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帝寄奴

第148章


既然我等命运不差,那么自然便预示着建康之战我们定能取胜。因此,此去建康,你、我、所有的义士们当义无反顾,击败桓玄!”
众人叹惜之余,听了我说的这番话,马上变得意气风发起来。因为,我们的成功是早已注定的!乃是天意使然!
“只可惜,庆子兄却是壮志未酬而先于他人而去。实在可悲可叹……”
我的话还没有说完,坐在船舱口的一个青年站起来,向我拱拱手说:“主将何出此言!战争,乃陷于死生之地,何时何刻均是命悬一线。当今之世,连常人都可能性命不保,何况出生入死之将士。”
说话的这个人叫檀道济,是檀凭之的侄子。
我对他说:“正因为是死生之地、存亡之道,所以才需要谨慎行事。此战造成如此牺牲,皆是我轻敌所致。贵叔父之不幸,全是我主将之责。”
那青年执着地说:“主将此言差矣。这一战之牺牲与轻敌是否有关不得而知,但毕竟我方是以少敌众。战场过小,无回旋之处。只可强攻,而不可智取。主将分两侧攻桥的战法,也无差错。因此,我以为叔父之死,与主将全然无关。”
檀凭之的另一位侄子檀祗也站起来说:“道济所言不假。主将且勿需自责。”
众将这时也纷纷出言劝慰。我也自知此时不是讨论谁的过失的时候。
我们又感伤了一回,于是开始讨论下一步的作战计划。
檀凭之的侄子檀祗一向是檀凭之的左膀右臂,也是一位猛将。于是众人一致推举檀祗接替战死的檀凭之领军。
在义军中,檀氏族人是参加人数最多的。檀凭之本人有勇有谋,而他的几位侄子,也有过人之才。因此,檀凭之自己加入义军之后,把所有的族人也带进了义军。
尽管檀韶、檀祗等都有大才,但是檀凭之最为青睐的,就是这位年纪最小的檀道济。我们杀桓修、占京口之后,就是因为有檀道济协助治军,才使檀凭之在半天功夫就将北府军稳住。在檀凭之看来,檀家几位兄弟,将来一定能建功立业,而其中能取得最大成就的,当数檀道济。
我和檀道济虽然见过许多次,但是他多半跟他的几位兄长在一起,又不像兄长们那样能够滔滔不绝地高谈阔论,所以我对他的印象并不深。在檀凭之向我点评过他的几位侄子之后,我才渐渐开始留意起檀道济来。
我有意把檀道济调到我的身边,担任义军的参军。我在前锋杀敌陷阵之时,他协助何无忌调兵、布阵,处处安排得极有分寸。
在这一次军事会议上,檀道济头一次让我、何无忌、和众人领教了他的军事才能。
对于我军抵达覆舟山下的布局,檀道济说明了自己的看法:“德舆将军主张将全部人马全部署于岸上,以形成破釜沉舟之势,我非常认同。然而若说要首先攻取蒋山、覆舟二山,我认为可能会较为困难。覆舟山倒也罢了,可蒋山方圆十余里,我等兵少,如何取得?”
我说:“此前与庆子兄等几位商议过。蒋山虽占地较广,然后距建康城远。桓玄倘若能在蒋山设兵,则必然早已在江乘等处设重兵了。由此看来,桓玄必然不会在蒋山、覆舟山等处与我军争地势,打奇战。他是想借人多势众,以阵地战迎击我等。”
檀道济想想说:“然而一旦桓玄在蒋山、覆舟山设伏,两相夹击又如何?”
