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主沉浮

第94章


    “好手段!”多尔衮叹道,“这探子从何处得来这些绝妙消息?此人一定也是个非常人物,若能见到,我一定重重赏赐他。”
    “非常人物,岂能在乎什么蝇头小利?这人在乎的是自己的命。”范文程道,“此人在我辽东军中,并无名气,但在北京城内,却声名显赫,荣华富贵,均都不缺。他人在内宫任职,是京城内三大太监之首,手眼通天。上可与皇上对话,下能挟制群臣,北京城破,他开门纳降,居功甚伟,只可恨那李自成不用他,反而折辱了他,于是他写下了这封密信给我,并愿继续潜伏在北京,随时准备时机,助我大清成事,我们能得此人,实乃大清之福。”
    多尔衮拱手道:“多年来,我大清诸事顺利,全赖范先生情报得力,令我们少牺牲了多少军士,我替诸将向范先生道谢。”
    范文程忙说不敢。多尔衮又道:“然则我看这密信中所说,李自成兵力进入北京,竟有四十万之众,如此说来,北京城中,现在其实是大军云集,我们现在是否应该避其锋芒,待我大清诸事顺利后,再做决战打算?”
    “避其锋芒?”范文程反问一句,“摄政王,我且问你,当敌人就在眼前时,如果你手中有一把长长的没有了锋芒的钝刀,还有一把虽短但是却刀锋锐利吹毛即断的匕首,你会选哪一件武器对敌?”
    “我当然会选择虽短小但是却锋利的匕首。”
    “不错,现在看来,我大清国就是那只短小而锋利的匕首,而所谓大顺王国,不过是一把又长又钝的刀而已。既无锋芒,何用避之?”
    多尔衮拱手道:“我不明白这其中的道理,愿范先生为我指点迷津。”
    范文程道:“摄政王,你可知道我这一个多月来,借养病之名不出来见人,真正的目的是什么?我想世人可能都猜错了。一来,我当然不是因为与你离心,二也不全是为了避开你们内部的皇权之争,我真实的目的是想让自己安静下来,仔细研究和分析一个人。”
    “又有什么人令先生如此费心思?”
    范文程手捻长须,缓缓说道:“这个人叫做李自成。他是大顺王国的新皇帝,也是我们未来的对手。”
    这个回答令得多尔衮心头一震,说道:“李自成,就是人们说的那个草寇头子?先生你一直在研究他?”
    “对。我这一阵子一直在想,一个贫贱之人,既无经天纬地之才,更无万夫不挡之勇,德性不见出众,才智不及中人,自起事起就屡次战败,数次险些身死敌手,又是什么原因可以令他一再逃出生天,如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又如得神鬼之助,上天遁地,无往而不利,最后竟令明廷所有名将纷纷落马,北京城内偌大一个基业,全让他占了去?”
    多尔衮道:“此人如此手段,一定不是简单人物。”
    “放眼这个时代,能让我们记往的有哪一个是简单人物?”范文程反问道,“但为何最后胜利的是他,而不是那位励精图治的崇祯皇帝?这些天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我之所以押住这封密信,不公开北京城破的消息,也不去和摄政王你去研究现在的形势,实在是因为我一直也没有想明白,不过,最近北京城内发生的一件件事情,却让我终于想明白了。摄政王,你今天来得正是时候,昨天,我已经把一个多月来的心得与想法写成奏折,正准备上交给摄政王审阅,今天,就让我先呈给你。”
    范文程说完,命人取来了那份奏折,递给多尔衮。多尔衮打开看,只见上面写道:
    “夫明之劲敌,惟我国与流寇耳。如秦失其鹿,楚汉逐之,是我非与明朝争,实与流寇争也。战必胜,攻必取,贼不如我;顺民心,招百姓,我不如贼。为今之计,必任贤抚民,远过流寇,则近者悦而远者来,即流寇亦入而为臣矣。……不然,是我国徒受其劳,而反为流寇驱民也。使举其见在者而驱之,后乃与流寇争,非计之长也。”
    多尔衮看到此处,心情突然激动起来,忍不住念出声音来:
    “……但有已服者,亦有未服而宜抚者,当严禁军卒,秋毫无犯,又示以昔日得内地而不守之故,及今日进取中原之意,官仍为官,民仍为民,官之贤能者用之,民之失所者养之,是抚其近而远者闻之自服矣。如此,河北数省可传檄而定也……”
    “对!”范文程打断了多尔衮的话道,“正如臣在奏折所说,要想战胜贼人,其实不难。只要掌握几个原理:‘严禁军卒,秋毫无犯,’说的是我军风纪;‘官仍为官,民仍为民,官之贤能者用之,民之失所者养之,’说的是吏治与民生的方针,其实这些道理无非就是两个字,安民。使民安,休养生息,方为我军制胜之本。”
    “不错,范先生这本奏折,实乃治世之明言,我当珍藏,传阅众军。”
    范文程摇头道:“此话谬矣,一切道理全是死的,道理如果只是用来说说,不去做,那就是空话。有何珍藏价值?李自成也懂得安民才能得天下的道理,我仔细研究过他进北京城之前命人传唱的歌谣,发现里面多都提出均田免粮四字,极为高明,正是安民的最好的口号,编制口号之人也实为天下才绝出众之士。只可惜,与我大清先皇相比,李自成施政方面的才能差之甚远,枉费了那位才子的重托。如我那暗探在密信上所说,入北京不过十天,他就开始推行追赃助饷制度,使明朝群臣人人自危,百姓离心之势在所难免,我敢断言,不出一个月,北京城内必然大乱,李自成必然失去民心,而我军此时出击,必然大功告成。”
    多尔衮道:“先生认为我军现在出击是合适的时机吗?可是现在贼人刚入北京,士气正旺,又人多势众,我方先皇刚刚逝去,军心不稳,怎么有把握打这一战?”
