美国有极大的依赖性。受西方经济震荡与国际市场变化的冲击,台湾经济在70年代已处于停滞与不稳定状态。这种情况表明:台湾工商界要在海外进一步拓展投资市场的困难越来越大,而大陆则是一个巨大的投资市场和商品市场。台湾可以将其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及过剩的资金弥补大陆这些方面的不足;大陆则可以作为台湾经济的强大后盾,给台湾提供充足的原料与广阔的市场。同时,大陆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大量引进外资,也使台湾工商界看到在大陆拓展投资市场的可行性。与此同时,大陆为进一步发展两岸关系,对台商与大陆交易给以极优厚的条件,如由台湾进口的货品都全部免税。另一方面又在香港开出直接贸易的允诺。对于此举,台湾当局明确表示:间接贸易可以,直接贸易不准。1985年4月28日,台湾“经济部长”李达海公开表示当局不会干涉间接贸易,但如果明知货物转往大陆,且与厂商勾结,查有实据者,则另当别论。7月4日,台湾“新闻局长”张京育公开宣布:当局对直接通商行为,一律严禁,违者“依法”交办。②然而禁者自禁,交易者自交易,台湾渔船不但继续与大陆渔船大搞海上直接的物物交易,甚至还进展到停泊大陆港口汲取淡水、同桌吃饭的地步。两岸经贸交流的现状迫使台湾当局必须调整其“大陆政策”,有限度地实施“开放政策”。
  再以通邮而论,台湾当局坚决反对。1982年6月,台湾当局向各级国民党党部下发了《为什么不可与大陆上的亲友通信》的指令。指令提出7条不得通邮的理由:
  (1)通邮的结果是中共可以找出大陆上和台湾有关系的人,进而利用这些人向我们“统战”。“我们难道忍心看大陆上的亲友被打成反革命家属。”
                             
  (2)有一天和我们通过信的大陆亲友可能会被打成“反革命家属”。
  (3)大陆上没有通信自由,所能写的都是违心假话,这样的通信没有意义。
  ①②1987年4月26日纽约《中报》。
  (4)通邮是大陆吸收外汇的“统战花招”,企图扰乱我们的幸福安宁。
  (5)会发生诸如分遗产、重婚罪等问题。
  (6)寄钱回大陆,由于大陆亲友并不能动用,将来会被捐出来,徒然增加他们的痛苦。
  (7)会造成“通邮假象”,混淆国际视听;同时也给予中共向台湾“挑拨分化”、“思想污染”的机会。①
  透视上述7项理由,事实上都是站不住脚的。台湾当局为了政局稳定,泯灭亲情,大小事务都以“防御性的阴谋理论”观点来看待,而民间则希望尽快通邮,特别是国民党老兵。台湾军方为禁止通邮曾制定“国军官兵践履反情报责任实施奖励规定”,提出“检举官兵与‘匪区’通信经查属实者,奖给新台币1000元至3000元”。上述规定在台湾老百姓与老兵眼中,不过是一个“随意的行政命令”,通信依旧通过各种渠道秘密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台湾“省政府”社会处于1987年3月21日向县市政府及省管事业单位称:“在台湾的人,接到大陆的父母丧亡音讯后,依‘劳动基准法’,得向事业单位请假自行举行家祭。但是,请假必须依据来自台湾域外地区的电信证明。”②这件公文看起来是有关丧假的小事,其实却是具有高度政治意义的大事。因为它等于默许了通邮的合法性。
  尽管蒋经国在两岸关系上坚持“三不政策”的立场没有改变,但两岸交流与通邮的现状,迫使他必须改弦更张,才能稳定台湾社会。
  其二,民进党挑战国民党的“大陆政策”与台湾社会各界抨击“三不政策”,迫使蒋经国在其临终之前调整“大陆政策”。1987年2月,民进党为扩大其在海内外的影响首次赴美活动。民进党在访美期间,首次提出将在台湾及海外发起返乡省亲运动。
