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冠—怒为红颜:吴三桂

第241章


他不能明白,这个景像在这个时刻出现倒底是凶兆还是祥符。于是传旨命令钦天监的官员得出结论,并尽快回禀他。 
  在康熙帝看来,这个景像是吴三桂在向他耀武扬威,是对自己下命平藩的痛心仇恨,是要向他讨回公道,以给康熙对他的奇耻大辱来个痛心疾首的报复。 
  康熙皇帝对此愤愤不已。 
  康熙帝在养心殿缓缓地踱着脚步,他正在思考对付吴三桂的办法,同时等待着钦天监的回禀。虽然他不信这会给他带来凶兆,但是他还是想听听钦天监的官员会怎么说。 
  康熙想好了明天上朝时怎样调度兵力,如何安排人选。这时钦天监也来报告。 
  行完君臣之礼之后,钦天监官员开始了禀报:说这是个大吉大瑞的祥兆,是说明从康熙十二年平藩的大致经过,但是进一步的征兆还需等待等语,康熙旁早已听得不耐烦,一挥手,那官员连忙转身出去了。到了殿外,那个官员还不住的擦拭额头的虚汗。 
  其实,对于康熙的御旨,也是很让下属的官员为难,乌云所有的变化都是人们根据形体的臆想,要解释真实意味却也是真的不容易。 
  那天晚上,北京城浙浙沥沥地下了一夜细雨。第二天早晨雨过天晴,旭日东升,显示了一个烂漫时节的风韵。空气新鲜,含带着甜甜的花草气息。北京的大街小巷湿润的地面上,蒸起一层若有若无的潮雾。 
  杨柳的叶子清新得醒目,嫩嫩的,有股说不出的娇美。 
  钦天监的官员一大早便兴冲冲地前来回禀昨天的未完成的御旨。 
  康熙正等着早朝,便让官员到殿上再行禀奏。 
  康熙帝在御案后坐定,威威严严,全身透着一股凛人的英气,显示出他的气魄。满朝文武,分站两厢,一个个精神饱满,气宇轩昂。 
  众臣见康熙坐定,跪倒三呼万岁,又重新站到自己的位置。 
  早晨的阳光从大门射进来,照着群臣红红的顶子,耀耀放光。 
  这光夺人眼目,像星星闪亮成一片。康熙看着满地的星星,欣慰地笑了。 
  早朝就这样开始了。 
  第一个上来的是钦天监的官员。 
  “禀奏圣上,昨天傍晚,天降祥符于我大清帝国。具体说来,那“剑”是柄乌金宝剑,专门斩杀妖孽,那‘狗’便是吴三桂,他被乌金宝剑追杀得满天乱窜,已近乎无耐,双眼血红.已成狂犬,而眼中灵光已泄.其时日不久矣;随后乌龙出现,乌乃暗者也,暗乃隐者也,分明是说‘潜龙在天’正当替天行道,是夜,又喜降甘露,实乃上天所赐也。如此说来,我大清帝国之清藩大业不久即可成矣!” 
  康熙见他说得很是慷慨激昂,实出心中,满脸喜悦,命他退下。 
  康熙帝用眼睛往下一扫群臣.朗然说道:“昨天降福,天下昭然,朕要亲率兵勇,戮杀吴三桂叛逆,以扬我大清国威。吴逆自叛乱以来,猖獗行止,不可抑制;而今,又亲带残兵以乱我西北、华中,是可忍孰不可忍。我军虽奋勇御敌,怎耐存乎畏惧之心,战而不利,亦使吴道张狂颐使。朕要以天将之则,大清之龙威严于湘,以扬我军威、国威,以解天下受难于水火的百姓,众卿有异议吗?” 
  康熙皇帝说完,一脸的浩然正气。 
  康熙的话音刚落,便由群臣中站出一人,说:“臣以为不可。” 
  康熙一看,原来是尚书明珠,脸上就露出了不悦之色。他又用眼睛一扫满朝的文臣武将,说道:“还有吗?” 
  康熙的意思很明白,如果整个朝廷只有兵部尚书明珠一人反对,那他亲征之事仍然是可行的,因为其他大臣都采取赞成的态度,康熙皇帝问出这句话,假如有几个反对,那就看看明珠怎么说,如果汉人反对的话,再看明珠还怎么说。康熙帝不是刻意和明珠做对,况且明珠是臣,康熙是帝,也犯不着和明珠做对,明珠的顶子和脑袋都在康熙手中攥着呢,说杀明珠就“咔嚓”一声,人头落地了。 
  现在明摆着的是,明珠站了出来,而且说的是“臣以为不可。” 
  康熙刚说完,只见从两边又站出五位大臣,齐声说:“臣以为不可。” 
  接着从人群中又出来四个,同样也不同意康熙亲征的决定。 
  康熙帝见出来十来位大臣,有文有武,但都是诚恳的表情。康熙皇帝不恼不火,又扫了一遍群臣,说:“还有吗?” 
  说完就端坐在龙椅上等着。康熙知道,皇帝亲自出征不是轻而易举的事,除了开国皇帝,时常要在政权不稳的巩固时期,带兵出去打仗,以后的皇帝是不轻易出征的。汉高祖曾经被围白头山,明代也有土木堡之变。因此,皇帝亲征带有一定的冒险性。康熙还知道,皇帝亲征还要动用大批的人力、物力。 
  然而,康熙对此却没有想得太多。在他心中想得最多的是:夺回士气,尽早平藩,既拯人民于水火,又巩固了朝廷的基础。康熙确信,他的亲征,必定会带来吴三桂的覆灭。 
  康熙静等了一会儿,又见从群臣中走出几位老臣,须发有的已经全白。 
  这下,康熙帝看着站在中间的几人不知说什么才好。 
  还是明珠率先开口说了话:“吾皇万岁,臣自以为亲征不可,昨天从陛下那里回来,臣又思考了一夜,认为圣上亲征不是不可,而且臣以为圣上出征必捷。” 
  康熙不动声色地问道:“既然如此,你却又为何不同意朕亲征吴逆呢?” 
  明珠说:“回圣上,臣以为吴逆出征,虽连克我城,连侵我土,取得一定的胜利,但其势实为‘强弩之末,力未穿鲁缟也’,不用圣上亲征,吴逆不久,必如溃堤之水……” 
  不等明珠说完,又一臣说:“臣亦同意明尚书之说,吴逆起兵日久,所逼,所迫将领大多有反吴逆之心,此一时,彼一时,人心所附,时事之趋也。”说罢此臣退后。 
  又有一些臣上来说:“我主圣上,欲施天威于地上,必使得天下万民敬仰,然昨天之天,表征亦有‘潜龙勿用’之像。潜龙在天,要我主坐阵朝廷,亦可实使龙威于天下。” 
  康熙听了也点点头。 
  又一位大臣说:“平藩几年,国力已不似前时强大,圣上亲征,实乃劳民伤财之举,故而圣上也不宜亲征。” 
  君臣仍在奏议,忽闻外面传,有顺承郡王捷报:吴三桂放弃郧阳,败退湖南。 
  众臣听到此讯,都大喜,一齐跪倒;“吾皇万岁,龙威大震,吴逆人心已去,将无能为,不用劳苦车驾亲征了。” 
  康熙也很高兴,兴奋地走下龙床,在御案前走了两来回,都忘了让众臣起来,众臣见皇上无言,自是不起。 
  康熙帝以赞许的目光寻找明珠,才发现众臣仍跪在地下,感到了自己的失态,竟有些不好意思,但在瞬间便恢复过来,连忙招呼众人起来。 
  康熙重新在御案后坐定,宣旨命钦差去湖南、河南、重赏三军;又命人飞谕顺承郡王、图海、岳乐和蔡毓荣等,迅速进丘 
    
