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冠—怒为红颜:吴三桂

第240章


李自成进北京是那么回事,顺治进城也是那么回事,如今的康熙皇帝不也还是那回事吗?假如是吴三桂打进来,想必也是那么一回事,无非是乱上几天,胆颤几下,风头一过,出来照常过日子! 
  北京城楼上的钟响了,天宇里回荡着洪亮的钟鸣,一群鸽子带着风哨儿飞过萌绿的树顶,飞过屋脊.飞过紫禁城,轻风吹送着优美的哨音。 
  北京城就在这钟声和哨儿声中,结束了一天,又开始了一天。 
  森严的紫禁城庄严,肃穆,神圣不可侵犯,它不动声色地倾听着历史的是是非非,人生的沧海变迁,它既是一个智者,同时又是一个圣者,它的心中蕴含着无数神秘的故事和数不尽的悲欢离合。 
  紫禁城是尊严的化身。 
  紫禁城中没有外面祥和,宁静的气氛。 
  一位大臣在午门外下了马,跑进午门,又一溜跑过乾清门,来到乾清宫外,已是不由得气喘。 
  他是兵部尚书明珠,康熙皇帝召他立即见驾,明珠明白,必定有重大事情发生,不敢有丝毫的殆慢,便一路地跑来。在路上,他思考着皇上叫他来的原因;他凭自己丰富的经验,警觉地意识到,吴三桂想必近来有重大的军事行动。在前方战局不利的情况下,吴三桂很可能要狗急跳墙,以补救两年来按兵不动的被动局面。但是,这只不过是他的猜测而已.更具体的事情,他一点也不知道。 
  “宣尚书明珠上殿。” 
  明珠赶紧整理整理因忙乱而不整的朝服,快步踏上台阶,跨过门槛,掸衣袖,撩袍跪倒,口称:“吾皇万岁,万万岁。” 
  “爱卿请起,赐座。” 
  “谢主龙恩。” 
  旁边的太监赶忙搬来一只凳子,请明珠坐下。 
  明珠坐下,看着康熙皇帝,等待康熙皇帝说明召见他的原因。 
  康熙帝坐在桌案后,眉头紧锁,失去了这些天来的喜悦表情,脸色阴沉、忧郁。 
  康熙皇帝不同平常的情态,明珠当然早就看在眼里,更加确信必定有重大事情已经发生,但是只因自己不明就理,所以他一言不发,等候着康熙皇帝开口。 
  然而皇帝并没有说话,却让太监传过一个折子。明珠接过来,展开观瞧,不禁也倒吸了口冷气。折子是从湖南送回来的,关于吴三桂亲征,军队行动,军心士气等的奏表。明珠看完,豁然明白皇上召见他的原因和皇上失之常态的根由,明珠把折子重新呈送上去。 
  “爱卿意欲如何?”康熙皇帝这时终于开了口。 
  “全凭皇上圣裁。”明珠答道。 
  明珠跟随康熙已经多年,通过智擒鳌拜皇上表现出来的智勇,他深深了解康熙的为人,知他很有主见,遇事总是镇定自若,充满自信。像今天这种情形是十分少见的。因此他不敢贸然回答,而且连说话也小心翼翼。 
  “朕要听听爱卿的意思。” 
  明珠看到康熙执意要听自己的意见,于是谨慎地说:“微臣认为,吴三桂的这次出兵,无异于田蝗临秋.想做垂死的挣扎。虽然吴三桂来势汹涌,很是吓坏了朝廷的步将和兵勇,但是其底气不足。” 
  “继续说下去。” 
  明珠见康熙在微微颌首,于是又接着说:“吴三桂虽然勇猛,但时机已失,几年的消耗,使之所存倾之殆尽。如此草率出兵,貌似不可战胜.实则只是匹夫之勇,不可过虑。” 
  明珠说到这,又偷眼向康熙皇帝观瞧,只见皇帝仍在点头,紧锁的眉头已渐舒展,心知自己所虑,甚合康熙所思,便接着往下说:“然而匹夫之勇虽不可过虑,但也不得不防,不得不与之争先。如今我军虽然组织了进攻,但是军心不稳固,而且士气不高,这是兵家之大忌却也不得不治。这也是微臣最大之忧也。” 
  明珠说完,见康熙皇帝已恢复了以前的神态,心中也不由高兴。 
  “爱卿想如何恢复士气呢?”康熙嘴角露着不易觉察的微笑。 
  但是善于察颜观色的明珠对康熙的每一点微微的变化都看在眼里,心里明白康熙早已做了打算,于是便说:“微臣还是听皇上的高谋远略。” 
  康熙用充满智慧的眼睛看着坐在下面的心爱大臣,爽然一笑:“朕也是想亲征!” 
  康熙的这句话虽然不高,但很有力气,每一个字都清晰准确地传递到尚书明珠的耳中,然而明珠听来,康熙皇帝所说的每一个字都像一声春雷,在他的耳朵中轰然炸响,震得明珠的耳朵嗡嗡有声,甚至几乎失去听觉,明珠万万没想到康熙皇帝竟会下如此的决心。 
  康熙皇帝的话音刚落,明珠就从凳子上腾地站起身,双膝跪倒:“请皇上三思。” 
  康熙见明珠如此,却未奇怪,仿佛事先早有预料。 
  康熙说道:“明爱卿请起。” 
  明珠并未起身,仍然跪着说:“臣再请皇上三思。” 
  康熙皇帝又是一笑,说道:“我意已决,明日太和殿奏议,你下去吧!” 