  众所周知,民进党后来成为“台独党”,其成员几乎都是台籍人,为什么在成立之初发起返乡省亲运动呢?深入研究民进党推动返乡探亲运动,可以发现他的主要意图是:反对国民党的现行独裁统治,试图通过返乡省亲运动争取岛内民众和海外华人的支持;此项结论是从民进党关于此一运动的纲领及行动及做法中得出的。
  ①②1987年4月1日台湾《民众日报》。
  3月2日,民进党中常会授权,推动返乡探亲运动。专案小绍由尤清、康宁祥、洪奇昌、游锡坤、邱义仁5人组成,以拟定审查计划草案及执行办法。与此同时,民进党的骨干之一许国泰于3月1日在台湾新竹宣布,他将带头发起关心大陆在台同胞及海外台湾人返乡运动,呼吁有返乡意愿者到岛内各地民进党服务处登记。
  民进党锁定返乡省亲运动的主要对象有以下4种人:
  (1)1949年前后随国民党当局去台的大陆籍人士,这类人约200万人。
  (2)1945年至1949年被征兵或因谋生而赴大陆的台湾人,这类人约3万人。
  (3)40年来赴海外留学、谋生,但因政治原因而遭国民党当局禁止入境的台湾省籍人士,这些人仅在美国就超过14万人。
  (4)台湾的原住民,因国民党当局的山禁政策不易返乡或入山者,这种人约30万人。
  民进党返乡省亲专案小组确定指导原则是:“人权至上,不分党派,人道为先,亲情第一。”同时还决定开展17项有关返乡省亲的活动,从三个方面展开工作:
  其一,做宣传发动工作。如散发传单、举办说明会和义卖等活动,搜集和公布寻亲启事,办理返乡省亲意愿登记等。
  其二,向国民党当局呼吁解除返乡探亲限制。如提出质询和“法案”,邀请国民党当局要员参加公听会和辩论,以及向国民党当局有关部门请愿等。
  其三,与外国红十字会和人权组织联络,请求协助等。
  几个月之中,民进党先后举办了说明会、公听会、座谈会、民意调查、签名及质询等一系列活动。其中比较突出的有:
  一是在岛内举办说明会。如3月28日晚在台北“幸安国小”举行的返乡省亲运动第一场说明会,参加者近2000人。说明会由长期离乡者倾诉望乡思乡之愁苦外,还有介绍寻亲启事和为返乡省亲运动募捐等活动。
  二是在“民意机构”提出质询。首先是“立法委员”许荣淑于3月2日提出书面质询,她说:过去执政党一再假借中共会利用亲情,设下陷阱对我进行“统战”,为“免国人误入中共统战圈套”,乃禁止在台湾的大陆籍人士前往大陆探亲,禁止与大陆亲人通讯。这种做法,固然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但却不合乎人性。
  许荣淑强调:因时转势移,目前海峡两岸的大陆籍同胞,早已经由各种管道取得联系,                             有的更经由海外直接返回大陆省亲,这些都是公开的秘密。所谓禁止“三通”,已形同虚设。许表示:与其逆势,不如顺势。因此许建议:国民党对“大陆政策”宜作适度转变,有限开放大陆籍人士回大陆省亲,这不但合乎天伦与亲情,也是在台大陆各省籍人士的共同愿望。1987年3月3日台湾《民众日报》。
  4月初,许国泰在“立法院”质询时,将炮口对准“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认为国民党当局抓住“戡乱时期”不放,就是要在台长期实行独裁统治,推进返乡省亲运动,旨在使国民党独裁统治打开一个缺口。5月份,13名民进党“立委”联合进行书面质询,要求国民党当局秉持人道主义和人权原则,解除有关返乡探亲限制。5月20日,15名“非执政党籍省议员”(大多数为民进党人)联署提案,建议台湾“省政府”普查外省籍民众返乡省亲之意愿和台湾省籍流落大陆的人数及名单,以协助离散同胞返乡省亲,完成祭扫祖坟的心愿。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