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帝国史揭密:那时唐朝

第9章


李渊一时间也是头昏眼花,不知如何是好——去吧,恐怕是凶多吉少,轻则罢官,重则掉脑袋;不去吧,是违抗圣旨,也是一死。该如何是好?哪个点子大王,快来出个救命的鬼点子吧,多少钱都不在乎。
  最后,还是机灵的李老大冥思苦想,自己想出一个妙计,两个字:“装”与“拖”。
  李渊装得一身是病,一直拖着没去谒见“当今皇上”,表示自己得病了,去不了。而杨广被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搞得焦头烂额,也没去细究此事。可是过了一段时间,他在后宫与众嫔妃取乐,碰到一名姓王的宫女,王氏正是李渊在皇宫内的耳目。
  杨广见到这小宝贝,又想起李渊的事来,恶狠狠地问道:喂,喂,喂!你的过来,你老舅怎么还不来见朕啊?
  王氏跪答,说是舅父重病在身,所以来不了。
  什么意思,这么久都不来?杨广一时来气,居心叵测地说了四个字:“可得死否?”而后,扬长而去。王氏吓得魂飞魄散,连夜修书给亲爱的舅舅李渊。
   
                  
贪酒好色
  李渊这段时间,还正为自己的“拖字诀”大为奏效而得意忘形,不想收到外甥女的密信,顿时倒吸了一口凉气,吓得面无血色,鼻子上的冷汗,也是如滔滔江水。
  晕,晕死了,皇上盼我早死,这,这如何是好?李渊感觉到自己的处境已经十分危险,咋办?这是他考虑最多的一个问题。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如果杨广千方百计要置自己于死地,那又如何是好?
  李渊毕竟是老江湖,于是更加殷勤地向杨广进献贡物,又派心腹偷偷带重金,包好红包,在京城上下一番打点。并且,还把早已想好的“装字诀”,又派上用场。怎么个装法?那可不是买几件漂亮衣服打扮一下,化化妆那么简单。
  李渊记起《易经》上一句叫“潜龙勿用”的话,对,这就是上策中的上策。只有日日混迹于酒色之中,夜夜沉湎于赌博玩乐之间,以显示自己得过且过;并且多收些别人送的“好处费”,以表示自己浑浑噩噩、无所作为,才能蒙混过关。史书记载:“高祖闻之益惧,因纵酒纳赂以自晦。”
  自此以后,李渊就以装糊涂来“隐藏”自己,天天饮酒作乐,夜夜狂赌,经常一赌就是一通宵。要是你在那里,有时半夜三更去查夜,碰到街上溜达的,肯定就是李渊这厮,管他名声好不好,早顾不上了,保命要紧!从那以后,李渊的生活状态就是:不是在泡妞,就是在研究泡妞的秘诀;不是在赌场,就是在去赌场的路上。
  万恶淫为首,酒是罪中魁。
  李渊这么个搞法,自然成了后人指责他贪酒好色、昏庸无能的所谓证据。可是,什么事情都不能简单地去看,要理性地去分析,这样的招数,仅仅只是骗骗杨广,迷惑他的,为了保命,也只有如此了。
  当年司马懿装病骗曹爽,两人斗得死去活来,曹爽派马仔去窥视司马老头,老头子走路都走不稳,气喘吁吁的,好像没两天了。曹爽得信后,给司马懿的花圈都买好了,不想自己买的花圈,最后却是留给自己的。等试探他的人一走,司马懿马上就活蹦乱跳地进行部署,发动政变,置曹爽于死地。
  怎么样,曹爽一点都不爽吧?这就是政治计谋和手段,没有这种素质,你被人搞掉,怎么死的都不知道。在古代,以自诬来显示自己胸无大志,让对手觉得没有政治威胁,也是一些“武林高手”经常用的一招。
  当年孙膑被庞涓陷害,不是也装疯卖傻,甚至逼得吃猪屎吗?怎么后人就认为孙膑是一种智慧与计谋,而李渊却都是罪证呢?怎么这种“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的政治计谋,倒成了昏庸的“铁证”?
  看来,历史就像是后人给小女孩穿的衣服,的确很有道理。
  李渊韬光养晦的这一招,果然奏效,收到良好的回报。耳目探听到李渊成天就像个过一天算一天的酒疯子和大色鬼,成天在那里混日子,杨广倒也放心了,不再追究李渊不来面圣的过错,还放心大胆地起用他。
  在杨广的眼里,你越是精明能干,就越不能重用你,因为你会谋反啊,没本事,你去谋哪门子反?
   
