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帝寄奴

第141章


他不仅带来了孟昶起草的战檄,也带来了他的兄长刘迈被杀的噩耗。
众人听到刘迈牺牲的消息,不禁惊愕得无经复加。自王元德出事之后,建康并没有怀疑到京口来,不知道为什么刘迈又出了事。
我亲自沏了一碗茶,捧到刘毅手中,安慰他道:“希乐,请节哀。伯群兄之死,实在令人心痛。只怪我将心思放在京口、广陵两处,而没有对建康有过多安置,令伯群兄遭蒙此难。”
刘毅收泪说:“德舆兄,请不要这样说。我等均是为了国家,一人赴难并不足惜。只是我和兄长自小就相依为命,饥寒相守之日不可胜数。如今他刚刚得志,正要施展平生所学而效力于国家时,却屈死他乡。实在是可悲。”
说完又放声大哭。众人莫不抹泪相劝。
等到众人心情稍稍平复之后,我问刘毅:“伯群兄究竟是怎样出事的?”
刘毅一面啜泣一面说:“前次周安穆回来说他察觉我兄长有些惴惴而犹豫不决之情。那时候,我只是以为做这等非凡的事情,是人都会心怯。惴惴之情,我也有,以兄长之量,应该不会有大碍。哪知兄长疑心有变,不敢久留京城……”
原来事情完全出自刘迈的误会。
刘迈虽然应承与义士们一同起事,在建康为内应,但是内心依然很犹豫,也有些恐惧:毕竟京口离建康遥远,如果有所不慎,京口的义士还有缓冲之机;而一旦桓玄生疑,建康的义士就会首当其冲被害。
倘若别的义士还有从容的余地,刘迈却是每天都要面见桓玄。桓玄本就是一个多智且多疑的人,整天在他眼皮子底下做事情,自然会承受着常人所无法理解的巨大压力,更何况心中还存着反抗之心。
刘迈怕自己因一招不慎泄露机密反而坏事,就向桓玄请命要回郡上任职。他毕竟是竟陵太守,久在京城也不是道理。桓玄刚刚篡权,平定首都的局势之后,也亟需刘迈这样的朝中重臣任封疆大吏,以镇一方,于是就同意了刘迈的请求,让他择日动身。
刘迈起程返回竟陵的当晚,刚刚上船就接到桓玄命人送来的书信。信写得非常简略,除了寻常的道别之语外,信末几句话令刘迈读后冷汗如雨:“北府人情云何?卿近见刘裕何所道?”
问刘迈京口北府军的近况如何?刘裕和手下的将士们都在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这本是一封寻常的书信,通常由宫中的太监送到府上。但因为刘迈已经出了城,太监只得送出城外。为着路上的安全,所以带了十几个禁卫兵护卫。
刘迈见送信的太监身后还跟着禁卫兵,内心先是一惊,再加上信末又提及京口的内容,就以为桓玄对京口的事情有了疑心,而对他自己的身份也有了疑心。
既然已经上了船,只要这些禁卫兵不加阻拦,还是可以随时起锚的。不过,假若桓玄真地疑心于他,此时趁夜起程却正是表明心虚。只要船一开动,就有了畏罪潜逃之实。所以,刘迈送走信使太监与禁卫兵之后,在船里思前想后,惴惴不安了一夜。
第二天一早,刘迈安顿好船上的家人后,备马到了宫里向桓玄面奏,说打听到北府军准备起义,义军首领就是我刘裕,前些天还曾派周安穆怂恿他为建康的内应。
桓玄得知此消息大惊,马上下诏差人飞书传报各地,并将在建康周边驻防的军队调遣到东南,沿城沿江部署。这一切安顿好之后,桓玄又下诏封刘迈为重安侯,予以重赏,同时令他担当防守后勤之职。
从这天刘迈面见桓玄的情形看来,其实桓玄对于京口的动向本不知情,完全是刘迈自己估量错了才把这样隐秘的情报告知了桓玄。因一人的失误而坏了起义大事。自己没有帮兄弟刘毅的忙,反而因出卖了他们而封侯受赏。此事该当如何?
刘迈因为对事情的判断失误,自己一人不能作主,于是就把这件事告诉了担任建康义士联络人的童厚之。到此,在这件事上,刘迈竟然在一天之内变成了两边的细作。
与童厚之谈过之后,刘迈一整天浑浑噩噩的,先是取消到竟陵上任的行程,到城外把家人接回府里,而后又随同王谧等人一同上朝议事。夜深了他才返回府中,长吁短叹的连寻常的夜宵也没有用。
这一夜在府里与前一夜在船上一样,刘迈依然是思前想后,惴惴不安。
第二天凌晨,就有信使太监来传旨让桓玄进宫议事。桓玄连早膳也不及用,整好衣冠就赶紧跟着信使太监去了。
没想到刘迈刚迈入宫门,十数个禁卫兵一拥而上就将他绑了,送入大殿。桓玄高坐于龙椅之上,厉声问:“刘迈,你既知刘裕谋逆,为何知情不报,贻误战机?”
