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主沉浮

第66章


崇祯迁往南京之策,实为万难之下的抉择。明朝自建朝以来,一直视“失地”为最大耻辱,这些皇帝中尤以崇祯为首,连年征战辽东,无非是为雪失地之耻,杀袁崇焕,名为“议和”,实为崇祯不能接受“议和”而带来的对失地这一事实地默认。但今天皇上提出南迁,连坐镇了数百年的京城都不要了,等于把半壁江山让出去了,这就不仅仅是失地的问题,简直是明朝开朝以来从未有过之败绩与劣势,所以崇祯才说,此举一出,必有争议。
    其实为了此事,已经有两个人先后垫了背。第一个是周延儒,在整倒钱龙锡、袁崇焕之后,周延儒执掌大权,督师辽东,崇祯当时迫于内忧外患,曾与他密谋过南迁之事,并叮嘱他绝不能外泄。但后来此事不知怎么为天启帝的皇后张氏得知,并告知周皇后,说宗庙陵寝都在此处,坚决不能迁!崇祯对这位张皇后一直非常尊敬,此事一出,不敢再提了。但没想到隔不了一天,群臣也全都知道,纷纷上朝抗议,有人还以死相争。崇祯不得不承诺绝无此事。后来因此事嫌恶和怀疑周延儒,最终找个借口将他杀掉。
    第二个垫背的是陈新甲。松锦大战之后,辽东形势危急,农民军又势大凶猛,崇祯迫于无奈,有议和之念,以便专心对付李自成、张献忠军。但议和就涉及失地问题,他与陈新甲暗中商议:两线作战决无体力,由陈新甲暗中办理对大清讲和之事,秘密进行。但此事不知如何又走漏了风声,朝中其他大臣得知,纷纷上奏,反对议和。崇祯对此的反应是矢口否认,说根本没有议和的事,暗里却写手诏给陈新甲,郑重警戒:这是天大机密,千万不可泄露让群臣知道。
    这时,一件极为戏剧性的事情发生了,那天恰逢陈新甲出外办事去了,使者将皇帝的密诏留在他书房中的茶几上离去,陈新甲的家僮误以为是普通的《塘报》(各省派员在京所抄录的一般性上谕与奏章,称为《塘报》),拿出去交给各省驻京办事处传抄。在这两个糊涂蛋无意间的联合下,此事大白于天下,群臣拿到了证据,一片哗然,立刻上奏章反对。崇祯说不过去,又恼恨陈新甲办事不牢靠,于是就杀了他以息众怒,这位新科兵部尚书,屁股还没坐稳,就当了替罪羊。
    因为“失地”“南迁”这个敏感的问题,两位重臣先后送命,从此后,这就成了明朝的一个死穴,没人敢点。如今皇帝有了这个想法,老练的曹化淳顿时想到皇上所说的争议由何而来了,于是拱手道:“皇上的意思老奴明白,但不知需要老奴做些什么?”
    “有些事总得有人提出来,但不能是我。”崇祯也不客气,明说道,“我一直反对议和南迁诸事,又在群臣面前下了承诺,怎能出尔反尔?但如果有个阁臣或是给事中之类的官员据理力争提出此事,朕考虑大局,从善如流,当可行之。你明天就下去放个风,要陈演、魏藻德这些阁臣心里明白,朕要他们说几句话了,他们不好说,就找他们的门生说,总之只要有人开了头,这事就易办了。”
    曹化淳点头称是,又问道:“但若阻力太大,此事不成,皇上您又有何良策吗?”
    “还有最后一策,那就是班师勤王吧。”崇祯苦笑一声,“当年入口之役,皇太极打到了北京,袁蛮子不也掉过头来勤王成功了吗?今时今日,历史也可以重演一次。吴三桂这些人是不能不安抚的,他们还有重用啊,朕已经命陈演拟旨了,马上升吴襄的官,并调到宫中与朕做个军情顾问,朕要他父子为朕效命,做我大明的栋梁。去了一个洪承畴,朕的代驾亲征、南迁之路若还不可行,朕只能靠他们父子了。”
    曹化淳叹道:“亲征,南迁,勤王,皇上的这一套计策真乃运筹帷幄之中的良策,就算是诸葛武侯重生,亦想不到更好的法子。”
    崇祯对这个马屁却不感兴趣,道:“如果这三个良策还不行,我大明江山就真的气数已尽了。”
    崇祯说得悲观,但内心还是保存有希望的,但他万万想不到的是,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的所有希望都像吹得极大的肥皂泡,在阳光下稍经微风,就破得无影无踪。!
   
