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略说

第51章


光想修道,青菜萝卜吃得很好,万事不管,那不是菩萨道。
  ‘圆觉经’在这里说,结夏安居的时候,必须找这么一位清净菩萨大善知识共同进修。刚才提到闭关,有些同学要去闭关,你凭什么闭关?我想去专修一下,你凭什么修呀?你拿什么来修?你知道修行的路吗?有方法吗?到了这个境界,下一个境界如何,你知道吗?不知道,你怎么修啊?例如打坐摇起来了,摇起来又怎么样?摇到那里去?你说气脉通了,通到什么程度?通到那里去?这些都不懂,你如何专修?你如何闭关?古人闭关是依止明师而修的呀!照应你闭关的是老师,真正护关护法的是善知识,随时告诉你下一步怎么办。我有几位年纪大的老朋友说要去闭关,谁去照应你呀?我有学生,我有徒弟,好吧!你去关吧!
  ‘心离声闻,不假徒众’。结夏安居,修的是大乘佛法,不是声闻乘。‘不假徒众’,假就是藉,借用;决不依靠徒众。
  至安居日,即于佛前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踞菩萨乘,修寂灭行,同入清净实相住持,以大圆觉为我伽蓝,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槃自性无系属故,今我敬请不依声闻,当与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三月安居,为修菩萨无上妙觉大因缘故,不系徒众。
  至安居日,道场布置好了,日子确定了。布置道场并不一定要花很多钱,乃至于你没有钱买佛像,写一个‘佛’字挂在那里也可以。即使不挂‘佛’字也可以,佛在那里?佛在心中,内心庄严就可以了。以前的印光法师,他的寮房里没有佛像,也没有供一个‘佛’字,只有‘死’字,念死,随时想到死,所以,赶紧修。我把一切安顿好,等到后天再来修行,死!明天有没有你还不知道呢!还有后天?常常有同学问:老师啊!年底打七不打七呀?我说我啊!明天在不在还不知道,还到年底?人世无常。但是,你要布置一个佛的坛场就要庄严了,香、花、灯、水、果一应俱全,敬佛如佛在。
  道场布置好了,跪在佛前,告诉佛说:我比丘某某。假如是男居士就说我优婆塞某某某。然后就是发愿,发什么愿?这是上乘禅的修法,也是无上密的修法,假如是真心至诚发愿的话,愿力到了,功夫也到了,初发心即成正觉。‘踞菩萨乘’,我要修的是大乘道。修大乘道,先要求证内明,就是寂灭行,一切念,一切行,了不可得。
  ‘同入清净实相住持’。同入,与谁同入?与诸大菩萨同入,包括观世音、大势至、文殊、普贤。同入什么呢?清净实相。什么是清净实相?智慧的成就——般若实相,般若波罗蜜多。此实相般若不假修持,自然清净。‘住持’,住持正法,以实相般若为主持。
  ‘以大圆觉为我伽蓝’,以大圆觉境界为我的道场,尽虚空、遍法界均是我的道场。‘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我相没有了,一切众生与我性相平等,同一本体,没有差别。为什么呢?‘涅槃自性无系属故’,因为一切众生与诸佛的本性本来清净,本来解脱无所系,本来平等无所属。
  ‘今我敬请不依声闻,当与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三月安居’,我现在请十方一切佛与一切大乘菩萨,与我同在,与我共同修行。
  ‘为修菩萨无上妙觉大因缘故,不系徒众’。因此,在这样一个庄严的道场,十方一切佛与菩萨都与你同在,自己的身心随时要清净,以求得无上妙觉,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彻大悟。在此大因缘下,当然不系徒众。
  善男子,此名菩萨示现安居,过三期日,随往无碍。
  不管是出家的比丘或是在家的居士,如此专修三个月,如何专修呢?就是遵照刚才的发愿内容而修,修寂灭行,昼夜都在清净实相中,身心安居平等性智,如此经过三个月,‘随住无碍’,得大自在大解脱。
  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众生,求菩萨道入三期者,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佛又再吩咐,末世时代修行的众生。修行的众生不只指出家众,包括在家众,想求得菩萨道,以三个月为一期努力专修。‘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意思就是说一切境界来的时候,都不要抓住,不要执着,一执着就入魔道了。有许多人打坐修行,慢慢地会听到一些声音,声音告诉他什么都对了,哦!这是菩萨指示我。全错了,早就着相了,非着魔不可,这决不是神通,而是神经。记住啊!此时要记住‘金刚经’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佛在这里特别作原则性的叮咛吩咐,‘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修行上的障碍,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眼睛看到什么了,以为是得眼通了;另一种是耳朵会听到声音,或者听到美妙的音乐。记住!这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静,不起思念,静极便觉,如是初静,从于一身至一世界,亦复如是。
  佛又慈悲再三吩咐。假定在这三期修行期间,要修什么呢?‘修奢摩他’,就是修止。我们的思想念头像流水一般,修奢摩他就是把它止在一点上,系心一缘,所有一切的修行,第一步都是先求得止,不管是那一宗,甚至是道家、儒家,都是一样。思想、念头、情绪安定不下来,止都得不到,你说功夫有多好,不是自欺,就是欺人。
  所以佛说‘先取至静’,我们学习打坐,打坐是练习如何养静,静还不能说是止。你们打坐静静坐在那里,但是,内心的思想七上八下,并未得止。你说念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地念,有没有止呢?没有。如何先取至静呢?‘不起思念’。不起思念并不是把念头压下去,不准想,如此的话,非出毛病不可。那么,如何不起思念呢?有什么方法可以不起思念呢?对不起!没有方法。若还有方法,已经不是至静,还在闹中。如何先取至静?——不起思念。如何不起思念?——先取至静。就是这个样子,不可说,犹如雪窦禅师的诗:
  ‘太湖三万六千顷,月在波心说向谁?’
