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圣帝大舜

第三十七回 庠舍施教


第三十七回庠舍施教
    那帝舜自处理完丹朱之事以后,心里一直在琢磨着他那以德治国的方略。他觉得,以德治理天下的关键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要求自己,要求臣工、诸侯,以庶民生计为施政目的,施厚德于民;一方面是培养庶民的品德、良知,调整好社会方方面面的关系,形成一个良好的风气。
    如何实施这个方略,却一直没有一个满意的方案。
    品德的教化,说起来易,做起来却极难。一个人一生下来,其本性都是好的。在成长的过程中,周围的影响改变了他的一切。好的可能变成坏的,坏的亦可能变为好的。
    人之变化,关键在于教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从前洪水泛滥,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灾难。老百姓流离失所,衣食艰难,起码的生存都不能保障,当然就谈不上教化了。如今,水患已经消除了,后稷教民耕稼,已大见功效,温饱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常言道:“吃饱了饭生余事。”人心本来就是容易生恶的,饱食暖衣之时,更易生些是非来。“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古人的话没有错,要想治理好天下,就必需在教化方面下点功夫。
    契这些年一直在播教。他教化百姓亲睦、谦让。虽说有了一定效验,但效果仍不理想。因为成年的人习惯已成,成见已深。一时不易转变,收效甚难。看来,必需从童蒙开始施教。“蒙以养正,圣功也。”要做好这一件事,首先应该在各诸候国多设一些施教的场所,把未成年的孩子收进去。一则识些字,二则懂些做人的道理,三还可学一些本事。如果这些孩子从童蒙起,都去学做善人。等他们长大以后,人人都能施善,国家岂不大治?刑罚岂不可以不用?如果他们再学一些谋求生存的本事,将来就能创造出更多的食物、物件。生活岂不更富足?
    想到这里,帝舜下了决心,把教化做为一件大事。在全国普遍做起来。
    次日视朝,帝舜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给大家,并将建庠舍,教化童蒙的设想让臣工们议论。他要求大家提些好的建议,商讨出一个好的方案来。
    帝舜的话音一落,契就说道:
    “帝之言甚是。人之初生,没有不善的。以后所以不善,是因为习俗所染。譬如一根丝线,染于墨则黑,染于朱则赤。近朱则赤,近墨者黑。如果有一个场所,有一定的教法,使他们在这个和外界很少接触的场所内,学一些本事,积一些善念。那么,即便他原来就不善,在这一种场所内亦可以化恶为善的。何况人一生下来本来就是善的。臣以为,可先在帝都建一些庠舍,做个试点,做个样板,然后再在各地推广实施。”
    契的话刚一说完,大家便齐声称赞。帝舜道:
    “各位都以为是,就由契来操办。越快越好。”帝舜的话刚说完,契便接着道:
    “即从童蒙开始,那么,只是能是收一些小童。那大一些的孩子该咋办?他们不到干活年龄,在家里没事可做,又不能进庠舍,岂不流浪在家庭之外,染些恶习?”
    “契之言甚是,以我之见,就建两种庠舍。一种收大些的孩童,一种收小些的童稚。用来教童蒙的庠舍叫下庠(小学),用来教大童的庠舍叫上庠(太学)。”帝道。
    “好!帝的这个主意太好了!”大家齐声赞同。契接着又问道:
    “下庠教化什么?上庠教化什么?总不能一样吧!”
    帝舜道:“教文识字,由浅到深。下庠学浅,上庠学深。下庠以识字为主,再附带一些品德教化。上庠除识文字和做人教化以外,还应再定一些学本事的科目内容。具体定些什么内容,大家议论一下。”
    伯夷道:“礼是立身之本,应为一科,不可不施以教。”
    帝道:“算一科。”
    后稷紧接着道:“民生以农耕为本,农耕也应为一科。”
    帝道:“很好!”
