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刘伯温兵法

第28章


伺其变动以击之,
则利。法曰:无邀正正之旗。
【译文】
凡与敌交战,如果敌人队伍阵容整齐,官兵安稳平静,不能轻举妄动。
要等待敌人有变动时方可击之。只有这样才能胜利。兵法说:不要去攻打旗
帜严整部署周密的敌人。
【简析】
唐太宗与李卫公研讨兵法时,李卫公曾指出:凡是对敌作战,假如敌人
不发生错误,我军又怎能打败它呢?好比下棋,双方势均力敌,一着有失,
就会使全局无法挽救。古今战争的胜败,大多由于一次错误所造成,更何况
多次发生错误呢?
如果敌我双方势均力敌产生对峙的局面,就必须在等待中捕捉战机。如
何捕捉战机呢?宋朝的辛弃疾,在他的《稼轩诗文钞存·美芹十论·察情第
二》中指出:敌对双方相持,如果无法得到对方情报,就会产生疑惑;产生
疑惑,就容易惊慌;惊慌时采取的应敌措施,就必定不能完备周密。如果有
办法得到对方的情报,就会心中有数;心中有数,就不会被敌人的假像所迷
惑;不被敌人的假像所迷惑而听任敌人自扰,这样主动权便常掌握在我的手
中。而敌人实际上就自受其害了。
兵法上所说的乘机,是指利用敌人所犯的错误或暴露出来的弱点,乘虚
而入,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这种手段,为历代兵家所推崇。这就是“必胜
之术,合变之形,妙在于乘”的道理。
但是,机并不是无时不在,无处不有,随时都可以信手拈来的。战场上,
经常出现无机可寻,无计可施的局面。当敌人在各方面占据有利态势,我无
机可乘时,就要不急不躁,冷静地观察战局的变化,等待有利战机的出现。
这就是“是以我未可战,则谨守弗失,待敌之敝而胜之”的道理。伺机,不
是软弱的消极行为,而是一种理智的积极表现。这样做可以防止鲁莽行为,
不与敌进行毫无取胜把握的硬拼;可以以逸待劳,以静观变,寻找敌人的弱
点;可以持久胜敌,用拖的战术疲惫敌人。
有时,尤其是已方处于有利态势之时,又可能出现多种机会并存的局面。
这就要求指挥员要善于择机。择机,就是在多种机会同时存在的情况下。选
择更为有利、更符合全局利益的时机,采取果敢的行动。
乘机,伺机、择机,这对于一般人来说,是只要留心就能获得的技能,
现代管理亦不失其借鉴价值。当然,借鉴不能等于机械地承袭。例如管理上
的伺机,不能把工作停下来,等待观望,等机会来了再进行。管理是一个过
程,中途中断会造成不应有的损失。这里的伺机,要求管理者要保持冷静清
醒的头脑,不放过任何一个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益的机会和因素。这正如一位
美国学者所说,多少生活中的不幸和坏运气,只不过是没有看准时机而已。
乱战
【原文】
凡与敌战,若敌人行阵不齐,士卒喧哗,急出兵以击之,则胜。法曰:
乱而取之。
吴人伐州来①,楚率诸侯之师救之。吴公子光②曰:“诸侯从于楚者众,
而皆小国也,畏楚而不获已,是以来。吾闻之曰:作事威克其爱,虽小必济。
胡、沈③之君幼而狂;陈大夫齿壮而顽;顿与许、蔡疾楚政;楚帅贱多宠,
政令不一。七国同役而不同心。帅贱而不能整,无大威命,楚可败也。若分
师先以犯胡、沈与陈,必先奔。三国败,诸侯之师乃摇心矣。诸侯乘乱,楚
必大奔。请先者去备薄威;后者敦阵整旅。”吴子从之。戊辰晦战于鸡父,
以罪人三千,先犯胡、沈与陈,三国争之。吴为三军,以击于后:中军从王,
光帅右掩,余师左。吴之罪人或奔或止,三国乱,吴师击之。三国败,获胡、
沈之君及陈大夫。舍胡、沈之囚奔许与蔡、顿曰:“吾君死矣。”师噪而从
之,三国奔,楚帅大奔。【注释】
①吴人伐州来:州来为西周分封的诸侯国之一,公元前529 年为吴国所
灭;以后,州来又被楚国占领,成为楚邑:公元前519 年并入吴国。故址在
今安徽凤台。此处所指吴国讨伐州来的战争发生在公元前519 年。
②公子光:即以后的吴王阖闾,名姬光,为吴王诸樊之子,故称公子。
此时的吴王为王僚。
③胡、沈:连同下文的陈、顿、许、蔡都是西周分封的诸侯国。胡在今
安徽阜阳,公元前495 年被楚灭;沈在今河南平与以北,公元前506 年为蔡