                  
煽动造反
  杨广喜欢碌碌无为之辈,庸才和蠢才,比较对他胃口,反正底线就是不能超过他自己——典型的武大郎开店,比老子高的不要。
  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值钱?人才!任何时候,人才都是最重要的,不会用人,能成什么大事?可见,杨广的倒台,也是必然。
  凡事有利有弊,李渊这么个搞法,也养成了“贪酒好色,任性胡为”的习惯,这在以后,便可看出一二。
  公元615年,也就是大业十一年,杨广眼见农民起义已经燃起熊熊烈火,于是诏令各地修筑城堡,强迫民众迁到堡内居住,企图用坚壁清野的办法,用釜底抽薪的方式,饿死农民起义军。
  这年夏天,天气有点热,又没空调,杨广只好到太原的汾阳宫避暑。为保证自己的安全,他任命表哥李渊为山西、河东抚慰大使,负责镇压今天汾阳河谷一带的农民起义军。
  李渊自然不敢怠慢,又推荐他的好哥们夏侯端为副使,杨广表示同意。这一年,李渊已是知天命的年纪了,50岁的人儿,做起事情来,就是老到,非同一般。
  李渊拼命装出一副为杨广卖命的样子,到河东后,积极镇压毋端儿、敬盘陀农民起义。李渊刚领兵到龙门时,毋端儿就率众数千,兵临城下,李渊临危不惧,率十余骑出城迎战。
  史载:“高祖从十余骑击之,所射七十发,皆应弦而倒,贼乃大溃!”只一招,就把毋端儿搞定,可见李渊的骑射功夫的确不一般。要是今天的奥运会,有这么个骑射比赛,李渊得块银牌肯定没问题。
  那金牌谁得呢?便是他的宝贝儿子李世民。李世民的骑射本领,那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李渊更牛,有其父必有其子,以后慢慢说。
  此役,杨广更加看重李渊的能力了,而看重李渊的,还有一人,这人是谁?他就是李渊的副使夏侯端,夏侯端何许人也?他是南朝梁国尚书左仆射,也就是宰相夏侯详的孙子,是一高干子弟,根正苗红,却精通天文与相术。
  一日,李渊与夏侯端上完班后,一起饮酒作乐。见周围无人,夏侯端又卖弄起嘴皮子:老兄啊,俺夜观天象,看到代表皇帝的玉床、帝座等星星,都眨吧眨吧的,摇摆不定啊,岁星又居于晋阳,这可是真命天子将在晋阳发迹的预兆。老兄雄才伟略,一看就知道是个做皇帝的胚子,外面流传的民谣,都与您合上了,难道这些东东所预兆的,不正是您老人家吗?
  李渊笑而不答。
  夏侯端却越说越带劲:老兄,那个跳大神的,鼓动杨广,要杀尽天下所有姓李的人,难道你老兄不姓李吗?李浑的死,那可是天大的教训啊!上次皇上召你进京,就说明已经猜忌到你了,当今之计,要么等死,要么先发制人,干他一票,说不定,还真他妈的当上了皇帝呢,若是不变通,逆天而行,则势必成为李浑第二,要是等到做鬼了,还有什么搞头?请老兄三思。
  李渊仍是点点头,笑而不答。
   
                  
不一样的手段
  夏侯端又说了些什么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之类的悄悄话,李渊只是抚须答道:老兄的高见,容我再仔细考虑考虑。
  夏侯端还要再说,已被李渊拿酒灌醉了。其实,李渊哪里会不知道时局的变化?他可是个明白人,早已洞若观火,只是一时不轻易起事,自有他的道理:
  一来,当时各地的起义军,虽是迅猛发展,但很多只是早晨的露水,热闹几下就化作了泡影,这说明什么?说明朝廷军事力量仍然十分强大,加之河东本来就是军事重镇,离长安和洛阳又十分的近,而两京都有隋军的主力部队,这时起事,岂不是自己脱了裤子往火坑里跳?
  二来,起兵非同儿戏,可不是玩过家家这么简单,是要真刀真枪去干的,必须要有周密的计划和十足的把握,就像射箭一样,要一矢中的。箭射偏了,还可以重来,可一旦起兵失败,就只有等着灭九族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难道杨谅与杨玄感的下场,还不是惨痛的教训吗?对于这点,李渊是有清醒头脑的,所以无论谁来洗脑,谁来劝他,谁来做思想工作,李老大都只是笑而不答。
  其实他心里早有准备,要不然怎么后来李渊在晋阳起兵,便很快达到了自己的预期目标?
  对于这个问题,以前很多人都说,李渊起兵反隋,是在农民大起义打垮隋朝后,在各地割据势力纷纷造反,而临时做出的投机决定,这显然是不符合逻辑的。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没那么容易,那时候,保住一条命都不容易,何况是打天下?
  李渊除了每天喝酒、赌博、玩女人外,还是认真做好本职工作——镇压辖内的农民起义军。同时,他还做了一件不寻常的事,就是改变民部尚书樊子盖镇压敬盘陀起义军,实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
  李渊采用软硬兼施的手段,有愿意投降的,全部改编到自己的部下,不愿意投降的,呵呵,那就不客气啦,去陪阎王喝酒吧。
  这一招,既把造反的搞定,又扩充了自己的实力,比方绛州柴保昌的起义军,投降的就有数万人。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