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蒋经国

第60章


1987年9月28日《台湾新生报》。
  “新闻局”的举措招致台湾社会各界反弹,“立委”黄泽清、王义雄、刘兴善于28日提出呼吁,肯定李、徐的大陆行,并要求当局“采前瞻性做法”。30日,民进党“立委党团”联名向“行政院”提出紧急质询,要求“新闻局”撤销对《自立晚报》的行政处分。此案直闹到翌年3月24日,台湾地方法院宣判吴丰山、李永得两人无罪,“新闻局”只好表示“尊重司法审判权的独立”,对于此一判决“自应尊重”。至此,《自立晚报》派记者赴大陆采访引发的案件才宣告终结。尽管台湾当局声色严厉地宣称查处《自立晚报》案,但他不得不承认此事件对台湾社会所造成的震撼及对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的影响。就在李永得、徐璐飞赴祖国大陆一月之际,作为台湾的大家长蒋经国终于开启了返乡探亲的闸门,使海峡两岸关系有了历史性的突破。
  其四,“台独”势力猖獗与美国的压力也迫使蒋经国调整其“大陆政策”。
  蒋经国宣布解除“戒严”与开放“党禁”的构想是企图缓和台湾社会内部矛盾。但在事实上此举却为党外势力中的“台独”分子鼓吹“自决”提供了可乘之机。他们要求全面改造“民意机构”代表,同国民党争夺台湾前途的主控权。“台独”猖獗成为台湾现时最不安定的因素。基于上述形势,蒋经国决定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通过两岸交往,以淡化台湾意识,增强“中国意识”,遏制“台独”势力的发展。
  蒋经国修订“大陆政策”也有来自岛外特别是美国方面的压力。近年来,国际社会对中共和平统一方针普遍表示赞誉。相反,对台湾僵硬的“三不政策”表示了反感与不满。许多国家与地区出于自身利益,都不希望台湾海峡局势动荡而影响这一地区的稳定,他们要求蒋经国与大陆对话。特别是美国,害怕台湾问题影响中美关系,妨碍其全球战略利益。在处理两岸关系的态度上,也开始出现某些变化,间接或直接地促进台湾当局调整“大陆政策”,缓和两岸关系。1987年3-4月,美国国务卿舒尔茨和助理国务卿西古尔又分别在上海和旧金山重申美国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表示“支持台湾问题和平解决”的过程,欢迎两岸开展“包括间接贸易和日益频繁的人员交流”,以“有助于缓和台湾海峡的紧张局势”。1987年4月25日《美洲华侨日报》。
  舒尔茨与西古尔的讲话,颇令台湾当局惊慌,认为此话透露出美国对两岸统一问题由不介入的袖手政策转为乐观其成的意向。台湾《民众日报》称舒尔茨之言“弦外有音”,“不可掉以轻心”。《大众晚报》刊文称:舒尔茨“措辞颇不寻常”,“对于中国统一问题,采用比以往更积极暧昧的字眼,使得原本按部就班的台美实质关系一度陷入紧张”1987年3月17日台湾《大华晚报》。。《中国时报》则认为:西古尔强调,美国对于如何解决台湾问题,并无“任何特殊的观点”。“综观演说内容,可以看出解决台湾问题被列为美国政策中最低的优先次序,经济关系,尤其是支持中国大陆的现代化,居于最优地位。”1987年4月23日台湾《中国时报》。台湾当局令其驻美代表钱复就此事展开调查,当确定“一个中国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仍是美国政府的政策立场后,台湾“外交部长”朱抚松在“立法院”澄清舒尔茨讲话带来的影响说:美国与台湾之间的“实质关系没有任何改变,美国对海峡两岸的中国统一问题仍采取不介入、不干预、不施用压力的态度”。
  然而当台湾当局尚未宣布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之际,美国驻中国大使洛德10月2日在接受美国国家广播公司采访时,抢先公开对开放大陆探亲的“和平进展”表示欢迎。1987年10月5日台湾《联合报》。1988年3月,吴学谦出访美国时,里根总统再次表明:“美国欢迎去年以来台湾两岸人民的往来,希望这一趋势继续,美国将努力促成有利于上述发展的环境。”尽管美国一再表白处理两岸关系的立场并未改变,但支持两岸关系发展的态度已相当明显,台湾当局最害怕的是“可能被再次出卖”。在这种压力下,蒋经国不能不考虑调整“大陆政策”,以两岸关系的正常化,换取台湾岛内政局的稳定。