  ‘静极便觉’,静到了极点,智慧开了,悟道了。‘楞严径’上说:‘净极光通达’,这句话不是比喻,是实际上的功夫,此光不是有相之光,而是自性之光,智慧之光。
  ‘如是初静’,对不起,到达这个境界,还是初静,再进一步,‘从于一身至一世界,亦复如是’。由自己身心清净,再扩大到整个宇宙世界都在清净圆觉中,都在你的心量中,你的心与整个宇宙融和在一起,那便由‘净极光通达’达到‘寂照含虚空’了。
  善男子,若觉遍满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众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十世界亦复如是。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到达了这个地步,清净觉性遍满一世界,所有众生只要动一个念头,都能清清楚楚地知道。我们举一个故事,对这件事稍作说明。清朝中兴名将胡林翼,虽是儒家,也一样静坐,只是没有盘腿罢了。中国的儒家也一样讲求静定的功夫。有一次夜里扎营,大家都休息了,他在营里静坐。到了半夜,突然下令部队紧急集合,有敌人偷袭,部队马上开往西北方十里外沟渠。到了目的地,果然发现一批敌人,结果打了胜仗。全军官兵欢欣鼓舞,不在话下。当然,有将领就问胡林翼:‘大帅!你怎么知道有敌人来偷袭?’他说:‘我夜里静坐,静到了极点,方圆十里外的声音都听得清清楚楚,敌人经过水沟,惊动了芦苇下的野鸭与雁子,这些声音我都听到了。’在这里,只是随便举个例子,佛菩萨的境界当然更大,不只声音听得见,心念只要一动就知道了。
  ‘百千世界亦复如是’,大菩萨的境界就更大了,不只一世界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复能知。‘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假如我们凡夫也能知悉众生的心念,那可有得忙了,这个想发财,那个想害人,怎么办?这一切有如过眼云烟,一切皆不妨碍自性之清净。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三摩钵提,先当忆想十方如来十方世界一切菩萨,依种种门,渐次修行勤苦三昧,广发大愿,自熏成种,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上面讲的是修止,现在讲的是修观。若有众生其根性适合修三摩钵提,适合修观,‘先当忆想’,注意这个‘忆’字,忆就是回忆、记住的意思,随时挂念着。‘忆想十方如来’,释迦牟尼佛在这里并没有指定要念那个佛,随你挑选,西方有阿弥陀佛,东方有药师如来。每个佛各有不同的愿力,阿弥陀佛有四十八愿,药师如来有十二大愿,你看看那尊佛的愿力与你有缘,就忆念那尊佛。即使不忆念佛,忆想十方世界一切菩萨也可以,例如密宗黄教观想大威德金刚——文殊菩萨的化身,或者是红度母、绿度母——观世音菩萨的化身。重点在忆想两个字,讲到忆想,宋代诗人黄山谷有两句诗:
  ‘五更归梦三千里,一日思亲十二时。’
  夜里五更作梦,梦到回到相隔三千里外的家,一天十二个时辰都在思念着亲人。若能做到一日思佛十二时,那就成功了。忆想十方如来十方菩萨,必须做到如此地步,才会有所成就。
  ‘依种种门’,忆想的方法有很多,例如修念佛法门,就必须熟悉‘观无量寿经’里的各种观想方法,如日想、水想、华座想、像想......等等。再说观佛的形像,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在心中显现出来。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