灭;陈在今河南和安徽交界处,前479 年被楚灭;顿在河南商水北,前496
年为楚灭;许初在今河南许昌东,后相继迁往河南叶县、安徽毫县、河南西
峡和鲁山境内,战国初期被楚灭;蔡初在河南上蔡境,先后迁至新蔡和下蔡
(即州来)境内,前447 年为楚灭。
【译文】
一般作战,如果敌人队伍不整齐,士兵大声喧哗,这时立即出兵进攻,
就可以胜利。兵法说:敌人出现混乱时就乖机攻取。
春秋时,吴国讨伐州来时,楚国率领诸侯国的军队救援州来。吴国公子
姬光说:“诸侯服从于楚国的确实不少,但都是小国,他们因为惧怕楚国而
不能不来。我听说,凡事如果用威武胜过仁爱,虽然小也一定能成功。胡国
和沈国的国君年幼但狂妄;陈国的大夫年壮可是愚蠢;顿国、许国和蔡国妒
忌楚国的政治地位;楚国领兵的人卑贱而受宠爱,因此政令不一致。这七个
国家同行但不能同心。领兵的卑贱就不能使军队统一,因而没有大的威望,
楚国是可以打败的。如果我们能分兵先用一部分兵力进攻胡国、沈国和陈国,
他们就一定会先败逃。这三国败了,诸侯国的军心就动摇了。诸侯一混乱,
楚军也必然败逃。因此,请先让少戒备、威严差的部队先出动,后出动严整
的部队,要严阵以待。”吴王听从了这个计策。戊辰年(公元前533 年)末,
吴国军队和七国军队交战于鸡父(今河南固始县东南)吴国用犯人3000 先攻
胡国、沈国和陈国,三国军队迎战。吴军分成三部分,跟在犯人后面进攻,
中军由吴王带领,姬光率右军掩护,其余军队在左边。吴国的犯人时而奔跑,
时而停止,三国军队就乱了。吴军向三国军队发动进攻,三国军队大败。吴
军俘获胡、沈两国国君以及陈国的大夫,释放了胡、沈两国的俘虏。俘虏逃
奔到许国、蔡国和顿国时说“我们的国君死了。”于是这些国家的军队也吵
吵嚷嚷跟着跑,致使这三国大败而逃。最后,楚国的军队也终于战败逃走了。
卷八
分战
【原文】
凡与敌战,若我众敌寡,当择平易宽广之地以胜之。苦五倍于敌,则三
术为正,二术为奇①;三倍于敌,二术为正,一术为奇。所谓一以当其前,
一以攻其后。法曰:分不分为摩军。
梁将陈霸先、王僧辩②讨侯景,军于张公洲③。高旗巨舰,截江蔽空,
乘潮顺流。景登石头④,望之不悦,曰:“彼军士有如是之气,不可易也。”
帅铁骑万人,鸣鼓而前。霸先谓僧辩曰:“善用兵者,如常山之蛇,首尾相
应⑤。贼今送死,欲为一战。我众彼寡,宜为其势。”僧辩从之,以劲弩当
其前,轻锐蹂其后,大阵冲其中。景遂大溃,弃城而走。
【注释】
①若五倍于敌,则三术为正,二术为奇:“奇”、“正”是我国古代军
事术语。一般说来,以变化莫测的手段,实施出敌意料的攻击为“奇”,采
用常规的织法为“正”。具体地说,在兵力使用上,守备、箱制的为正兵,
机动突击的为奇兵;在作战方法上,正面突击的为正兵,迂回、侧击的为奇
兵;在战略上堂堂正正的部队为正兵,突然袭击的为奇兵,等等。“奇”和
“正”可以互相转化,即所谓“奇正相生”
②陈霸先:即陈式帝,南朝陈国的建立者。梁时曾任太守、刺史等职。
梁元帝承圣元年(552 年)与王僧辩讨灭侯景,任征虏将军。梁元帝被杀,
他与王僧辩奉萧方智为太宰。后袭杀王僧辩,迎梁敬帝复位,自为相国,封
陈王,不久代梁称帝,国号陈。
王僧辩:南朝梁将。侯景叛乱时,他任大都督,与陈霸先破侯景于石头
城。累功任太尉,封永宁郡公。后因从北齐主高洋谋立贞阳侯萧渊明为帝,
被陈霸先杀。
③张公洲:即蔡洲,长江中的小洲,位于今南京西南的长江中。
④石头:即石头城,又名石首城,在今南京市清凉山。六朝时为建康的
军事撞镇。
⑤如常山之蛇,首尾相应:出自《孙子兵法·九地篇》:“..击其首
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以此比喻用兵的灵活机动,
部队的协调统一。
【译文】
凡与敌人作战,如果我方兵力多,敌人兵力少,就应该选择平坦宽广的
地方作为战场,来战胜敌人,如果我方兵力五倍于敌,就要用三倍的兵力为
正兵,二倍的兵力为奇兵;如果我方有三倍于敌的兵力,就应用二倍的兵力
为正兵,一倍的兵力为奇兵。这就是常说的,用一部分兵力阻截敌人的前部,
用一部分兵力攻击敌人的后部。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