    “把握只有一个,那就是李自成并不足惧。”范文程分析道,“理由有三:一、逼殒其主,天怒矣;二、刑辱缙绅、拷掠财货,士忿矣;三、掠民资、淫人妇、火人庐舍,民恨矣。天意,民愿,人心,他都不具备,我们战胜他,何用徘徊?”
    “好!”多尔衮一拍桌子,激动地说,“我这就回去部署,一个月之内,发兵北京!”
    “一个月?太长了。”范文程摇头,“一周我看都不算短。此时北京城内新旧交替,天下大乱,战火未息,此乃QB5难逢的机会,若一再延误,错失此时机,那就大事难成。要知道,李自成手下也不乏能人志士,若让他明白了我奏折中所说的道理,他安抚民众,积蓄力量,北京城内就是钢铁之城,我们再动手,未免就晚了。”
    多尔衮道:“我知道了,我这就回去召集各部开会商议此事,一周之内,必有决定给先生。”
    范文程道:“若真下定决心开战,有两个人当引起重视。一个是山海关的吴三桂,此人有勇有谋,手下又有精兵数万,而山海关位置重要,一旦开战,让李自成抢了先手,收服了吴三桂,外大门就再难打开,所以我军宜迅速招降吴三桂,若他不降,也要绕过山海关,不与他打这一场外围遭遇战。还有一个人是洪承畴,大军出发之际,一定要他紧随左右,洪先生与李自成交战多年,从无败绩,他太了解这个流贼的本性,用他谋划,事半功倍,以一当百。请摄政王切记。”
    多尔衮点头道:“范先生的话我全记住了。”
    范文程微微一笑,意味深长地说道:“如果此战能够胜利,我大清一统江山之梦想就由摄政王手中实现,从此咱大清就会有三座高高的山峰了,除太祖、太宗两位皇上外,摄政王也是其中的一座,地位之牢固,再也无人可以撼动。”
    多尔衮听了这话心中一震,拱手道:“多尔衮谨记先生教诲。”
    多尔衮连夜回去,第二天马上部署,与众贝勒商议后,果断决定,全国动员,征调兵马迅速集结。
    这是清朝自建朝以来最大的一次军事行动,规定“男丁七十以下,十岁以上,无不从军”。老弱病残,亦在编制之内,正是全民皆兵,后人称清朝“前后兴师,未有如今日之大举”。
    一六四四年四月七日,多尔衮召集众将,向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神灵祭告出师,揭开了大决战的序幕。八日,只有七岁的顺治皇帝福临驾临笃恭殿,并向摄政和硕睿亲王多尔衮颁赐“奉命大将军”敕印,授权多尔衮“代统大军,往定中原”之最大权限,军中之赏罚之事,均允许便宜从事。并赐给黄伞、皇马褂等御用之物,以重事权。多尔衮权力之隆,已至巅峰。
    九日,多罗豫郡王多铎、多罗武英郡王阿济格、恭顺王孔有德、怀顺王耿仲明、智顺王尚可喜、续顺公沈志祥及范文程、洪承畴等一大批满汉蒙古将领都臣服于多尔衮之下,齐聚一堂,奏乐行礼,祭天行拜。礼毕,放起了礼炮,炮声隆隆中,这个漫长的誓军仪式结束,多尔衮统率满洲、蒙古兵,及汉军与恭顺等三王、续顺公的兵马启行。
    从四月一日急召范文程入见,到四月九日全民皆兵杀赴前线,前后不足十天时间,而此次决战,八旗旗主,汉人重将,全部的精英将领都参与其中。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