  当蒋经国下决心不做“民族罪人”,要“向历史交代”,推进两岸关系后,遂召国民党中央秘书长马树礼来见,令其研拟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案。
  1987年初,马树礼奉命集中有关部门开会研讨开放大陆探亲案。据台报称:研讨结果反映不一,保守气氛浓厚,阻力大。这种阻力主要来自国民党元老派与情治部门。这些要员们反共大半生,虽绝大多数祖籍在大陆,迟暮之年不免暗生思乡之情,但他们根深蒂固的反共                             情绪,令他们成为两岸关系正常化的绊脚石。台湾的警察、边防与情治部门因非常时期权力恶性膨胀,在求新求变的潮流中,这些部门的首脑似乎预感到自己操纵的生杀大权即将被削弱,故一味强调安全利益,为两岸交流设置重重障碍。一些官僚过惯苟且偷生的日子,亦以十分消极的心态看待两岸关系,并不乐意有一番开创性的作为。但上司交下来的任务不能否决,最后便提出“准出不准进”、“条件从严”,使有资格到大陆探亲的人减到最少为好。马树礼将此研究结果上报给蒋经国后,蒋极不满意,立即要求马树礼组织研议。高天盛:《开放探亲三部曲》,载《新新闻》周刊1987年9月6日。此时已是4~5月间,国民党全力从事解除“戒严”的研究工作,马树礼分身乏术,后来又为去留问题煞费思量,事情暂时耽搁下来。
  5月下旬,蒋经国在例行接待外宾后,特将担任第一局副局长的英文秘书马英九留下,询问他对最新政情及舆情的意见。马英九答称:最近“立法院”及舆论均强烈要求“政府”开放老兵返乡探亲,“政府”在这方面应考虑积极回应。“蒋经国听后,要马与‘总统府副秘书长’张祖诒联系,并尽快研究开放大陆探亲的可行性方案。”1993年1月13日台湾《中国时报》。
  据台报称:这一时期蒋经国的决策理念,似乎受到媒体的相当影响,尤其对朝野“立委”有关开放探亲的发言内容,及民间团体对突破两岸闭锁政策的建言声浪,几乎都能全盘掌握。他曾不止一次亲口告诉亲近的僚属说:“离开家乡三四十年的人,没有人不想家的,这是人之常情。‘政府’对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应乐观其成。”①
  6月2日,马英九完成《民众往返大陆探亲问题之研析》初稿,经“总统府”第一文胆副秘书长张祖诒修正,于6月4日将本案依“总统府”内的公文作业程序正式提出签呈,并经张祖诒、沈昌焕层层转呈蒋经国核处。马英九出于保密起见,私下将该草案定名为“颖考专案”。所谓“颖考”,乃取材于《左传》中《郑伯克段于鄢》一篇。该文记载:郑国发生内乱,郑庄公打败其弟段于鄢,并放逐其母姜氏,而郑国大夫颖考叔以事亲至者感动郑庄公,并促成郑庄公与其母姜氏重逢团聚的故事。②
  “颖考专案”出炉后,蒋经国指示李登辉与马树礼,分别从党政系统的立场,进一步研拟因应方案的具体做法。7月份马树礼去职,李焕接掌国民党中央党部,直接策划开放大陆探亲案,并很快订出了原则方案。当蒋经国将方案交“总统府”研议时,发生了严重的意见分歧,其焦点在于是限制开放探亲还是普遍开放民间交往。
  一派观点主张,把开放探亲看作是调整“大陆政策”的第一步,随之将开放、观光、贸易、体育交流与文化交流。他们主张两岸“官方”关系仍坚持“三不政策”,而民间则开放接触,使台海两岸由封闭进入互动关系,由紧张对峙进入和平竞赛。开放探亲事实上等于打破两岸的封闭关系,今后的关系如奔腾的江水,不易再阻拦。他们还认为:台湾在经济上与政治上已有优越性,可以经由积极开放的“大陆政策”对大陆进行“政治反攻”,开放接触对台有利无害。“立委”孙胜治就曾说过,“政府”常花数千万元将台湾的富足及安乐利用空飘介绍给大陆同胞,如果再开放探亲,这些进入大陆的人将是“免费宣传者”。同时,开放对大陆的接触,也有助于减低台湾人对大陆的疏离感,从而减少“台独”的影响。这一派观点的首倡与代表者应是李焕。9月4日,李在高雄市党部举办的“党政工作研讨会”上发表的讲话表述了上述主张。他说: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实际上是“国民党以其台湾地区的经济繁荣、政治民主、教育发达、文化进步,向大陆展开实际有效的‘政治反攻’行动”。李焕还宣称:“这种‘政治反攻’,绝对不是要取代大陆上的中共政权,而是要促进大陆上的政治民主、新闻自由、经济开放,使中国解除共产主义的桎梏,成为民主自由的现代
  ①②1993年1月13日台湾《中国时报》。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