 第五十一节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WW w 、 Q b5。CoM 就在农民军的十几尊大炮被曹化淳查收,锦衣卫、东厂诸番子正在连夜寻查未果之际,第二天一早,北京城内,大街小巷到处纸片飞扬,墙上则贴满标语,“吃他娘,穿他娘,打开大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求活。早早开门迎闯王,管教大小都欢悦。”李岩编写的各种标语到处都是,几乎覆盖了北京城内。许多无知孩童四处传唱,街巷闻知。
    曹化淳气得头都大了,马上密令全体特务组织,日夜盘查,但却查不出个结果来。
    同一天,李自成在陕西建国后,命人飞马传信,给崇祯下了一封挑战通牒,相约于三个月之内决一死战。李自成在通牒中态度强硬,直呼“大明皇帝听着”字样,落款则是大顺皇帝,把崇祯气得当即跌倒在地。李自成自然不管这个,称帝后不到三日,大军全线进攻了。
    李自成自崇祯二年起事以来,历经十几年战火。在与杨鹤、杨嗣昌、洪承畴、曹文诏、陈奇瑜、熊文灿、卢象升、孙传庭等明朝许多名将的较量中,也曾历经数次凶险,几次被围困,却都能化险为夷,逃出生天,这并不是他运气好,也不是他战术有多强,实在是因为崇祯用人的能力太差,对于军事重将,崇祯是用人且疑,且寡恩少义,“败一方即戮一将,失一城即杀一吏”,他手下的这些良将,个个才能都在李自成张献忠之上,可惜的是,这些人在崇祯眼中,不是人,是机器,不能出一点错误,出了一点错误甚至不出错误只要稍有违逆的话,等待他们的就只有死路一条了。
    与崇祯相比,李自成为人讲义气,识大体,能共患难也能共享福,身边的人马越来越多,特别是认识李岩以后,整个军队的面貌焕然一新,有了全新的、先进的政治纲领,取得了民心。
    李岩投奔李自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与偶然相结合的产物。当年在河南李岩与红娘子拉起队伍造反,名满天下的李自成也转战到了河南。两雄相遇惺惺相惜,结为兄弟,共创大业,李岩为李自成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来一批和他一样有智慧的人。
    第一个是牛金星。这位牛举人,因考试复查时有人捣鬼,被取消了资格,而多年来怀才不遇,常常借酒浇愁,后来又因酒后伤人,痛打地方小吏而入狱,李自成来时受李岩举荐,有意投奔。后来事情泄露,再次入狱,处以死刑,幸得李自成大军及时赶到,救其出狱,出狱后,投入李自成门下。
    第二个是宋献策。这是牛金星与李岩共同举荐的。宋献策是个只有三尺多高的侏儒,精通河洛算卜之术,他见到李自成后,送上一谶,上书“十八子主神器”,十八子隐含李字,意思说李姓人将来得天下。这是从天命宗教的角度再次为李自成造下了声势,李自成大喜,于是,将他留下,从此“十八子主神器”成为李自成号令天下的一个重要的精神号召。
    还有一个人是顾君恩。他同样也是文官出身,当时的身份是拔贡,后来弃掉功名跟随李自成,出了很多的好主意,再后来还帮助李自成定下先取关中,再战山西,然后进攻北京的高明战略。
    对李自成来说,这些读书人吸纳进来之后,军队的气象已经焕然一新,李岩曾对李自成说过:“取天下以人心为本,请勿杀人,收天下心”,李岩以他与生俱来的侠义情怀,为李自成的用军之道做了一个重大的调整,“请勿杀人,收天下心”这是一个“活天下人”的举动,而就是在此基础上,李岩在政治纲领的建设上为李自成做出了更大的贡献。
    李岩提出了一个口号,那就是“均田免粮”。这个口号看似简单,只有几个字,但是内中深意却非只言片语可以说清。须知明末农民最怕的东西有两个,一是土地兼并,一是三饷加派,而李岩的政治口号则点中了这两个死穴。“均田”即夺取土地豪绅、皇亲国戚的田地分给贫苦农民,“免粮”即农民军驻地不再征收钱粮。这是一个非常明确且十分通俗的政治口号,它恰好反映了明末最大的底层民众——农民最朴素的愿望,在中国历次农民起义中,这同样也是一个具有较高水准的政治纲领,故而产生了巨大的政治影响,大收民心也就不足为奇了。
    李自成自从吸收李岩之后,一路势如破竹,大军攻下河南后,一路北上,攻下四川、陕西,进军山西,直取北京,短短一年时间,占据中原半壁江山。
    可惜崇祯并不懂得这些。他仍把希望寄托于天恩浩荡这类骗自己的谎话中了。一六四四年正月初二,他亲自带领群臣来到太庙大殿为代驾亲征的李建泰送行,行遣将之礼,当场手书“代朕亲征”四个大字,敕给李建泰,并赐李建泰龙节与尚方剑。文武群臣陪侍,还亲调一千五百名京营兵护送李建泰出正阳门,在正阳门外,由大内总管太监曹化淳亲自为他戴上红簪金花,披上宫锦,仪式极为隆重。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