    伯益道:“草木鸟兽与人关系最密,用处亦大,博物的人古称为君子,也应算做一科。”
    倕道:“古之圣人,制器用以前民,利溥万世。娃娃们即使自己不能发明,寻常物件也应该自己会做,这亦应列为一科。”
    夔道:“声音之道与政治相通。可以变化人的气质,功效甚大,依臣之见,音乐亦应列作一科。”
    帝舜道:“列位之言,甚有道理。可按童蒙年令大小,学识深浅来选科目,一切教化之事,就由篱去一统操办。”
    契领命而退。
    过了几日,契来奏报:
    “都城内的庠舍已经建成,请帝察核,择日开学。”
    帝舜听罢,心里非常高兴。即率群臣前去视庠。
    帝舜率朝中臣工到了上庠,那些请来的庠师和弟子们都在大门外迎接。帝舜见此情景,急忙下车与庠师们见礼,然后揖让入门。
    一进大门,但见上庠的正房中供奉着历代先圣先师的挂像。祭台上摆着许多俎豆等各种祭品。帝问道:
    “这些挂像是怎么来的?”
    契道:“这是帝妹敤首画的。”
    “敤首妹的画的确不错,她从小就喜画画,整日习画,走到那里画到那里,练出了一手绝活。”
    帝舜毫不客气地夸赞道。
    契道:“当时上庠建好,大家都说要树一种尊师之风。应把先圣先师的像画出来,挂在庠舍中央,时常祭祀。可谁能画出先圣先师像来呢?一时难住了大家。正在发愁之时,敤首路过这里,听到这一情况后,便自告奋勇,由她来做。没有想到,敤首竟然能画出这般神品来。”
    这个敤首,自幼就喜爱画画。她有创造的天赋,无师自通,在家中、在野地里,见什么,画什么。在小时候,她常用那双灵巧的双手,蘸上花叶的浆汁,或是红色黄色的泥泞,在墙壁、门户上东涂西抹,画出各种跑跳自如的动物如野牛野马甚至野象等,神情姿态栩栩如生,简直就要从墙面上走了下来。舜每次见她如此,总是不忘勉励她几句。随着时间的增长,敤手的绘画技能更高了。不过,那个时候人们并没有把画画当作一门学问,对此并不在意。所以,敤首会画,谁也不知道。这次一出手,竟是一鸣惊人!(敤首的举世杰作,填补了华夏文化的一个空白,成为千古画学的宗师。后世之人称她叫画敤。《辞海》:“敤首是中国最早作画的人”。《中国画学全史》:“历唐(尧)与虞(舜)……时人始有画,则舜妹敤首也……。宜之造化在心,别具神技……或谓中国画祖,实为敤首者。”)
    大家对嫘首的画称赞了一番以后,就进入了正题。所有在场人等,首先要对先圣先师行释奠礼。庠师们拥着帝舜,让帝先行,帝道:
    “不可以,今日若在朝中宗庙,当然以我为先。今日之事,是在庠舍之中举行,诸位庠师当然应该为先。”
    庠师们怎么也不肯为先。帝舜道:“咱们倡导礼仪,就必须以礼行事。按理说,诸位是教化百姓的,我是治理百姓的,其实职任都是相同的,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今天在庠舍,你等是主,我们是宾。咱们既然提倡礼仪。就应以礼而为。先主后宾,大家说对吗?”
    那些庠师们推辞不过。只好列起队来,走到了先圣先师的像前,恭敬地行礼释典。
    倾刻间,乐声大作,礼仪隆重。
    庠师们礼毕退下以后,帝舜率群臣走到了先圣先师的像前,毕恭毕敬地行礼释典。
    紧接着一项,是行拜师礼。司礼将众庠师安排在上首,西向而立。让众庠生站在下首,面向庠师行谒师礼。
    一切礼仪完毕以后,帝舜走到庠师们的中间,恳切地勉励了庠师们一番,然后与庠师们一一稽首行礼、告辞。
    视庠典礼结束以后,帝舜便与众臣离开庠舍回朝。一朝臣乘间问帝舜道:
    “今天在视庠之时,帝对那些庠师们是否太客气了?这样做与礼不合。”
    帝舜道:“你说错了,恰恰相反,不这样才与礼不合呢!”
