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零点时刻

第27章


我和白岩松在边上听到了,第一时间达成默契,直播结束前绝口不提此事,以免影响她的情绪。她来到后台,心情不错,我们几个都守口如瓶。那天也就奇怪了,春晚直播的过程中,我们都把手机关机,但董卿那天偏偏鬼使神差地抄起桌上的手机看了一眼,也不知道她的哪个朋友,居然在那个当口给她发信息,告诉她口误了。董卿一开始还不敢相信:“怎么可能呢?”等到真的发现自己说错了,她顿时沮丧起来,懊悔不迭。我们赶紧安慰她,说这没什么大不了的。金无足赤,站在舞台上谁能保证永不出错?但是认真好强的她平时工作时就一丝不苟,自然无法原谅自己在春晚上的失误。她后来调整了情绪,顺利完成了后面的主持任务。不过那天晚上,她始终没有摆脱懊悔的情绪。
完美主义者董卿,凭借着勤奋和智慧,一步一个脚印,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踏踏实实地站在央视的大舞台上,如鱼得水,尽情遨游。
2009年的春晚,老朋友白岩松也和我一块儿站到了一号厅的大舞台上。虽然迄今为止,我和岩松只搭档了一届春晚,但是我们在其他舞台上有过多次合作,比如《艺术人生》、“心连心”、2008赈灾晚会等活动。
有趣的是,我俩的主持风格与各自的姓氏含义颇为契合。《说文解字》上说:“朱,赤心木,松柏属。从木,一在其中。”木能生火,赤朱丹彤,洋溢着温暖激情的感觉。白,青天白日,白璧无瑕,一清二白,代表清流贤正,蕴涵着冷静、理性、纯洁的意味。一热一冷,很有意思。
白岩松属于天才型的新闻工作者,评论时事新闻时他思维敏捷,言辞犀利。他是狮子座,气场足,不会坐等事件的降临,也不甘停留在问题的表层,而是主动出击,深入调查,挖掘新闻点,往往打蛇七寸、切中要害。他最大的好处就是直率、睿智,善于主动学习,把内心锻造得极其强大,因而他周围的人很容易被他积极的气质所感染、所带动。虽然我们分属于不同的主持领域,但是他捕捉新闻线索时的敏锐嗅觉、整合信息资源时的理解力、驾驭新闻时的现场控制力,则令我深为佩服。
平时大家各自都忙,见面机会不多,可只要约在一起,总会非常尽兴。我们聚会时,经常会就一些事物进行探讨,讨论的内容很广泛,诸如当下的社会现象、新闻事件、文艺节目,甚至文艺理论。无论谈及什么话题,白岩松都侃侃而谈,头头是道,俨然一个睿智儒雅的学者。他的思想见解也总有独到之处,一方面看问题比较客观,另一方面客观当中又见锋芒,难能可贵。生活中的白岩松爽快仗义,坦坦荡荡。喝酒的时候该他豪爽,他决不会有一丝扭捏。他是个把工作和生活的界限分得相对清楚的人,这样的人丰富立体,真实而不矫饰,入得出得,外化而内不化,交往起来让人觉得愉快。他是内蒙人,我是西北人,彼此的性格特质有很多相近的地方。我心里对岩松有兄弟之情,同时又怀有行业之敬,所以关系处得很融洽。
作为朋友,我特别佩服他在事业上做出的抉择。有一段时间,岩松在新闻评论部身兼数职,同时顶着几档栏目制片人和策划人的头衔,后来他心一横,把几个职位全都辞了,和行政管理琐碎事务挥手告别,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到了对新闻事件的深入研究上,专注于新闻评论,实现了由单纯的新闻节目主持人向专业新闻评论员的角色转换。我觉得这份取舍,恰巧体现出他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操守,也正是他的睿智之处。
作为新闻评论类的主持人,岩松偶尔还会跨界主持“心连心”等文艺晚会。他在舞台上的表现和我们文艺节目类的主持人不太一样,如果完全按照对文艺节目主持人的要求来看,岩松在舞台上显然缺少所谓的“激情”,但是他的激情深含于他的语言风格和语言体系之中。也许是每个人长期形成的思维方式和职业习惯使然,拿到台本后,岩松对台词做的每一处修改都按照自己的语言习惯,或从另一个角度挖掘切入,或重新组织一个故事,有些时候的修改几乎是颠覆性的,干脆全盘推翻掉编导和策划的既定创意,进行自主发挥。这样的工作方式和主持风格也为综艺节目主持人带来了有益的启迪。
岩松之于我,亦师亦友。这是我对朱白关系的定位。
除了主持人,春晚舞台上和我搭档次数最多的就数冯巩了。从2004年开始,我们连续三年搭档出演相声剧,连着三年拿了一等奖。
