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帝国史揭密:那时唐朝

第21章


   
                  
誓师!
  一时间,“要做官,找李渊!”这句话,成了许多人的口头禅。人们在路上碰到,问的第一句话,不再是:“你吃了吗?”而是:“你做了吗?”(呵呵,不要误解,不是做那事。)
  对农民起义军,采取招抚政策,吸引他们加入“李家军”,是李渊的一个重大举措,也是他高出对手一筹的高明之处。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一直是李渊的基本策略,这也为日后唐朝的建立,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从后来事态的发展,可以看得很清楚——这也如同一个公司,有时候,收购自己的竞争对手,远比在市场上与他拼死搏杀要好得多。
  7月5日一大早,天气很燥热,李渊身披铠甲,骑着高头大马,率领3万将士,打起迎风飘扬的赤白旗,在晋阳誓师。李渊慷慨激昂地宣读了誓文,赞颂杨坚,痛斥杨广,并阐明了起兵的宗旨和立代王为帝的“伟大意义”;同时,向各郡县发布檄文,以争取更多的支持。
  大军随即启程,向关中进发,留李元吉镇守晋阳,作为义军的后备基地,西突厥的好朋友阿史那大奈,也率部随李渊出征,大军出发,直奔长安。
  为了唐朝的建立,李渊带领他的“李家军”,义无反顾,一往无前!
  在太原首义中,李渊还是起着主导作用的,他虽不及李世民这般锋芒毕露,但在那种环境下,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是必不可少的。
  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都贬低李渊在晋阳起兵中发挥的主导作用,把这些美妙的光环,几乎都戴在李世民同学一个人头上,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所以说,李渊实在是比窦娥还冤。
  当然,李世民在晋阳起兵中,也起着非常巨大的作用,他们父子两人,就如同公司的董事长和总经理,都是牛人,一唱一和,同心协力,才有了大唐帝国创立前的一幕幕精彩故事,这是相辅相成的,不能拉一个,打一个。
  我们的唐国公,就要向长安进军了。他要带领一群满腔热血的“革命者”去创造历史的奇迹!
  伟大的唐朝,就这样,在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渐渐拉开序幕,露出她灿烂的笑容,并且逐渐变为现实。
  前途是难以预测的,可是,只要还有希望,我们就应该以非凡的胆略和智慧,去搏上一搏,让梦想变成现实,因为,命运是你自己去创造的。
  李渊和李世民,作为大唐帝国的开创者,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让我们时刻紧随他们父子,进行“追踪报道”,一同去开创伟大的唐朝。同时,也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个镜头:52岁的李渊,在公元617年7月5日,带领着一群向往新生活的“革命者”,踏上了创建大唐帝国的伟大征程。
  这是一群平凡而又伟大的人们,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满怀崇高的理想,向未来奔去!
  大军浩浩荡荡开出晋阳,李建成、李世民则分别统领左右两军,沿着汾水,一路南下。
  不错,有气质!
  傍晚时分,大军在清源宿营。
  义军在此安营扎寨,放牧战马,命令强壮的兵士休息以养精蓄锐。老弱士卒则去砍柴做饭和警夜,像一只只猫头鹰,百般警惕,时刻搜索着周边的每一丝动静。
  据“随军记者”温大雅记载,军营防卫之严,即使一只小鸟,也休想飞过去,何况是人?可见李渊的细心和军队的纪律严整。
  李渊非常关心士兵的生活,他带着李建成、李世民两兄弟,亲自下基层,到军营巡视工作,进行慰问。不时问寒问暖,拉拉家常,开开玩笑,说说心里话,真正与下层士兵打成一片。
  如果发现武器不好使,饭菜不好吃,战马没草料,心情不大好,李老大也都是现场办公,马上派人解决问题,工作效率那是没得说,不由得不让人竖起大拇指:“不错,有气质!”
  同时,李渊还不忘告诫李建成与李世民哥俩:“娃啊,自古历来,开创基业,没有无功而成为帝王的。爹爹从小就生长在唐国公府中,身为皇亲国戚,历任太守之职,做的官也不少了,从小养尊处优,饥寒交迫的事情,看到过,却没亲身体验过;艰难险阻,听说过,却没亲身经历过。这次行军,爹爹是要好好尝尝这种滋味,倘若不自己亲历亲为,恐怕上天也不会饶恕啊!你们跟随老爸开创基业,千万不可懈怠,要以身作则,身先士卒,争取得到部下的信任,就是要事事作表率,做出个榜样来,听到了吗?”
  哈哈,李老大竟然说:没吃过猪肉,但看到过猪跑,真是搞笑。两兄弟齐声称是,但有不同意见。
  李渊示意他们说出来。原来,他们也是关心自己的父亲,劝他没必要什么事情都揽在自己身上,事必躬亲,太累了,很多事情交给部下去办就行了。对于这个建议,李渊却不接受,或许,他有他自己的想法,非常时期,必做非常之事,自己肯定要苦点、要累点、要努力点,但他感谢儿子的孝心,也叮嘱他们要自己保重身体。这个时候的父子情深,真是难以言状。
  自从窦氏死后,李渊把所有的心血几乎都倾注到了这几个儿子身上,既当爹又当娘,很是辛苦。幸好这几个家伙都还争气,不但一个个长得标标致致、生龙活虎,而且都能独当一面,魅力十足。
  既然李老大这么敬业,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在军中,李渊虽为大将军,但武器的发放、粮草的运输、奖罚的制定、招抚的执行等这些大小事,都要亲自过问,一一安排,没有李渊的批示,其他人等,无权最后裁决。
  据说,当时每天都有上千人出入李老大的营帐,或来请功论赏,或来告状伸冤,或来送递文书,或来投诚归附。大将军营帐人气爆棚,来者如云,观者如堵,我们的李老大应付得过来吗?
   
