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风云

第135章


/////////
离了王府郭右五顺着轿子赶去了神机营,那里可是一大堆人在翘首以盼了,中秋阅兵,金水桥畔,陛下检阅百官亲临,神机营上上下下为此操练了三个多月,就等后天的了。
“教官大人~!”一进校场,洪毅他们跑了过来,阅兵的事情搞得人人都紧张的不得了,这场面上的安排还得郭大人来指点。郭右五可是发话出去了,神机营就五千人马,得走出五万人马的气势,得走出大明朝军队的魂出来,新式火枪在赶制中,也不等了,空手上场,全靠一股子阵势就得让文武百官吓尿了几个。
张永和张伯伦在指挥台上久等了,大家这么多天的接触也熟悉了,当下没多废话。神机营的武官们打开了一张手画的草图,上面是照着金水河前的大道画出来的,今天就得在纸上落实当天的行进路线和仪式流程了。
张伯伦待大伙就绪,不无得意的道:“兵部拟定了这次阅兵的礼仪阵势安排,督军大人给否了,后天怎么上阵得我们这几个人拿主意,大家先听听教官大人的吩咐。”大家都不约而同的看向了郭右五,要论忽悠人还得他来啊。
郭右五也没客气,指着草图就说上了:“大家看,紫禁城四面环有城墙,南北长三百丈,东西宽二百六十百丈,城外有一条宽十五丈的金水河环绕。后天,我们就在这午门外的三百丈的大道上走上一遍。这三百丈得走一千多步,我的意思是从太庙开始到社稷坛结束,咱们齐步走,只留下午门正前方的五十丈距离走正步,就是要走上三百步正步,大家明白吗。”
“明白。”
“张公公请与明日在太庙一侧搭上帏棚,阅兵于后日辰时(九点)开始,神机营于卯时(七点)全体就位,张公公,麻烦了。”
张永拂首微笑:“你办事陛下都放心,何况咱家了,哈哈。”众人也都笑了。
“下面是位列的次序,以各哨为单位,二十人一排共计十排,每二百人一队,每哨就有五个方队,依次进场,大家明白吗?”
“明白了。”
“那天除了张伯伦提督大人陪同陛下外,所有人全部步行......”就这么花了半天的功夫,所有的次序安排、仪式流程、口号、节奏等等等等,终于定了下来。大家伙这才起身,再看看写在纸上的这些方案和流程,密密麻麻三大张纸,只怕数千字了。
张永洒脱的朝众将官拱了拱手,道:“提督大人,校场差不多也有二三百丈大小了,今明二天,神机营就可以试着走这三百步,各队方阵反复练习,行进的速度和队列的整齐是阅兵的关键,这块拜托诸位了。”
“末将领命!”张伯伦大声回道。他也知道阅兵一完神机营就归禁卫的编制了,到时候张永张公公乃他的顶头上司,这时不表态还什么时候表?
洪毅他们也都规矩的还礼,神机营的旗帜马上就要换成御林禁卫的旗帜了,众人的一股子骄傲感都写在了脸上。
“告辞了诸位!”郭右五笑呵呵的和众人打了个招呼,这块忙完了还要马上回宫,所有的仪式程序还得和陛下再说一遍,也没时间和他们吹牛了。
哗~!的一声,动作整齐划一、干净利落,张伯伦和众武官全部立正,一个标准的军礼,新式的军礼,油然而发。
////////////////////////////////////
中秋头一天,最忙碌的一天,整个午门外全部戒严,笔直的大道拥挤了上千的太监们,从头到尾仔细的布置起来。按着事先的规划,从太庙开始,太庙这侧搭建起一个巨大的帏棚,到时候可容五千官兵入内;然后是大道两侧,每隔一丈远插上一竿旗帜,黄色的锦绸子,上面是一个巨大的‘明’字,这是大明朝军队的旗帜,也是大明朝武力的象征。
午门前搭建了一个五尺多高的检阅台,黄色的绸子紧紧的裹密起来,四周还要插上九九八十一面龙旗,整个检阅台显得威武庄严,陛下明日就在这台子上检阅神机营了,上面还得架一个喊话筒,内府的工匠们一个晚上就赶制了出来,黄铜做的,金光灿灿的,喊话可传出二里地去。
皇帝陛下的仪仗也在布置中,这块由礼部的官员在负责,几百个礼部的官员在前前后后忙碌着,为了陛下阅兵的仪式,得备玉玺四颗、黄伞五、团扇二、纛十、旗十,大刀六,戟六,立瓜、卧瓜、骨朵各二,金椅、金杌、香盒、香炉、金水盆、金唾壶、金瓶、乐器一样没落下,光是乐器就有锣二、鼓二、画角四、箫二、笙二、架鼓四、横笛二、龙头横笛二、檀板二、小铜钹四、小铜锣二、大铜锣四、云锣二、锁呐四....当然,所有的仪仗今天只是走走过场,明日才是正式的出演。
更多的小太监们蚂蚁似的趴在地上,手里捧了一个小陶盆,里面盛着黄土、石灰土、糯米水调制的泥浆,太监们跪在地上用木签把泥浆填进石头缝里,整个午门前几万块石砖全部得细细地填平,然后还要用黄土覆盖、碾压,明日早上洒水、除尘,整条道路在明日得像新的一样,干净、整洁如新。
还有的太监们在执行一项他们从来没有做过的事,张永冥思苦想了一夜,决定在石板道上嵌入细细的麻线,灰白色的麻线嵌在石板上,如果不是站在上面细细打量还真看不出来,张永的意思是明日神机营的官兵们脚下可以隐约看到白色的麻线,这样走的时候也不会偏差,严整,必须绝对的严整,花点代价也无所谓了,反正太监们多的是。
午门的城楼上自然也在装饰,旌旗招展、灯笼高挂,所有外面的墙面、瓦片、门楼、立柱,都在细细的擦拭,要求也是一个,明日此时,这些都须得像新的一样。
内府的太监们和礼部的官员对仪仗的苛刻要求远远超出了郭右五的想像,在他们的精心布置下,皇帝阅兵的阵势宏伟庞大,这可是新帝第一次在广庭大众之下露面,再繁琐也不觉得麻烦,反而是越细致越好,帝王的仪仗岂是常人能够想象的?