    那朝臣道:“愿听教诲!”
    帝舜道:“首先,咱们和庠师同样都是人,人与人间应是平等的。咱们起码应以人与人之间的礼节对待之。其次,咱们和他们,都是履行职务之人。咱们履行的是管理之责,他们履行的是教化之责。本不该有高低贵贱之分。那么,咱们视庠到了他们那里。他们为主,咱们为客,礼应如此。现在,咱们既然重视教化。就理应尊重庠师。我之所以那么做,一是按理本应那么做。二是让那些学童们都看看,帝王都如此敬重庠师,他们就更应该如敬父母一般,不能含糊。三是让庠师们知道其肩上的担子很重。教化期间,他们也就不敢稍有苟且和溺职了。”
    帝说完了这番话,转身面向大家问道:“诸位以为我的话有道理吗?”
    大家听罢,早已佩服的五体投地。帝之英明,是常人所不能及的。都连连点头称是。
    视庠结束以后,帝舜回到宫室以后,觉得有点累,就躺下来歇息一会儿。身子在那歇息着,脑子却静不下来。整个视庠的过程一幕幕浮现在脑海中,他的心里很满意。敤首画的那些历代先圣先师的挂像使他更为欣慰,画技高超,无以伦比。他觉得,庠舍挂像应该在以后坚持下去,应该把这种尊师敬祖的活动永远流传下去,寓教于其中。
    想到这里,他脑海里猛然冒出来一个古怪的想法:“让小妹给自己设计一件衣服穿上。”亲政以来,他深深体会到天子上法乎天,高高在上,一举一动关系非常重大,言行举止都会影响到整个天下。当然,天子的服饰也是非常重要的。想到这里,他便在脑子里开始勾勒衣服的设计。
    经过好长时间的思维,一幅画图在他的脑海里粗略形成了,在这件衣服上,要体现十二个方面的内容:日、月、星辰取其“照临”之意;山,能行云雨,人所仰望,取其镇重之意;龙,变化无方,取其神;华虫为雉,文采昭著,取其文;宗彝,为宗庙祭器,绘虎、二兽,取其祀享之意;藻,水草之有文者,取其文,取其洁;火,取其明,取其炎向上;粉米,即白米,取其洁白能养人;黼作为斧形,刃白而銎黑,取其能断之意;黻(fu),取臣民背恶向善之意,亦取君臣离合,去就之理。如何分布他却不能设计。只能让敤妹去构思了。
    次日,帝舜将敤首唤来,向他说明了自己想做一件衣服的想法。
    敤首问道:“不知哥哥想做一个什么样子的衣服?”
    帝舜把自己的构思给敤首开列出来。敤首看到哥哥开列的十二项内容,不得其解,笑着说道:“按这个设计,这件衣服做出来肯定很花哨。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
    帝舜解释道:“兄添为天子,天子上法乎天。日月星辰取天子高高在上、照临无私之意。天子的一举一动关系非常重大,应静多动少,庶几才能镇压的住。静而能镇,莫过于山,所以取山。天子言行喜怒,不可以让臣下窥测明了,否则会有揣摩迎合之弊。龙是飞腾神灵,叱诧风云,变化莫测,神圣之物,所以要用这个龙。宗彝,虎蜼也。虎蜼是一种长尾猿猴,巢于树,其性孝。老者直居上,子孙以次居下。老者不多出,子孙居下者出得果,即传递至上,上者食,然后传递至下,下者始食;上者未食,下者不敢食也。兄依善治世,百善孝为先,取其孝也。藻华虫的羽毛五彩缤纷,非常好看,我想取其文彩。取藻和华虫有点缀之意。小妹以为如何?”
