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之谜

第82章


尽管1980 年12 月
与希蒙·佩雷斯角逐工党领袖时再告失败,他的意志仍未消沉,充沛的精力
使他活跃在特拉维夫的政治舞台上。复出的时机终于到来了。 1984 年9 月,
工党与老对手利库德集团组成全国联合政府后,身为工党领袖的佩雷斯出任
总理,拉宾作为工党内的第二号人物控制住了国防部长权柄。对于军人出身
的拉宾来说,主管安全防务可谓驾轻就熟,可他已历经政坛的风风雨雨,思
考问题时不再仅仅囿于昔日“六·五战争”英雄所拥有的思维空间,他更加
精于筹划,在错综复杂的中东政治舞台上通达求变,他主张对解决阿以冲突
问题采取灵活立场,给被占领土巴勒斯坦人以“有限自治”,在保障以色列
安全的前提下,与阿拉伯国家“以部分土地换和平”。基于这些考虑,他于
1985 年向政府建议并敦促实施了从黎巴嫩的所谓“安全区”部分撤军的计
划,国际社会对此作出了积极的反应。
但这个“鸽子”毕竟带有“鹰爪”,他以犹太民族的“安全”为最高利
益,不可能容忍被占领土上的巴勒斯坦人的“反抗”。1987 年12 月8 日,
一辆乘载着数十名巴勒斯坦人的汽车,在加沙地带被一辆以色列卡车故意撞
成两段,车内的巴勒斯坦人4 人当场死亡,5 人受伤,在场的以色列警察对
此竟置若罔闻,结果肇事的以色列司机堂而皇之地泰然离去。次日,加沙地
带的巴勒斯坦群众愤怒地走上街头,举行示威游行,要求惩办肇事者。拉宾
闻讯后,决定“用武力碾碎被占领土上的反抗,当即下令出动军队,对手无
寸铁的巴勒斯坦群众进行血腥镇压,当场打死、打伤近百人。拉宾的“铁拳”
暴行,点燃了被占领土巴勒斯坦反抗的导火索,一场1967 年以来规模罕见的
阿拉伯人起义爆发了。拉宾指挥重兵镇压,在占领区实施戒严、宵禁,关闭
了大学校门,不断地制造流血冲突,他的名字再次与“魔鬼”、“刽子手”
联系在一起。
□决战沙米尔
进入1992 年,正当已进行了五轮的阿以和谈未能摆脱“聚难、谈难、散
难”的局面,中东和平进程障碍重重之时,以色列大选来临了。
拉宾雄心勃勃,憋足了劲儿,决心赢得此次大选。 15 年前,他当总理
时领导无力,全军覆没,失去了总理府的“户口簿”,眼巴巴地看着利库德
集团执掌江山,耀武扬威,他这个“英雄”怎么也咽不下这口窝囊气。他觉
得,只有自己挂帅亲征把组阁权夺回来,才能痛快淋漓地报15 年前的一箭之
仇。2 月份,他在工党内部选举中击败老对手希蒙·佩雷斯,再次成为工党
领袖,为全力以赴投身大选提供了自信,也提供了可能。
然而拉宾的对手也不是吃素的,当时任总理的利库德集团领袖沙米尔在
虎视眈眈地等着与他较量一番。76 岁的沙米尔,性格内向、不苟言笑,工于
心计,被称为“玩弄政治权术的老手”。
拉宾要想重登总理宝座,必须啃掉这块“骨头”。竞选拉开帷幕后,他
在和平与安全问题上大作文章以争取选民。他公布了工党的“灵活和务实的
政策”,既强调致力于以色列自身安全,又主张作出适当的妥协,包括“有
限的领土让步”,以换取永久的和平。他信誓旦旦地许诺一旦获胜,便组成
一个基础广泛、维护国家利益并促进中东和平进程的稳定的联合政府,保证
在9 个月内在被占领土实行巴勒斯坦人自治,与被占领土非巴解组织的巴勒
斯坦代表团进行公开谈判,暂停兴建犹太定居点。拉宾这一策略适应了持不
同政见的以色列人的观点:在那些希望和解的以色列人眼中,他是“鹰派中
的鸽子”——他提出的部分领土换和平,而且不放弃“安全定居点”原则,
美国人也为之喝彩。海湾战争一结束,美国为了自己在中东的利益即重提“以
土地换和平”的原则来解决长达40 年之久的阿以冲突,但执拗的沙米尔偏不
买帐,在领土、建居民点等问题上寸步不让,一硬到底,从而引发了沙米尔
政府同美国之间关于100 亿美元贷款担保的危机,使美以联盟跌入低谷。现
在布什总统从拉宾身上看到了解决危机的希望,便对拉宾大加赞赏,表示希
望拉宾能够上台并在阿以和谈中发挥温和作用,以取代沙米尔。这样,拉宾
亮出的筹码可谓在国际国内一箭双雕。
在国内经济问题上,拉宾紧紧抓住沙米尔的政策失误不放,穷追猛打。
近年来利库德集团把大笔资金用于被占领土修建犹太人定居点上,而忽视了
