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帝国史揭密:那时唐朝

第22章


   
                  
做人要低调
  可是,自己如今正围攻东都洛阳。洛阳,对于李密的手下而言,那可是能否获取胜利的一个最大标准,打下洛阳才算成功,眼前的好处可是香喷喷的。只是长久的打算和利益,谁会去考虑?洛阳不下,则是等于一切白做,所以,李密也有他的苦衷。打下洛阳,是铲除暴政;西入长安,是帝王之业。
  可是部下肯定不会想那么远,他们只顾眼前利益,所以,李密死也要先攻下洛阳,本想早点拿下来,再考虑进军关中,无奈王世充很难对付,虽然是屡战屡败,但却也是一个屡败屡战的“先进个人”。
  这么一来,李密便被搞得骑虎难下,加之自己也要争口气,死都要打下洛阳,至于进军长安,也就只好先晾在一边晒晒了。不想这一晒,就让李渊钻了个大空子。
  这封信的主要意思是要李渊尊他李密为盟主,并拉李渊入伙,加入他的“集团公司”瓦岗军,并且以老大的口吻,对李渊发号施令。李渊看过信后,哈哈大笑:
  “李密妄自尊大,只有用卑辞求好的办法讨好于他,现在正要进军关中,如果搞得不愉快,就是故意给自己树一个强大的敌人。”
  李老大停顿了一下,又得意地说:“不如用阿谀奉承这一套多夸夸他,让他骄傲自大,不把我看在眼里,这么一来,让李密专心专意、乖乖地去打洛阳,牵制隋军主力,阻挡他们对我进行‘性骚扰’。等我将关中平定后,再据守险要之地,养精蓄锐,在一旁看看热闹,慢慢欣赏他们鹬蚌相争,我再来他个渔翁得利,也为时不晚啊!”
  手下都随声附和:“高,实在是高,老大就是老大!”
  基于这个想法,李渊速命他的超级笔杆子温大雅写了一封回信,信中非常亲热地称李密为大弟,行文的语气,就如同一个马仔跟老大说话,弄得很是肉麻,极尽吹捧之能事。但凡在字典里能找到的漂亮字眼,几乎全都毫不吝啬地派上了用场,反正吹牛也不花本钱,说的都是些偶像啊,俺对您的敬仰之情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之类的话。
  在信中,李渊把自己说成是个胸无大志的小混混,说自己在太原起兵,不过是想帮助一下朝廷渡过难关,并且说自己只愿在李密手底下做个马仔,非常高兴地拥戴他做天下之主。最大的愿望,也不过是想着要李密到时候能封他在太原看守一下祖业,看着自己家的老宅子,守着几亩薄田;在葡萄架下,抱着小孙子,讲讲狼和小羊的故事,享享天伦之乐,就心满意足了。总而言之,俺绝对没什么野心滴。
  至于李密要求自己夺取长安,做出当年刘邦俘虏子婴和武王大败纣王于牧野这样的大事,那是想都不敢去想的。汾晋一带,还需要我替您去安抚管理,有很多事情要办,力量也不够,只是个叫花子的命,夺取关中,那就更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了。至于去当面签合同的事,还是免了的好,反正签与不签,您始终都是俺老大。
  信中有一句话,很有意思:“天生蒸民,必有司牧,当今为牧,非子而谁?老夫年逾知命,愿不及此,欣戴大弟,攀鳞附翼,唯弟早膺图箓,以宁兆民!”
  李渊这封信,让人一看,就觉得是个没骨头的人写的,一副卑躬屈膝的奴才相。李密收到信后,不知是计,竟然乖乖地咬了钩子,还得意洋洋地把信拿出来,到处炫耀,说什么唐公都推举俺做老大了,看来天下很快就可以搞定啦!从此,“两兄弟”之间,时常写写信,“推心置腹”地交流交流感情,谈谈未来,谈谈女人,谈谈理想,谈谈人生。
  李渊老谋深算,只用了一封言辞恭敬的书信,便化敌为友,把李密打发了,李老大大获全胜,顺利达到了他的政治目的。所以说,做人啊,还是要低调,不要太拽了。
  对于这件事,史书这样记载:“密得帝书甚悦,示其部下曰:‘唐公见推,天下不足定也!’遂注意东都,无心外略。”
  自此以后,李密就一门心思,专心专意地做他的功课——攻打洛阳,只要洛阳不下,李渊就可以高枕无忧地实施他的战略计划。
   