    “太精彩了!小妹一定不负兄望!”敤首听罢,对兄长的思维佩服的五体投地。她愉快的接受了帝舜交代的任务。以后的日子里,敤首放弃一切,全神贯注地为兄长制作衣裳,她花费了九九八十一个昼夜,终于做出了一件绝世之宝,献给了帝舜。
    当帝舜穿上这件帝服之后,满朝哗然,文武赞口不绝!朝堂上取得一致意见,让帝舜穿上帝服郊天祭地。郊祭以后,帝王穿龙袍便成为定制(袍定制一直沿袭到清朝结束)。
    第二年春天,照例又是儿童入学之期。帝舜与君臣商议道:“教孝教悌,明礼习让,这种科目固然是做人基本的要事,但是恐怕将来有两种缺点:一种是关于儿童本身的,专让静,不让动,身体发育恐受影响。一种是关于国家前途的,专尚文,不尚武,民气逐渐委靡,易流于积弱。这两种流弊似乎不能不预先防到。”
    群臣听了,都以为然。于是大家讨论起来,有的主张增加射箭一科,有的主张增加御车一科,纷纷不一。弃建议道:
    “射、御二科应该加上。射可以观德,可以习勤,不但能够养成武士,而且仍不失教育原则。这两科适宜于年长的庠生,若是幼年庠生则不可,他们体力未足,恐怕不甚相宜。现在规定七岁入下庠,十五岁人入上庠。七岁的儿童,叫他射御,固然万万不能胜任,就是十五岁的儿童,亦似乎尚早。我觉得,最好添一种舞的科目。从前阴康氏的时代,因为阴多滞伏,民气壅闭,于是创出这种舞法,以教百姓,后来民气果然多发扬了。所以舞这个方法于人身极有价值。舞有两种:一种是徒手舞,盘旋进退,俯仰高下,演出种种的节目,与儿童兴趣极相合,凡七岁的小庠生都可以用的。一种是器械舞,又可以别为二类:一类是文,一类是武。文舞用籥用羽;武舞用于用戚。羽籥较轻,易于挥洒,凡年在十二岁以上之庠生都可用之。干戚较重,舞动不易,凡十五以上大庠生就可用之。如此排定程序,以次而进,练习到后来,不但技艺娴熟,而且力气亦可以增加。所以,我以为要提倡武事,振作士气,寓之于教育之中,以入庠之初添加舞干戚羽籥一科为最宜。这科名目定为万舞,未知帝意如何?“众臣听了都很赞成。于是就叫乐正夔来做这方面的准备。
    又过了几年,帝舜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倡导养老于庠。让那些朝中的年高致仕和百姓中的老人在庠舍中颐养天年。其养之法,必不至于帝者。来庠之时,一举燕礼而已。凡在庠之老者,必有常年之膳食。而老者在庠,各就所长,聚少年学子而教之。
    帝舜养国老(退休的官员)于上庠,养庶老(民间的年老百姓)于下庠。并经常率众臣到庠舍去视庠,看望和抚恤那些老人。每次都是极为庄重,帝要亲自训导,庠生向老人和师庠恭行谒师礼。仪式完后,便设宴款待那些老人和教师。
    “肴烝於俎,行一献之礼,坐而饮酒,以至於醉。以虞氏帝道宏大,故养老以燕礼。”
    帝舜对老人十分尊重。其尊师爱教,尊老敬老之风范,影响着在庠庠生。庠生见帝隆礼在庠之师儒,则服教说学之心,因之益挚。
    自此以后,帝舜朝大兴教化,庶民百姓的品行不断提高。各地的风气不断的变好。“不必赏而百姓自然相劝于为善,不必罚而百姓自然相戒畏为恶。”真正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国泰民安!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