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王道

第38章


贫穷而偏远的乡镇,依赖高速公路,将产品运往大城市销售,可是高速公路关卡重重,且收费昂贵,被认为阻碍贫穷乡镇的经济发展。以沪杭甬为例,沪杭路段有8个收费站,杭甬路段有12个收费站,通过所有收费站,单程需要付出人民币154元,来回程算一天便要人民币308元。近日传闻,国务院稍后可能推出另一套新法例,限制关卡数目及收费,所收的款项要放进一个固定户口,先作偿还贷款,才能派发予股东;更有传闻指收费要跟贷款挂钩,不再跟随协议加费。若然落实,这些新措施将对公司造成很重大的打击,空穴来风,未必无因的情况下,所有估计的“内在价值”都是徒然。最近安徽皖通接获安徽省政府的指令,须于2005年1月将若干车辆的里程收费作不同幅度下调;     
    (四)理论上公路股可以不断兴建新的高速公路,取代将会被政府接管的旧公路,来延续其经营权。理论归理论,实际上成功的例子并不多,要选址兴建新的高速公路困难重重,高速经济发展的地区,如珠三角及长三角,已经设置不少早期建成的高速公路,如果新建公路只是连接穷乡僻壤,汽车流量不足,投资自然无法取得合理回报。另一方面,收地往往遇上地方势力阻挠。乡镇企业宁愿选择免收费的国道,宁可自行集资兴建接驳国道的乡镇小公路,拒绝接纳收费高速公路通过他们的土地;     
    (五)要准确估计公路股的“内在价值”是有困难的。由于经营权的限制,不可以依赖10年后,以合理市价出售手上的公路股,估值时必须计算,公路余下经营期的现金流及派息,折合成为现在价值,不过经营权年期长,所以估值时牵涉太多假设,最后无法反映实际情况。               
第五部分计算浙江沪杭甬的“内在价值”   
    以下为计算过程中的一些主要假设:     
    (一)要计算浙江沪杭甬的“内在价值”,我们可以估计公司未来的汽车流量及收费增加进度,扣除各项开支及资本性开支后,然后计算剩余的现金流,并将每年现金流及股东派息折合为现值,除以公司总发行股数,便可以得到公司的“内在价值”;     
    (二)基于主要公路尚余25年的经营年期,因此假设于2029年公司将会终止所有营运,并将无条件把公路资产交回政府,因此股东届时将只能获分配所有剩余现金,并不包括资产变卖的价值;     
    (三)车流量将跟随经济的增长而上升,加上路面扩阔,由4线变为8线,所以估计到2029年仍未达至饱和。根据公司招股书所列明,车流量增长的预测,是经济增长的系数计算得来的,2003年的日平均车流量为42,949辆,随着上三高速公路的完工,将会显著带来增幅,2029年的日平均车流量将上升至187,861辆;     
    (四)公司现时正进行公路扩阔工程,以应付未来需求,估计将在2007年完工,届时行车道将由现时的4线增加至8线;由2004-2007年,公司的资本性投资估计约为人民币50.52亿元,预计贷款可于2013年还清;     
    (五)公司的折旧主要集中在高速公路、桥梁及土地上,这些固定资产的折旧,乃按估计可使用年限,以直线法摊销;     
    (六)2000-2003年,公司的派息比率介乎57.1%-64.6%,因此假设未来25年的派息比率为60%;     
    (七)折现率为5%,与美国30年长期债券息率相若;     
    (八)基于通胀可能受控,收费过高而丧失竞争力的假设,于2005年上调车费10%,其后24年经营期,车费将维持不变。当然这是一个比较保守的估计。     
    根据以上假设,笔者估计浙江沪杭甬的“内在价值”为人民币11.06元(约为10.43港元)。于2004年10月21日,浙江沪杭甬的收市价为5.05港元。“内在价值”较市价高出107%。               
第五部分衍生工具的陷阱   
    林奇和巴菲特对于衍生工具,所持的态度均相当审慎,甚至认为应该立例取缔。笔者亦认为这类衍生工具的回报虽然很高,但其风险同样高得令人惊怕。投资者经常要面对资本损失,在不公平的情况下与庄家(发行商)竞争。衍生工具与股票投资不可相提并论,就投资股票而言,好的管理层可以创造财富,令一家上市公司赚钱,再派息予股东。因此,股东毋须整天望着股价的升跌而为生活盘算。可是,衍生工具却与股票的市价挂钩,能否从衍生工具赚钱,绝对是望天打卦,被市场牵着走。     
