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两晋南北朝

第80章


  当天,侯景带兵进宫,和梁武帝及太子萧纲都见过面。他离开后,军人就把宫中一切所有(包括宫人)抢得精光。三月十四日,侯景用梁武帝的诏书命援军解散。柳仲礼竟接受这命令,于是各军自回本镇。那个自以为做了皇帝的萧正德,这时侯景对他不再承认,只让他做了个侍中、大司马。他知道上了侯景的当,便写密书给萧范,约他起兵反侯景,结果事败被侯景所杀。
  梁武帝气恨交加,一病不起,于五月初二去世。二十六日,太子萧纲即位,是为简文帝。
  侯景使部将攻取吴、吴兴、会稽各郡,到这年年底完全占有三吴。东魏从台城被困时起乘机扩地,占领寿阳、合肥等地,尽有淮南。
  梁朝的天下受到极严重的破坏。然而,天下专事破坏的人物、集团、国家都是不会长久的,他们很快会受到惩罚,侯景也逃脱不了这种命运。 
 
 
  
四八  侯景的末日
  上篇提到,台城开后,侯景进宫见了梁武帝。当时他们有段对话,其中几句如下。梁武帝问:“渡江之初有多少人?”侯景答:“一千人。”“围台城时有多少人?”答:“十万人。”“现在有多少人?”侯景傲慢地答道:“四海之内,有谁不是我的!”梁武帝初见侯景时,神色不变,讲到这里,低下头再也说不出什么了。
  这时的侯景,大有大下舍我其谁的气势。但只过了三年又一个月,他就在逃亡途中被杀,暴尸建康,受尽天下人的唾骂。
  让我们看他是怎样走向死亡之路的。
  侯景死得晚了。从上篇可见,邵陵王萧纶等如果及早集结军队,进攻寿阳,侯景能不能出寿阳都成问题。他出寿阳进军之初,江防若严,建康就不会受兵。“议和”之后,“诏命”援军各回本镇,当时有人劝萧纶,“出贼不意攻之,可以得志。”萧纶不听。柳仲礼身为大都督,完全可以作主决战。他的父亲柳津在城里,登城对他说:“你的君父遭难,你不能竭力,百世之后,将把你说成何等样人!”他也无动于衷。梁武帝曾问柳津退敌之计,这位老大夫伤心地说:“陛下有邵陵,臣有仲礼,不忠不孝,如何能够平贼!”
  柳津身处围城,只看得到邵陵的不是,看不到更加不忠不孝的湘东王萧绎。从上篇可见,围城后期,侯景怕的就是荆州兵。湘东王若及早率主力东下,会合原有援军,数量上、气势上都可以占绝对优势,把叛军悉数歼灭是完全做得到的。后来侯景派董绍先取广陵,于子悦取吴郡,都只带几百个饿得面黄肌瘦的兵士。湘东兵多粮足,怎么会对付不了这支饿兵(湘东王命王琳送米二十万石到建康,船到姑孰[今安徽当涂],听到台城失陷,把米沉入长江,开船回去,可见荆州存粮充足)。
  侯景打开台城,不废梁武帝,一切行动都用武帝诏命的名义,武帝死了,又让太子萧纲即位,他自己只做“侯丞相”。读史人须知,他不是不想连名带实地取而代之,实在是实力有限,不敢这样做。他常说“吴儿怯弱,容易掩取,当须拓定中原,然后为帝”。所谓“拓定中原”乃欺人之谈,他其实是想连吓带骗,使梁朝所辖各地都服了他,然后把萧家天子一脚踢开。从侯景的行事来看,笔者深信自己的判断绝不会错。梁武帝死了二十六天才宣布死讯,让太子即位。为什么要等二十六天?史书上没有说,从情理推断,是就此取而代之呢,还是让简文帝做一个过渡人物,侯景、王伟等肯定是颇费踌躇的。
  简文帝在位两年三个月,实际上是做了两年三个月的囚犯。侯景对他防卫极严,除了几个特定的人以外,不让他接见外人。侯景则以汉王、相国,再加上不伦不类的“宇宙大将军、都督六合诸军事”的称号,做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大宝元年(550年)十一月,南康王萧会理(简文帝的堂兄弟)等乘侯景不在建康的机会,打算起兵杀王伟,占领京师,不幸被人告发,参与的都遭杀害。事后,几个原来可以进宫与简文帝谈论的人,除武陵侯萧咨(萧范弟,简文帝的堂兄弟)外,都不敢再去了:侯景见萧咨照常办事,又怀疑简文帝知道会理的密谋,竟派人把萧咨刺杀。从此以后,皇帝就更加像囚犯了。
  大宝元年四月,湘东王萧绎发布檄文,下令讨伐侯景。他以新君为贼臣所立不用大宝年号,只称太清四年。这是拖了将近一年才采取的行动,实际还是表态。上年四月,世子萧方等撤军回江陵,萧绎就知道台城失守。他只加强江陵城防,掘壕树栅,防侯景来攻。他得了父亲武帝死讯,秘不发丧,到这时方才宣布,这是为什么?答案是兄弟叔侄忙着内讧,没有工夫讨贼。这里需要把台城失守后的上游形势先作一交待。