冯巩连续二十多年参与春晚,年年不落,属于春晚的“骨灰级”元老,他每年上台都要向全国人民笑容可掬地问候一句:“亲爱的观众朋友们,我可想死你们啦!”这句声情并茂的经典问候语充满着冯氏喜感,几乎成了春晚的保留节目。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冯巩是拿艺术作品尤其是春晚的作品当命看的人。我总说他太认真,甚至于太较劲儿。每年临近春晚的前两三个月,冯巩心里只装着一件事,就是春晚的作品、演出、压场,完全到了呕心沥血的地步。2006年,我和冯巩、牛莉合作表演相声剧《跟着媳妇当保姆》,那次我们最后的演出稿是第108稿,真是千锤百炼磨砺出来的。也许就是凭着这种执著和较劲儿,冯巩才能在春晚的舞台上坚持二十多年屹立不倒。早些年和他一起上春晚的人,一个个都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而他依然像棵常青树,并且每年都能贡献出一个亮点节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佩服冯巩对待艺术的这份真诚和执著。但另一方面,从朋友立场出发,我更想劝他一句,其实放松点也没什么不可以的,没必要跟自己那么较劲儿。和他搭档的时间不短,常常看他为了排好一个节目,几天几夜苦思冥想挑灯夜战,数十遍上百遍地修改剧本,搞得精疲力竭,心理压力巨大,我就很替他的健康担忧。
2009年元宵晚会上,我采访冯巩:“巩哥,您今年获了几等奖?”他说获了二等奖。我脸一沉:“完了。”他问怎么了,我一脸认真地看着他:“巩哥,你看你以前跟周涛合作、跟我合作都得一等奖,而今年没跟我们合作,却得了二等奖,你有什么感受?”
还真得说冯巩反应敏捷,他愣了一秒钟,意识到我在调侃他,不慌不忙反唇相讥:“我想观众可能是同情弱者吧,因为您这样的素质,一说话老出错,还在台上站着,观众忍心不投吗?可见观众是多么具有爱心呐。我觉得获几等奖我都会再来,我还年轻,属于茁壮成长可持续发展、说循环相声那一类的……”他接了我的招儿,并很幽默地化解了。
我又问他:“你能不能告诉我,你上了多少年春晚?”
“二十年。”
“这二十年里你获了多少个一等奖?”
“十二次一等奖。”
“获了多少个二等奖?”
“三次二等奖。”
我说:“那你也差不多了,你也该获获二等奖了,你都把一等奖拿走了,别人还怎么活呀!”
我们的对话很幽默、很轻松。事后很多人说:“朱军,你怎么能那么问巩哥呢?本来巩哥没获一等奖心里就不舒服,你还上去捅这个,巩哥得多尴尬呀。”我只得告诉他们,我说这些话并无恶意,你们不了解我和冯巩的关系,只有老朋友才能体会出其中的味道。两个朋友、两个搭档之间长期相处形成了一种特定的交流方式,可能互吹互擂,也可能互讥互损,但其中肯定存着一份由衷的关切和善意。
除了春晚舞台上的搭档,春晚导演和他们的幕后创作团队也是值得书写的一群人。如果把春晚比喻成筵席,我们主持人是跑堂的,负责打点门面揽客上菜,这些幕后英雄就是真正操刀掌勺的,是赋予春晚滋味和灵魂的人物。
春晚的导演们都是才华横溢的人,从早期的袁德旺、张晓海、赵安、陈雨露,到近几年的金越、郎昆、陈临春等,跟他们合作时,我常常折服于他们的才情。同时,他们也都是拼命三郎,常常为了一台晚会废寝忘食,工作时几乎进入癫狂状态。
相较于春晚导演和幕后工作者旷日持久的攻坚战,春晚主持人的加盟更像是空降兵突袭。每年直播前20天左右,我会接到正式的春晚主持通知。那时候,各个独立的节目已经排练得差不多了,要到一号厅现场进行排列组合,并加入主持人的串联词,初次合并成一台完整的晚会。连排并不正式,主持人穿着短裤就能上台。连排结束以后,开始进入六轮彩排。彩排比较正式,而且是对外开放的,得接受观众检阅,在此过程中还要拍纪念画册,所以每一轮彩排主持人和演员都需要带妆参加。第六轮彩排比较特殊,和春晚仅相隔一天,主持人和演员的着装要和春晚直播完全一致,以录制备播带。正式直播时,导播间的备播带也会同步播放,一旦直播出现任何意外,可以直接插入备播带补救。
(,文,)每一轮彩排结束后,整个春晚剧组都要召开三轮策划会。
(,人,)第一轮策划会会邀请各方的力量加盟,上至国务院智库,下到普通观众、网民,所有的人都可以发表观后意见,整个剧组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民意。
(,书,)第二轮是剧组各工种会议,主持人、灯光、音响、服装、化妆、道具等分别提出各自存在的问题。
(,屋,)最后春晚的核心创作团队继续留下开会,与会者有主管春晚的副台长、业务领导、总导演、语言类导演、歌舞类节目导演、各个分口节目的导演等。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