    期   指     
    举个简单例说,现时购入一张恒指期货,所需要付出的按金是5万港元。小投资者在买恒指期货(俗称期指)时,很多时候都是以单向的投机心态去买入或沽空,而市场的波动往往令期指较恒指出现溢价或折让,这些溢价或折让,被大户利用,来猎取你手上的“小鸡蛋”。     
    大户的做法是利用实货进行套戥(套利),赚取“高水”或“低水”所产生的利润。做法并不复杂,但所牵涉的资金较大,例如有大户买入100万股的盈富基金(2800),涉及资金约1,320万港元,同一时间又可抛空20张期指(按金100万港元),风险已经完全抵消了。这操作能够赚取的可能是期指所带来的五十、六十点溢价,同一时间也能赚取盈富基金的派息。例如以20张期指,以50点的溢价计算,则可获利5万港元,一个月的回报率为0.35%,即年回报率为4.2%,尚未计算持有盈富基金的派息(年计算接近2%)。所谓大户很多时候是金融机构或投资银行,由于资金庞大,成本便宜,水到渠成,容许他们进行这类套戥活动。     
    当期指出现五十、六十点折让时,大户亦可同样进行套戥。做法是抛空成份股中大市值的股票,同时购入期指,赚取差价。大户要借现货抛空并不困难,如果你的股票按给银行或经纪行,称作“做孖展”(Margins),银行或经纪行便有权将你持有的股票借予别人抛空,赚取手续费用。倘若你的股票只是放在银行而没有借钱,理论上,这类被托管的股票是不可外借的。但有大银行却想尽办法,用豁免托管费为利诱,游说顾客同意银行有权“处理”其托管的股票。名义上是“处理”,但同意书上列明银行可将托管的股票外借予人抛空。其实,大银行或金融机构时刻都在垂涎你手上的“小鸡蛋”。     
    期指成交日趋活跃,未平仓合约经常超过10万张,涉及按金超过50亿港元,以杠杆13倍计算,套戥现货市值高达650亿港元,比每日股市的成交还要大上数倍。因此,每逢月底结算前,股市往往出现较大波动,恒指可以在数日间上落数百点。2004年8月20日,恒指的收市为12,376,其后6个交易天,恒指上升至期指结算时的12,877点,总共上升了501点。若然是抛空期指的话,在6天内,每张期指要赔上25,050港元。2004年9月份期指结算时,恒指亦出现急速的大幅波动。结算前的4个交易天,恒指在外围股市风平浪静的情况下连续下跌,共下跌了330点。临结算前股市的大幅波动,可能与期指的“好仓”或“淡仓”有关。               
第五部分认购/认沽备兑认股证   
    近两年来,本港10多家发行商(投资银行)大力宣传及推广另一衍生工具,即是备兑认股证。无论在电台、报章或研讨会上,发行商都不惜工本,诱导小投资者利用备兑认股证去投机。衍生工具是投资银行的暴利生意,可说是合法经营的赌业,最容易猎取小市民手上的储蓄。     
    首先,小投资者的“刀仔锯大树”的心态,是很容易令自己成为“大鳄鱼”的猎物的。一般的小投资者均希望以最少的本钱,博取最大的回报,像买“六合彩”的心态。汇丰银行的股票当然被视作稳健投资,但汇丰给予一般人的印象是“大笨象”,上升幅度太慢。汇丰的备兑认购认股证,被推介成为有杠杆比率的工具,可以用很少的本钱,透过杠杆效应;当汇丰的股价上升时,认股证的升幅理论上可以以倍数上升,比汇丰的股价上升得更多、更快。杠杆和引伸波幅便是发行商针对小投资者的心态所推销的卖点。例如:小投资者用4元港币买入一份汇丰认股证,再用128港元换取一股汇丰,换股价的成本是132元,而市价则是128港元。小投资者付出的溢价只有3%,却为他带来一个美好的梦:当汇丰的股价上升一元,(基于稳定的引伸波幅理论上)小投资者同时憧憬,他的认股证价钱也可以上升一元。这样他持有的认股证的回报便可达到25%。另一方面,如果只是持有汇丰正股,以成本价128港元计算,股价上升一元带来的回报率只有0.8%。可是,事与愿违,由于发行商处于绝对有利的“庄家”地位,小投资者获取丰厚利益的幻想,多是无法实现的。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