    正文 第065章 檄告天下
    书香屋 更新时间:2012-12-13 17:02:20 本章字数:3165
刘迈没有料到昨天因功而封侯,今天就要因过而问罪。刘迈颓唐地说:“罪臣之所以不报,乃并非负皇恩,而是为保全自家兄弟。罪臣既不愿负陛下,亦不愿负兄弟。一时糊涂于忠与义之间之取舍。所以以前才向陛下请旨到竟陵赴任,以求置身于两难之外。望陛下恕罪!”
“哼!汝为朝廷命官,当一心为国,岂能因私情而废事?自古以来忠义不能两全之事多如牛毛。为臣者不事君、为子者不事父、为妻着不事夫,此为大逆。汝为我朝重臣,乃是我由荆州提拨而至建康之人,竟敢率先谋反。来人!”
到了此时,刘迈已无心辩驳。于是他被桓玄当庭腰斩,以警示朝臣。
刘迈便是这样尚未等到起义之期就以身询义了。
我听了刘毅的叙述,感叹说:“伯群兄一向以不怕死而闻名士林,这一次怎会变得这般惊惧?”
刘毅听了这话,又大哭起来。过了一会儿,他才哽咽着说:“兄长害怕的并非他自己身死,而是我之死。他的惴惴,也并非为他自己,而是为我啊。他得罪桓玄岂止一两回?如果要恐惧的话,彼时便应当恐惧了。
他之所以向桓玄举报,是他错以为桓玄早已知道京口北府要起义的事,只是希望能以功代过,为我留下条生路。就像王导的故事一般。王导待罪宫阙,不是为了救兄长王敦,而是救其他的族人;我兄长待罪建康宫,为的却是救我。”
王导扶助先皇在江南重建大晋国后。他的族兄王敦凭借资历与人望在荆州发动叛乱,准备与朝廷平分天下。王导率族人长跪于朝廷,以向朝廷表忠。朝廷平定了王敦之乱后,并没有加罪于王导,反而继续重用他。
如果说连王导当年都为族兄反叛而惴惴不安,那么刘迈为兄弟刘毅起义而惴惴不安,自然也是可以理解的。
况且,刘迈并不是一个懦夫。他的不畏死,是有名的。
刘迈曾经是殷仲堪的中兵参军。当年殷仲堪坐镇江陵的时候,桓玄在南郡。作为部属的桓玄,常到江陵来拜访殷仲堪。桓玄武艺超群,有一天在仲堪面前.戏马舞槊,全无礼仪。最后竟然拿手中的槊照着殷仲堪的面门虚刺。
刘迈那时候也在场,见到桓玄这样嚣张,义愤填膺,挺身护在殷仲堪之前说:“善武者,气与器当合二为一。阁下的槊舞得虽不错,只是全无气可言。”
桓玄自负武艺天下少有敌手,哪里受得了这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官的讥讽。只是殷仲堪面前,他也不便发怒,含恨而去了。
殷仲堪知道桓玄受此大辱,肯定会加害刘迈,于是就安排刘迈逃走。果然,当夜桓玄就指使刺客刺杀刘迈。刘迈因及时逃脱而幸免于难。
桓玄日后得志,从而平步青云,取代殷仲堪而坐镇荆州。刘迈却没有因此而逃离荆州,反而堂而皇之地到桓玄府上去道贺。桓玄见这个曾经饥讽自己的刘迈竟敢上门送死,便说:“此前未曾葬身于刺客刃下,乃你命大。我几忘却此事,你反来受死?”
刘迈说:“将军正乃用人之际,我知必不会死,所以才敢登门。”
“你怎知我不会杀你?”
“齐桓公未杀射钩之管仲,晋文公未杀斩祛之勃鞮。假若桓公也未杀我,岂非可成就第三段千古佳话?”
东周时期,齐国的两位公子争权,管仲保的是公子纠。为了担心公子小白争权而拿箭射小白。最后公子小白凭机智幸免一死。小白当上国君之后,不计前嫌,任命管仲为卿。小白也成为了春秋第一霸——齐桓公。
同样是在东周时期,晋国的公子重耳在国内发生叛乱而逃命的过程中,差点儿被勇士勃鞮杀死。重耳历经磨难回到晋国后,赦免了勃鞮的罪。而这个重耳也成为了春秋的另一霸——晋文公。
刘迈把自己比作管仲和勃鞮,无非是希望桓玄也能重用他,以成就想当大晋国霸主的志向。这正合桓玄之意。
桓玄碰到这样的人也无可奈何。一则是因刘迈说得有道理,二则他刚刚平定荆州,正是收买人心之时。杀一刘迈会阻了人才入荆州之路,重用刘迈倒显得他宽宏大量。况且刘迈也是一个颇具才能的人。于是,桓玄任命他作刑狱参军。
现在想想,这位数度拂桓玄之逆鳞的人,却最终还是死于桓玄手下。岂非可叹!
徐羡之也深有感触:“如此一个大义凛然不畏死之人,若说是因为起义之事而恐惧,的确不可思议。如今听了希乐之陈述,我倒以为他有更深层之意图。诸位试想,伯群兄这样做,无论结果如何,对希乐均是有利而无害。
因为,桓玄也许会因为信任伯群兄而赦免他的兄弟;如果不能如此,至少伯群兄亦能以自己的死来警示兄弟,让希乐设法自保。只不过,他的兄弟此番是一心要灭桓玄,虽身死而不辞的。”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