再看看周围,好像就自己一人是个闲人似的,空着手转来转去,所有的人都在埋头苦干,现场上千人没有一丝嘈杂的声响,严肃的氛围十足。
下午的时候,朱厚照也出宫了,一遍一遍的走着流程。从午门到检阅台,再到太庙,再回到检阅台,反反复复走了好多遍,郭右五安排的阅兵仪式是仿着全天下上最严格的阅兵仪式安排的,这一项一项的进程包含了一流的组织领导、一流的训练成果和一流的精神面貌,全面展示了神机营全新的形象,是对这只精锐之师的一次庄严检阅,也是展现大明朝军力的良好机会,更是要展现朱厚照个人权势的良好机会,他要让明日的这场盛典成为百官畏服的起点、成为持掌朝纲的开始。
快天黑了,朱厚照才依依不舍的回宫,郭右五告退的时候朱厚照上前紧紧的握了握他的手臂,里面蕴含的深意不用多表,朱厚照在用坚韧的眼神告诉他,明日开始,朕就要做这个帝国真正的主人。
郭右五缓缓的朝半壁街走去,没走几步,一架人力车稳稳的停在了身旁。琉璃厂的汉子们都熟识了这位五爷,是五爷让他们从乱泥堆里爬了出来,现在起码衣食无忧了,因此所有人都不会收五爷的车钱,反而以拉着五爷为荣。所有新入行的汉子们第一件事就是听车行的老大也就是老周讲述车行的由来,还要描述五爷的模样,所有拉车的汉子在经过半壁街的京西书屋时不管车上有没有人,都要停下来鞠个躬再走,这也成了车行的传统了。
郭右五坐上了人力车,脑子里胡乱想着些东西,绕来绕去还是绕不过明日的阅兵,不知道明日过后朝廷里又会起了哪些纷争,一方的朱厚照根基不稳、但心急如焚;另一方的文武百官把持着朝纲又不愿就此变革,弘治爷一生仁慈,待事如此,待人也如此,这才造就了文渊阁势大的结局。弘治爷留下了一个还算勤政、能干的文渊阁,但也留下了一个捆在朱厚照身上的绳索,年轻的朱厚照想急急的改变现状,双方各占优势,必有一争啊。
    正文 第一百零三章  阅兵二
    书香屋 更新时间:2013-1-16 8:38:26 本章字数:5158
也许是这几天累的,郭右五坐在车上打起了盹,人力车摇摇晃晃的前进着,他在车上也跟着摇摇晃晃的半眯着。
“停....兄弟,退回去点。”
拉车的汉子掉了头。这里是枯井胡同,此时胡同里也没几个人,胡同里只有几户住家的门口挂着的灯笼在秋影下发着昏光。郭右五下了车,盯着一户人家的大门前,离着老远的发起了呆。拉车的汉子没吱声,双手往袖子里一拢,蹲了下来,也学着拿眼瞅着那户的大门。
大门挂着两个原本是白色的,时间长了成了灰色的两个气死风,这种灯笼通身涂了桐油,糊得又特别严实,风怎么也吹不灭,所以能把风气死,同时,这户主人的身份也呼之欲出,京城能挂气死风发多半是官宦之家,王林再怎么有钱,也不敢挂这玩意。大门上的匾额隐隐写的是‘张府’,枯井胡同的张府,鸿胪寺右少卿张蓝大人的府邸,郭右五陷于了长长的呆立。
这里即熟悉又是那么陌生,张府,自己的父亲、母亲都是他们家的下人,做了一辈子,从老家湖广做到了京城,父亲就是在张府认识的母亲,然后结婚生子,到自己呱呱落地。自己也在张府生活了近二十年。父亲和东家老爷同乡,虽是下人然也颇受照顾,临死前给自己落了民户,然后就是托东家老爷给自己谋了份顺天府的差事,虽然花去了父亲一生的积蓄,但老人家走的很安详,儿子翻身做了人,做了一个堂堂正正的差人了。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