                  
捧你做老大
  枪打出头鸟。稍有不慎,这只鸟,便是李渊老夫子。但是经过他的一番运作,这只鸟儿,就变成“天下之主”李密了。
  这么一来,李渊不但赢得了进军关中的时间和大好良机,还创造了最为有利的条件,而不知不觉中,也把李密推到了众矢之的的危险境地。这等于是把他绑到火堆上去烤,让李密在前面冲锋陷阵打老鬼,而李渊自己则在后面优哉游哉,笑嘻嘻地捡宝,反正多叫几声老大,也不花什么力气,李密也乐意,自己也开心,何乐而不为?
  所以有时候,并非凡事都要争个先,一定要争强好胜。以退为进,往往更能达到目的,退一步海阔天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捧”着李密当盾牌,替自己当打手,挡刀枪,挡暗器,是李渊在建立唐朝的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大手笔,也是李老大的得意之作——可以说,没有李密牵制和打击隋军主力,李渊要想这么顺利地攻占长安,建立唐朝,是不可能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将李密视为唐朝的开国功臣,一点也不为过。
  其实,当李渊在晋阳发难时,还是有人意识到这是个严重问题,李密的部下柴孝和,就敏锐地判断出李渊野心比天大,有可能要攻打长安,于是柴孝和同志建议李密,千万不可把长安拱手让人,要先下手为强,把这个战略要地抢先搞到手。
  柴孝和还作了一番分析:“关中山川险固,秦汉正是靠它成就帝业,秦中自古帝王都!现在洛阳一时不能搞定,不如派翟让守洛口,裴仁基守回洛,魏公自己则亲率精锐部队,西取长安,如果攻下长安,则基业更牢靠,兵势更强盛,瓦岗军可以说是家大业大,才算是真正‘垄断市场’!长安一到手,再挥师东进,平定河、洛地区,攻占洛阳,东西两京就成了囊中之物,而后传檄四方,天下便可以轻轻松松地进口袋了。如今群雄逐鹿,这么大的肥肉和战略要地,要是被别人夺了去,到时候,可就哭天抢地地喊娘也来不及啦!”
  李密当年给杨玄感出的中策,就是迅速攻占长安,如今要他自己作抉择,却又选择打洛阳的下策,走上一条和杨玄感同样的不归路。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前面也分析了,从李密与柴孝和的谈话中也可以得出一些缘由,他说:“你说的办法,的确是上策,我也考虑了很久了,可是我手下都是山东人,不打下洛阳,谁肯跟我去关中?他们又多是强盗出身,我要不在这里坐镇,那还不马上打起来?结果反而弄巧成拙,谁也管不住谁,就一塌糊涂了,所以还是先打下洛阳再说。”
  柴孝和不死心,提议自己可以先带一支侦察连去侦察侦察,也好捞点情报,看看情况,调查一下“市场”。李密同意了,派他带几十个人,去打探消息,不想柴孝和刚走,杨侗就命段达协同庞玉、霍世举一起对李密发动联合打击。
  李密不幸挂彩,中了流矢,在营中养伤,后来裴仁基进行反击,也是大败,手下大将杨德方、郑德韬双双阵亡,实在搞得很惨。李密无计可施,只好放弃回洛仓,回到洛口。
  在关中搞侦察的柴孝和已经忽悠了1万多人,一起计划着去打长安,听到李密战败的消息,1万多人都好像碰到“非典”一样,哗啦啦地全跑光光。
  真是没办法,柴孝和只好灰心丧气地逃回来见李密,从此以后,李密就专心致志地对付洛阳,又和王世充,大大小小打了百余仗,虽有优势,时常胜利,但王世充老妖怪是个超级泡泡糖粘在你脚上,怎么甩也甩不掉。更搞笑的是,后来这个泡泡糖居然变成了一颗威力巨大的“定时炸弹”,这是后话。只是从此以后,李密便与长安无缘了。
  长安的代王杨侑已探知李渊的目标就是长安。他作为杨广的好孙子,自然不会相信李渊那些立他为皇帝、尊他老爸为太上皇的鬼话。
  那好吧!李渊,你就放手过来吧,但是,你可要先过我这两关。
  第一关,就是带着2万精兵守在霍邑,也就是今天山西霍县的虎牙郎将宋老生,瞧瞧这官职和名字,就知道不是什么“善类”,更不是好惹的;第二关,就是屯兵在河东的武侯大将军屈突通。
  这两关,又将是非常严峻的考验。
   
                  
闯关开始
  李渊开始闯第一关了。
  打游戏的人都知道,要成功闯关,可不是一件轻松和容易的事,不但要有好的武器。好的装备,还要有好的技巧和意志力。同样的道理,李渊也面临着这一系列的考验。
  第一个问题:下雨了。
  天公不作美,这个雨啊,哗啦啦地下个不停,令人心烦意躁。哎,老天爷也真是太不给面子了。
  第二个问题:有人传来消息,说刘武周与突厥人又眉来眼去,正积极准备进攻晋阳,要抄李渊的后路。
  第三个问题:军中开始缺粮了。
  这三个问题,可都是大问题,稍有不慎,将有可能直接导致全军覆没。
  细节决定成败!李渊不得不审慎处理。
  下雨,自然是无法改变,可是大雨不停,道路泥泞不堪,行军也成了大问题。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