                  
易策于“病变”
  正当吴三桂的亲征军节节胜利的时候,湖南的战事却越来越吃紧,使吴三桂意外的是:清军对西北战场不闻不顾,一意孤行地誓要打破湖南。这一举措,不啻一尖刀刺向了吴三桂的心脏,让他疼痛难忍,他原以为自己分担华中兵力,以减轻湖南战场的负担,以确保长沙,现在看来,与弄巧成拙无异。刚开始取得的胜利都像一个个美丽四射的泡沫在他眼前“劈啪”作响,一个个地破灭了。 
  湖南战场的不利,使吴三桂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那天,吴三桂出巡回来。 
  人,毕竟是老了。吴三桂自己心虽然不愿承认.但是今天的巡视,他感到自己实在是力不从心。他选是骑马,路很平坦,骑在马上晃悠晃悠的,煞是舒服。吴三桂披着黄色斗篷,头上围着黄色包巾,骑着黄骠马,身后也跟随着十几名兵丁。他要去五里外的战场,给他的士兵鼓气,以便一鼓作气打下郧阳。打下郧阳后,他就准备奔长沙,去解长沙之围,巩固他的湖南。 
  走着走着,忽然他感到一阵阵倦意向他袭来。他看看天,太阳还在中天。吴三桂使劲地摇晃了几下脑袋,想把困倦赶走。跟在他马后的兵了看着他,感到莫名其妙,也跟着摇了摇脑袋。他们不知道吴三桂困了。一会儿,吴三桂又摇了摇脑袋。可见他正在顽强地和疲惫做斗争,然而困倦却执意不去。吴三桂从马上挺起身子,向前边遥看一眼。军营就扎在不远处的树林旁。为了驱赶倦意,他翻身下马,要徒步去军营。 
  看似不远的一段路,走来也根长。吴三桂只走得出了一身热汗。他解下被篷递给随从,继续往向走,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前锋郑蛟麟把吴三桂迎进大帐,吴三桂稍微休息一会就去巡视各个分营。他不敢再骑马,于是,郑蛟麒给他准备了一顶轿子,吴三桂坐在轿中,晃悠晃悠,也很舒服。可偏偏那倦意又袭来。他不想再做无谓的努力,气哼哼地走下轿子,还是步行。这次感觉很好,没有出汗,军营巡视完毕,吴三桂像士卒受了他的鼓舞一样,也受了士卒的鼓舞,神情高涨起来。 
  吴三桂在郑蛟麟以及其他将领的陪同下,有说有笑,在郑蛟麟为他准备的宴席上喝了几杯。酒过三巡,吴三桂提出回府。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