  邵陵王萧纶驻兵郢州(今湖北武汉市武昌)。从这里往西到荆州,是湘东王萧绎的地盘。再西面的蜀中,武陵王萧纪在那里做益州刺史、都督益梁等十三州诸军。三王都是梁武帝的儿子,从东而西列成一条线,排行也巧,是老六、老七、老八。
  在荆、郢的南北也各有一位亲王。南有在长沙的湘州刺史河东王萧誉,北有驻襄阳的雍州刺史岳阳王萧詧。两人是亲兄弟,都是昭明太子萧统的儿子,也是上述三王的侄儿。
  另外还有一个桂阳王萧慥。他是梁武帝兄萧懿的孙子,与河东、岳阳二王平辈,任信州刺史,地在今重庆市奉节东,介于湘东、武陵二王势力范围之间,但从行政区划来说,湘东王以荆州刺史都督荆雍等九州诸军事,桂阳、岳阳、河东只王又该受湘东王管辖。为了这重关系,萧慥从建康撤军到江陵,想等萧绎回来,参见后再回信州。不料有人向湘东王诬告萧慥与岳阳、河东二王勾结,要谋害湘东王,夺他的地盘。萧绎不加详察,立即改走陆路,赶回江陵,把萧慥杀了。这是上游诸王自相残杀的开端。他们忙于内讧,侯景就能多一点作恶的时间了。
  湘东王听信谗言,也事出有因。入援建康时,萧绎命所属各州出兵,岳阳王萧詧派一员将官领兵前往。萧绎要萧詧自己去,萧詧不肯去。萧绎准备讨伐侯景,向湘州征粮征兵,萧誉认为各有各的军府,不肯服从萧绎。萧绎便决定先用武力解决湘州。
  打湘州并不容易。萧誉很得人心,又骁勇善战。从太清三年六月到大宝元年四月,先是世子方等兵败而死,中间鲍泉久攻长沙不克、最后才由王僧辩攻下长沙,杀死萧誉。
  太清三年秋,长沙被围,萧誉向雍州求救。岳阳王萧詧亲自领兵攻江陵,大败而归。他恐怕被萧绎并吞,向西魏求救,自愿处于附庸地位,以后成为傀儡政权后梁的首脑,详见下篇。
  大宝元年正、二月间,广陵发生过以前太守祖皓为首的反侯景起义。祖皓与广陵人来嶷等纠合勇士,斩叛军将领董绍先,占领广陵城。侯景先派郭元建领兵围广陵,又派侯子鉴领兵增援,自己也前往督战。城破以后,侯景命用乱箭射杀祖皓,再把他的尸体车裂示众,城中居民不论老少,尽被屠杀。萧氏诸王忙于内讧,侯景就可以用全力去镇压。湘东王等实际上起了帮凶的作用。
  萧范的兄弟文成侯萧宁在太清三年曾受陆缉等推为首领,袭取吴郡,被侯景将宋子仙打败。大宝元年夏,又在吴郡西乡起兵,被侯子荣击败而死。三吴从东晋以来,日益富庶,除晋隆安三至五年(399~401年)孙恩起义时有兵祸外,几乎没有发生过战事(宋泰始二年,466年,三吴服从寻阳的晋安王,朝廷使吴喜平定三吴,没有遭到抵抗)。从孙恩失败到台城被围,共一百四十七年;从泰始二年算起,也有八十二年。长期的和平环境加上优越的自然条件,使三吴成为当时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侯景之乱彻底破坏了这个局面。吴郡三遭叛军烧杀劫掠(侯子悦取吴郡一次,镇压萧宁两次),到第三次已经没有什么可抢,只剩下了人,他们就抢人,有的抓来吃掉,有的贩到北方去卖掉。这是空前的浩劫!
  侯景公然提倡烧杀掳掠。他告诫众将:“打开了敌军的营垒城池,要把他们杀光,使天下知道我的威名。”他在石头城立一座大碓,抓了犯他的法的人,就放在碓里舂死。他禁止人们低声说话,违反的连“外族”(母族或妻族)都得治罪。
  侯景如此残暴,百姓都希望他快点灭亡。湘东王萧绎宣布讨侯,但仍拖延时日,无异于纵容侯景作恶。萧绎不行动,侯景倒先向上游的萧家藩王发动攻势了。他命任约、于庆率兵西进。
  大宝元年七月,任约兵到湓城(今江西九江)。这里是寻阳王萧大心(简文帝子)的驻地。他一战而败,就听母亲陈淑容的话,向任约投降。于庆兵到豫章(今江西南昌),原属萧范(范此时已死)的侯瑱抵敌不过,也投降了。侯景就命他跟随于庆作战。
  叛军的兵锋逼近郢州(今湖北武汉市武昌),邵陵王萧纶整顿兵马,准备抵抗。湘东王担心他的兵力强了对自己不利,派王僧辩等领兵,以拒任约为名,进向郢州,声称迎邵陵王回江陵。萧纶痛心之至,对部下说:“我志在灭贼,没有其他用意。湘东以为我要和他争皇帝,故而来打。我若和他交战,将为千载下人所笑,只能走开。”九月,他到齐昌(在今湖北黄陂北)时,所部不过几千人,就派人与北齐联系。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