国内的经济问题,结果造成资金短缺,通货膨胀,全国失业率上升到11%,
而受这一后果之害最深的又是近40 万前苏联犹太移民,他们住房紧缺,失业
率高达39%。在这批移民中,选民有近30 万,精明的拉宾看到了这一可观
的“选票市场”,利用移民对利库德的不满情绪,有针对性地提出把修建定
居点的投资用于创造就业机会,改善住房条件和发展教育上,这一主张迎合
了许多移民的需求,自然把他们手中的选票拉了过来。
除了在内政外交上频频得手外,拉宾的工党还应天时、得人和。一方面,
执政15 年之久的利库德已失去原有的锐气,其内部矛盾重重,内耗严重,总
理沙米尔、住房部长沙龙和外交部长利维各拉一派,相互间勾心斗角,内讧
不止,在党内议员候选人选举中曾闹得不亦乐乎,使不少选民深感失望。另
外,利库德领导层老化,缺乏有感召力的新的领导人,加上政府官员的腐败
丑闻不断被曝光,造成以色列人民的不满,国内要求改变政府的呼声很高。
和利库德相比,拉宾领衔的工党领导班子更富朝气,年初选举产生的领导人
中包括不少思想解放,敢于创新的年轻人,且为了收复“失地”而增强了凝
聚力,达到了举党一致,从而改变了工党过去的形象,为工党在大选中“逐
鹿中原”奠定了基础。
6 月24 日凌晨,以色列政坛爆发重大新闻,执政15 年之久的利库德集
团在决战投票中惨遭败北,工党夺得44 席,比利库德多出12 席,席位相差
之悬殊为过去的大选中所未有。国际舆论认为,大选结果体现了以色列人民
主张变革和要求和平的强烈愿望。
工党大获全胜、稳执牛耳消息传来,在特拉维夫一家饭店焦急等待结果
的拉宾喜出望外,他兴高采烈地对着簇拥在他面前的话筒和记者说:“一个
充满新希望的阶段已经开始。”出了怨气的工党成员纷纷走上街头,欢呼这
一来之不易的胜利,许多人不惜自己出钱买来糖果发给过路行人,让人们分
享他们15 年来从未有过的快意。而利库德集团却被失败带来的沮丧、愤怒和
无可奈何所笼罩,在其总部,几个党徒听到统计报道竟顿足捶胸大喊“这是
骗人!”而后潸然泪下,痛苦之状难以描述。而倔老头子沙米尔似乎对这人
们预料之中的失败思想准备不足,很为绝望之情所折磨,仿佛一下子衰老得
神色呆滞、举止迟钝了。
以色列历史又翻开了新的一页,得意的“鹰爪鸽”重新拥有了飞翔的天
空。
可惜的是,在这位得意的“鹰爪鸽”刚刚大展鸿图之际,却遭到了极端
分子的暗杀,因而为世界和平献出了最后一滴血,同时被誉为和平卫士。
五、风流成性的“独眼将军”达扬
达扬从小主要受母亲的影响,母亲的文学爱好和好深思的性格使达扬养
成独处、沉思、独立的性格。由于达扬的父亲忙于犹太夏国主义事业,所以
很少回家,因而同达扬的关系很疏远。父子俩缺乏交流,不管达扬对他说什
么,他总是拒绝听,即使达扬是正确的。这就使得达扬学会了顽固和反抗。
还在达扬5 岁的时候,存一次因达扬未完成父亲分派的任务而被父亲锁进鸡
笼。父亲对达扬说:“你如不认错就将一直被锁在里边。”夜晚,鸡笼外传
来令人恐怖的豺狼嚎叫声,达扬被冻得嗦嗦发抖,害怕极了,但就是不屈服。
后来,父亲不得不放他出来。正是这种熏陶,使达扬从小就无所畏惧,否则
他将来也不会成为一名勇敢的斗士。
达扬的恋爱开始于16 岁,在失败两次后,他终于和一个叫鲁思的姑娘确
衷了恋爱关系并发展到准备结婚。但是,中间发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小插曲。
鲁思的一个德籍好友威廉明娜,在1934 年春到达巴勒斯坦,她的签证秋季到
期,然后就必须回到纳粹德国。当时,大规模的迫害犹太人的活动在德国愈
演愈烈,威廉明娜实在不愿回去。但如果不回德国,她就必须在巴勒斯坦结
婚。然而,威廉明娜在巴勒斯坦并不认识多少人,鲁思出于慈悲和犹太复国
主义的热情,认为达扬是最合适的人选,因此她建议达扬和威廉明娜结婚。
或许是达扬太爱鲁思的缘故,他终于答应了鲁思的要求,并在鲁思的一手安
排下,同威廉明娜结了婚。婚礼结束后,二人各奔东西。后来,当达扬准备
和鲁思一块去英国留学时,便和威廉明娜迅速办了离婚手续,然后又和鲁思
结了婚。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