  明珠见事已如此,再多说了没有什么用处.于是说:“微臣告退。”说罢起身退出乾清宫.走到殿外。 
  殿外晴空万里,湛蓝的天空有几缕的轻薄的浮云,太阳光朗朗地照着,挥洒着温暖的力量,不时有几丝微风吹过,虽然不能说是冷,却也带着凉气。 
  明珠被这凉风吹拂,不禁打了个冷战,这时,他才发觉额头和后背已出满了汗,明珠真的被康熙皇帝的那句话给震懵了,所有做出来的动作和说出来的话,都是出于本能的因素,的确未出自他的头脑中理性的概念。他想记起刚才在那一瞬发生的事情,但是却一时回忆不起其中的细节。 
  “朕也要亲征。”那句低沉有力的声音又在明珠耳朵里炸响,他又随这声炸响,颤抖了一下身子。 
  皇帝亲征可不是件小事。 
  皇帝亲征的确不是一件小事,而皇帝的话可不像几岁顽童说说就算了,金口玉律可不是闹着玩的,亲征更不是说说的儿戏! 
  阳光的普照和微风的吹拂,终于使明珠明白了皇帝的决定,这的确是一个挽救士气的绝妙的良方。可是皇帝陛下开始紧皱的眉头,脸色阴沉到底意味着什么,他却百思不得其解。 
  明珠就在这迷惑中走出了午门。 
  吴三桂的亲征部队确非寻常,一路行进,拔城夺寨不下数千座。捷报纷纷传来,不啻给本已激情狂涨的吴三桂心中注入一支又一支的兴奋剂,使他高兴不已。 
  吴三桂所率的中路大军,以排山倒海之势向前挺进,势不可挡。沿途驻守的清兵清将在这种情形下简直不堪一击。他们由心理上惧怕进而导致了行动上的畏缩。吴三桂的军队还没到,有的便望风而逃,早已不知去向,留下一个空城让吴三桂来收拾。吴三桂的军队当然也不客气,该收的则收,该捡的则捡;一路上当然也有效忠朝廷,忠于皇帝的将领。率部下奋起抵御吴三桂的军队突袭。他们虽然奋起杀敌,舍身前冲,但是吴三桂的人马与他们相比却无法相提并论。清兵清将孤立无援,左右受敌,逃无处可逃,走无处可走,只好拿着鸡蛋往吴三桂的石头上碰。 
  吴三桂的大军快接近了勋阳,很快就可以把第一步计划实现了,又可以把第二个战略计划付诸实施了,吴三桂捻着胡须,望着东北方向嘿嘿地笑了。 
  东北方向中吴三桂最大的目标。 
  这个目标无不一时一刻地存在于他的意识思维中。吴三桂为了它,可以放弃一切,可以让自己披上逆子叛臣的名份,可以让自己遗臭万年! 
  这个目标是他的最高人生理想。 
  康熙皇帝说话一言九鼎。 
  就在明珠带着那个永久抹不去的问号离开乾清宫的第二天,康熙皇帝在太和殿召集满朝文武.商讨自己亲征吴三桂的事宜。 
  明珠从康熙那儿出来.还是晴空万里的,春风和煦,夏日暖暖。可是在傍晚时分,却从西南方飘来了几朵乌云,停留在北京城上空,而且越聚越多,很快就连成一片,铺散开来,把北京城遮盖了个严严实实。 
  北京人向来爱看热闹,加上几朵云在夕阳西下的时候来得有点冒昧,有点唐突,况且形状很怪异,于是人们都出来指指点点,议论纷纷,乌云不断变幻着,刚开始像把冲天的剑,然后逐渐变成了狗形,吐着长长的大舌头,瞪着圆圆的大眼睛,夕阳从中穿射而过,恰如狗眼喷射着火焰,再后来,狗一变却成了龙形。喷云吐雾,张牙舞爪,凌空盘旋。老百姓对那“剑”,那“狗”还议论纷坛,嘻说玩笑,做着各种各样的解释和推测。可等到那“龙”当空而现,众百姓再也不敢言语,纷纷回到家中,关上了门。 
  宫里面也无例外的看到了这个奇怪的乌云变幻过程,同样也做着这种多样的猜测。 
  康熙皇帝就是在乾清宫前面的小广场上看完这一过程的。 
  康熙不明白这突如其来的异常景像究竟是预示吉兆还是凶符,即命钦天监的官员速去察明,并来禀报他。 
  本来,康熙皇帝是不太迷信的,因为他从小就和西洋传教士南怀仁系统地学习了数学、物理、天文、地理等知识,了解天气天像的变化,他曾经还亲自到天文台观测天像,计算天体运行的轨道,并且准确地得出结论。连传教士都惊讶异常,佩服于小皇帝的聪明才智。可是对于在自己决定亲征大事的时刻,却出现了这样的怪异景像,不由得心里也犯起了猜疑。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