                  
有人来找麻烦了
  可爱的李渊同志,不但能够从容面对,而且应付自如,一点也不手忙脚乱,办起事来,干净利落,雷厉风行,极有效率。史载:“帝处断若流,尝无疑滞,人人得所,咸尽欢心,皆叹神明,谓为天下主也。”
  要是与李老大来一次零距离接触,让老李哥“服务”一次,真是一种享受,那可比咱们现在去银行排队要好多了。
  由此可见,李渊确实非同寻常,他后来能够取得天下,成为唐朝的开国皇帝,自有他的道理。如果只是乐不思蜀的阿斗,或是司马炎的傻儿子,或是只会唱歌跳舞的陈后主,那可根本就没有唐朝的诞生——办事能力,有时候,往往是衡量一个人才最重要的标准。
  7月8日,李渊大军到达西河,既然西河已经“解放”,当地的军民都喊着“欢迎,欢迎,热烈欢迎!”的口号,载歌载舞夹道欢迎义军的到来。李渊进入城内,又做了许多很得人心的工作。
  比方他特意做了几件善事,凡城里年龄在70岁以上的老人,全部授予通议、朝请、朝散大夫的荣誉官衔,让他们既有面子,又有福享,还发布教旨,优待他们,以此来争取民心。
  凡是前来投奔的,不管是阿猫阿狗,还是阿猪阿牛,一概按其才能,一一授官,无论官职大小,李渊都亲自书写“告身”,也就是任命状,以示重视。他一边询问来者的情况进行“面试”,一边笔下“沙沙沙”地写个不停,而具体掌握此项工作的官员,只是从李渊手中领取“告身”,向来者宣布任命,并颁布“告身”而已。史载:“帝特善书,工而且疾,真草自如,不拘常体,而草迹韶媚可爱,尝一日注授千许人官,更案遇得好纸,走笔若飞,食顷而讫,得官人等不敢取告符,乞宝神笔之迹,遂各分所授官名而去。”
  可见李渊也是乐在其中,想必这与后来唐朝书法的兴旺发达,也多少有些关系。由此可以看出,李渊的书法功底,是相当深厚的。当时有人把李渊的书法视为神笔,只盼着能得到他的亲笔签名,要是留到现在,那可是国家特级文物了。
  李老大亲历亲为,也是想让别人知道,我李渊与你们,是无时无刻不站在一起的啊。
  当时,有人提出封官太滥,李渊付之一笑,其实心里在说:你懂个屁,多开些空头支票出去,有什么损失?打下了江山再说,打不下,也能多拉些人上“贼船”啊,反正大笔一挥,要多少官就给多少官,就像写作文一样,无穷无尽的从俺笔尖流出来,多好!
  这可是一桩非常值钱的买卖。
  李渊率军经过雀鼠谷,也算是故地重游。7月14日,大军到达距霍邑50余里外的贾胡堡。就在李渊得意之时,在前往长安的路上,却有两头拦路的“猛虎”在龇牙咧嘴地等着他。
  这时,李渊的外交使者从洛口返回了义军营地,最大的收获,就是怀里兜着李密的回信。李渊拆信看过,信上说:
  兄弟啊,我与你也是家门,500年前是一家,自以为不咋的,却承蒙天下英雄抬爱,一不小心,被推做了盟主,希望与你同心合力,互相扶持,一起来做一件在咸阳捉拿子婴,在牧野灭掉纣王这样的大事业,岂不盛哉?
  信中还要求李渊,亲自带几千步骑去河内郡,与他搞个见面仪式,签一份合同,并当面缔结盟约。
  这封信,就是那个写了一篇流传千古的骂人文章——讨杨广檄的超级写手祖君彦写的。原来,当李密听到李渊在晋阳起兵的消息,也敏锐地意识到,李渊会打关中的主意,去抢占长安。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