“拼死一战!我等乃是为阵地战作的筹备,他桓玄如要打奇战,正合我意。”
何无忌正要说话,我向他打个手势,让他且先听檀道济怎么说。这个青年性格有些内向,如果旁人不同意他的见解,也许他就不好意思再说了。
等檀道济再次开口,众人不禁深为惊叹。
    正文 第073章 真龙再现
    书香屋 更新时间:2012-12-13 17:02:21 本章字数:2650
这样一个不善言辞的人,从点评江乘、罗落桥之战,到旁征博引秦、汉战例。整个建康攻防战的军事会议,有一半的时间是檀道济一个人在说,旁人都在听着。
檀道济的长兄檀韶不得不起身打断他说:“道济,我等将开抵建康城下,且先听听主将和其他将领对攻城战如何处分。”接着又对我们笑笑,“我这位兄弟平素话不多,然而一谈起战事,我兄弟几人合起来也不是他的对手。道济尚年幼,平素兵书读得不少,然战事却经历不多。纸上谈兵而已,望多见谅。”
我忙摆摆手对檀韶说:“不妨事,不妨事。方才道济之论,的确是道出了建康攻城战之精要所在。正如所言,我方兵少,最忌的便是攻城战、阵地战。若论阵地战,倘指挥得当也并非没有取胜可能,但攻城战则是断然难有胜算的。
此前,曾想利用刘迈、王元德等义士为内应,赚开城门之后入城巷战。然而两位在起义前已经牺牲,其余义士在建康也为桓玄所制,难有作为。而今之计,只希望桓玄认为我方兵少,能调兵出城与我决战。不胜则已,如若取胜则可以一战而剿灭建康守军。建康城也就能够不必血刃了。”
刘毅、何无忌、檀衹等听了频频点头,认同此案。
我笑着向檀道济点点头,向他示以欣赏之意。檀道济则不好意思地低头坐着,不再说话。
我们的船队离建康城越来越近了。高高的蒋山正在向我们一步步地逼近。那座山后,就隐着我们此去的最终目的地——建康城。
开完了军事会议,我特意到檀道济的舱中找他单独谈话。
别人的舱中放的主要是武器与粮食,檀道济的舱中却推了十几部书。
我随手翻了几本,都是兵书。书的文字间的空隙处写满了檀道济的点评与图画,字迹非常难辨,图画倒是看得出大多是阵法。翻过几页后,我就已经入迷了。
那简短的几句话,经过檀道济的点评,便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战例。他的点评并不复杂,有时只是在一行字旁写上诸如“官渡”“马陵”等寥寥数字。不懂战史的人见了不知所云。对我而言,这些都是耳熟能详的古代战例。一个是汉末曹操败袁绍的官渡之战,一个是战国时期孙膑败庞涓的马陵之战。
檀道济搓着手立在一旁笑着说:“每读一处,便会联想到相近的战例。每一战之所以胜、之所以败,都能从这些兵书中发现根源。我读时凡是有所感悟,都会随手记下来。”
“甚好!甚好!我也同你一样,爱读兵书。不一样的,只是不像你这般能够用心注解。”其实我倒不是不想注解,只是我不太喜欢写字。在舞文弄墨的事上,我一贯都比较懒散。总以为凡事能记到心里才有效。写在书本上的,永远只是一个印记。
然而,年纪越大却越是在自己的懒散上吃了无数的亏。但既然从来就没有记笔记的习惯,年岁大了就更难养成这个好习惯了。如今看来,以前印象深刻的书中内容,恐怕已经忘去大半了。不得已之时,只好把读过的书再读一遍,空耗了不少时间。
檀道济见我说了那样的话,替我圆场道:“将军入军旅数十年,各等战例、战法均了然于胸,无需如我这般注解。我入军才止数年,只是纸上谈兵而已,今后还需在行军作战中向将军多请教。”
“请教不敢当。我所知也甚为有限,毕竟幼年时未曾好好识字,长大入军后才开始读些书。所幸的是,我比较偏爱古来的战例,读过兵书之后,才渐渐领略了其中的精妙。再加上讨孙恩、卢循之时的实战,才大有进益。道济是否读过《三国志》?”
“只读过魏武篇,其余的便不甚了了。”
“嗯。魏武确实非同常人。你闲暇时可读读其它各篇。《三国志》所讲的,既有史,也有战。”
“谨尊将军教导。”
“你……”看着这位檀氏族人,突然有一股悲意涌上心头。我拍拍他的肩膀,趁他没有注意我的表情变化,把想说的话咽回去了。
檀道济从床上拿了两本书来,说:“我此前曾经详注过《司马穰苴》与《吴子》。想将两书赠给将军,以备查用。”
“《吴子》?”我听了很是惊讶,“可是春秋时的吴起所著的兵书?”
“正是。”
“据称此书早已失传。我十年前也读过几部,似乎都不是原本。”我接过檀道济递来的两部书,并迫不及待地把那本写着《吴子》标题的书翻开看。这一本的内容和我以前看过的几本都不同。
我狐疑地问:“秦末之后这本书的版本甚多,据说都是后人伪作。你这一本是从何而来?”
“这是我在广陵的一个北方侨民处购得的。那是一户士族,家道中落,就把珍藏了百余年的书籍拿出来典卖。其它的藏本我浏览过一遍,都是真籍。所以我想《吴子》定然也不会假。也正因为无法确定其是真是假,我在这本书上花了好几个月一字一句地研究。我认为这必是真本无疑。”
“原来如此。”我抚摸着这本《吴子》真迹,心中不免有些感怀。这种感怀就如同一个文人偶得一张古代的名画一般。我又翻开书页浏览了一番,说:“不过,如此重礼,我怎能收下?”
“所谓宝刀赠英雄。我所看重的,并非书籍之价值,而是兵法之价值。这本《吴子》注解之后,我已誊写数本,一本自用,别的赠予了亲友。将军是喜好兵法之人,这个真本赠与将军,正恰当不过。在末将而言,权只聊表敬意。早在起义之初就曾想过要赠与将军,可以当作古籍卖给藏书人,也能为我军筹些钱粮。”
行军途中,万事难料。难怪檀道济会把这本古籍带在手中。一则他已留了副本,不怕真本有失;二则,就如檀道济所说,临时还可以当作古迹以换取军资。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